论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训矛盾依然突出
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渐进过程,高水平运动员,一方面为了保持现有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要坚持长期训练,并参加各种比赛。另一方面做为大学生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其他普通大学生要差,所以运动员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以弥补这一差距,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大学里还有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常对运动训练造成冲击。在“学”与“训”发生冲突时,大都是“学”向“训”妥协,主动放松和降低运动员的学习要求,进而导致运动员的学习积极兴不高,学习质量低劣,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不利于运动员今后的就业。
2、高校组织的高水平赛事太少
田径是一个大项,也是一项基础项目,目前高校能参加高水平赛事的只有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体协主办的田径运动会,也就是说各高校田径队每年就只有二次高水平比赛机会,如果逢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则只有一次重大比赛,因大运会是以省为单位组队,像2006年由于种种原因就取消了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而美国大学生每年比赛均次基本都超过20次。高校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组织的全国比赛又受到参赛资格的限制,既必须以各省体工队或俱乐部的名义注册,而高校则不能以学校的名义注册,就使得各高校无法参加全国性的高水平大赛,仍至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这样就形成了高校田径运动队只练无赛的状况,我省也曾尝试过,在省内进行田径系列赛,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有力支持和经费受限,最终只进行了一年便夭折了。没有高水平的赛事,这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发展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制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与探索,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由1987年的51所发展到2008年的235所,运动项目也发展到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二十八个大项,涵概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所有项目。在2005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夺得了男子100米的金牌,为我国在世界田径短跑项目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意见》对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建设面临的问题
1、招收运动员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一是体育传统学校(中学和体校),二是运动技术学校即体工队队员。来自体育传统学校的尖子队员各高校都相互争抢,纷纷给出各种优惠条件,因而形成了高校间相互贬损、互“挖墙脚”的混乱局面。而来自体工队的队员不是年龄偏大,运动巅峰期已过,发展空间不大,(笔者认为在目前这个形势下,招收这样的运动员则是一种重复投资,是一种浪费);就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运动员,参加教育部的比赛受到多种限制,本人以为招收这样的队员只一种短期行为,不利于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受到招生名额的限制,对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的优秀运动途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超过本校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30%,从而形成各高校招生任务无法完成,招生指标浪费现象。如我校近几年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指标都没有完成。
2、增加高水平的赛事,形成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田径比赛赛事少的可怜,高水平的比赛就更没有。教育主管部门可借鉴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及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成功经验,将全国各高校分为几十个小区、几个大区,首先在几十个小区内进行比赛,成绩优秀的几支或十几支队再代表各自小区参加大区的比赛,大区比赛成绩优秀的几支或十几支高校队再进行全国的总决赛。也可举办系列赛和单项赛,还可以举办重点运动队的对抗赛,这些比赛成绩都应作为考核这所学校是否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依据。这样即可增加比赛场次,又可以使全国大学生田径总决赛的水平提高,从而避免了现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参赛队和运动员多,水平参差不齐,接待要求高等多种不利因素,也可避免像2006、2008年全国高校田径无赛事的尴尬局面。另外教育部还可与国家体育总局协调,鼓励各高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及国际比赛。这样做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真正具有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高校能够参加最高水平的赛事,弥补教育部门系统内赛事少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为各优秀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即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队或各职业俱乐部队。
三、建议及对策
1、拓宽招生渠道,细化招生政策
笔者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地,既然是基地,那么,他的招生来源就应是来自全国的各普通中学或体育传统学校,即应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链,从训练选材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可塑性大,容易出成绩。而招收体工队现役队员或退役队员,学校都存在学习管理及训练管理上的难度。另外,在招生政策方面给予放宽,取消百分比的限制,给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招生权。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重点强调了文化素质,淡化了运动水平。个人以为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中、小学校及各种体育传统学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它确实对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有很大制约,毕竟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运动技术水平越高,文化基础素质就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给予各高校在招生方面的优惠政策,给高校一些自主招生权,是适应现阶段的实际的。
关键词:田径,招生,体教结合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序幕,使普通高等学校参与到我国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之中。这种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方式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普通高校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建设
摘要:通过笔者十多年带队经历,以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为切入点,针对目前高校田径运动队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体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这一培养人才基地优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持续健康的发展。
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渐进过程,高水平运动员,一方面为了保持现有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要坚持长期训练,并参加各种比赛。另一方面做为大学生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其他普通大学生要差,所以运动员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以弥补这一差距,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大学里还有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常对运动训练造成冲击。在“学”与“训”发生冲突时,大都是“学”向“训”妥协,主动放松和降低运动员的学习要求,进而导致运动员的学习积极兴不高,学习质量低劣,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不利于运动员今后的就业。
2、高校组织的高水平赛事太少
田径是一个大项,也是一项基础项目,目前高校能参加高水平赛事的只有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体协主办的田径运动会,也就是说各高校田径队每年就只有二次高水平比赛机会,如果逢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则只有一次重大比赛,因大运会是以省为单位组队,像2006年由于种种原因就取消了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而美国大学生每年比赛均次基本都超过20次。高校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组织的全国比赛又受到参赛资格的限制,既必须以各省体工队或俱乐部的名义注册,而高校则不能以学校的名义注册,就使得各高校无法参加全国性的高水平大赛,仍至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这样就形成了高校田径运动队只练无赛的状况,我省也曾尝试过,在省内进行田径系列赛,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有力支持和经费受限,最终只进行了一年便夭折了。没有高水平的赛事,这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发展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制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与探索,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由1987年的51所发展到2008年的235所,运动项目也发展到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二十八个大项,涵概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所有项目。在2005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夺得了男子100米的金牌,为我国在世界田径短跑项目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意见》对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建设面临的问题
1、招收运动员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一是体育传统学校(中学和体校),二是运动技术学校即体工队队员。来自体育传统学校的尖子队员各高校都相互争抢,纷纷给出各种优惠条件,因而形成了高校间相互贬损、互“挖墙脚”的混乱局面。而来自体工队的队员不是年龄偏大,运动巅峰期已过,发展空间不大,(笔者认为在目前这个形势下,招收这样的运动员则是一种重复投资,是一种浪费);就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运动员,参加教育部的比赛受到多种限制,本人以为招收这样的队员只一种短期行为,不利于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受到招生名额的限制,对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的优秀运动途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超过本校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30%,从而形成各高校招生任务无法完成,招生指标浪费现象。如我校近几年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指标都没有完成。
2、增加高水平的赛事,形成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田径比赛赛事少的可怜,高水平的比赛就更没有。教育主管部门可借鉴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及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成功经验,将全国各高校分为几十个小区、几个大区,首先在几十个小区内进行比赛,成绩优秀的几支或十几支队再代表各自小区参加大区的比赛,大区比赛成绩优秀的几支或十几支高校队再进行全国的总决赛。也可举办系列赛和单项赛,还可以举办重点运动队的对抗赛,这些比赛成绩都应作为考核这所学校是否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依据。这样即可增加比赛场次,又可以使全国大学生田径总决赛的水平提高,从而避免了现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参赛队和运动员多,水平参差不齐,接待要求高等多种不利因素,也可避免像2006、2008年全国高校田径无赛事的尴尬局面。另外教育部还可与国家体育总局协调,鼓励各高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及国际比赛。这样做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真正具有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高校能够参加最高水平的赛事,弥补教育部门系统内赛事少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为各优秀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即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队或各职业俱乐部队。
三、建议及对策
1、拓宽招生渠道,细化招生政策
笔者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地,既然是基地,那么,他的招生来源就应是来自全国的各普通中学或体育传统学校,即应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链,从训练选材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可塑性大,容易出成绩。而招收体工队现役队员或退役队员,学校都存在学习管理及训练管理上的难度。另外,在招生政策方面给予放宽,取消百分比的限制,给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招生权。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重点强调了文化素质,淡化了运动水平。个人以为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中、小学校及各种体育传统学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它确实对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有很大制约,毕竟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运动技术水平越高,文化基础素质就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给予各高校在招生方面的优惠政策,给高校一些自主招生权,是适应现阶段的实际的。
关键词:田径,招生,体教结合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序幕,使普通高等学校参与到我国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之中。这种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方式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普通高校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建设
摘要:通过笔者十多年带队经历,以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为切入点,针对目前高校田径运动队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体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这一培养人才基地优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