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校本研训策略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式校本研训策略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8-18T09:48:14.28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作者:李海忠[导读] 为了更好地落实区教育发展中心关于教师校本研训项目化管理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特色与实效,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李海忠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区教育发展中心关于教师校本研训项目化管理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特色与实效,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试图通过主题式校本研训,学校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研训资源和校本资源,探寻构建校本研训新框架(见图一),唤醒部分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沉寂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通过调查问卷,用数据来厘清教师的共同愿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本研训的实际情况,使校本研训更能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中得到相应的数据,有利于学校在组织相应的主题研训,在研训的内容、时间安排、专家选择、研训方式等各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
为此,我们采用自编的教师研训调查问卷。
本调查方法采用教师问卷,在微信平台发送的方式,面向全校在职教师,收到有效问卷127份,超过学校教师人数,得到了相应的数据与教师的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研训中存在的问题有:研训内容不适合每个教师的需求;研训方式在工作期间就会与教学相冲突,还有教师的年龄与学科各不相同;研训成效没有跟进的措施,不了解研训的成效。
二、通过深度汇读,确定程段式的教师研训内容
学校辅导站为主导在教研组长微信群发起主题的征集,根据学校、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题研训。
会后各校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本次研训的调查问卷。
期末,学校研训领导小组对全体参训教师完成研训情况进行实时评价,而且分校区建立健全各位教师的研训档案,发现和研究问题,分析和总结经验,确保研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真正使网络校本研训落到实处。
对于各教研组,开学初由组长发起群聊,组员们各抒己见,在微信群里征集主题,在第一次教研会议中确定好每学期的教研安排。
数学组每学期开学初会安排拓展性课程的计划和安排,各个年级先自行交流讨论定下内容,然后通过微信群上报给教研组长,再由组长调整做计划安排。
活动开展之后,各班自行制作美篇推送,再是每个年级组根据内容制作成年级的微信推送。
学期中期、学期末通过微信上传疑难点,确立主题再集中交流讨论。
三、确保研训有序推进,分线分级求异性的拟定方案
为了提高研训的实效性,做到围绕研训主题,确定研训内容,以教学为中心、阅读为主线、数据为抓手,确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特拟定了研训内容,学校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学校的校本研训工作紧密结合,每一个学科组都把基于网络的校本研训,作为推进学科组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各个科目间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各线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拟定研训计划。
根据市教师发展中心[2020]2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走进经典精品项目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教师书社,精选共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
为此,学校成立书社,围绕书社读书主题,各自抽时间读书,再分学科在指定的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学校指定的教研活动时间内)进行读书活动。
我校组织对全体老师主题读书征文进行了认真的评比。
通过计算各位评委的平均分,最后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
四、加强“主题”的学习,形成了“三线并进”的跨界研训
对于主题式的校本研训,让专业研究人员、教师群体、教师个人融合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通过理论研训、业务水平提升、信息素养的扩充 “三线并进”的跨界研训,满足自我发展需求,使全体教师朝多元开放型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习内容的跨界:通过“观点分享会”、“云小讲堂”、“读书会”等活动。
及时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前教学相关信息与理念,拓宽教师视野。
学习途径的跨界:不但通过传统的期刊、著作等纸质媒体学习,还通过现代媒体开展碎片化学习。
心理健康制作十期亲子课堂视频、利用微信制作八期某某小主播台,各年级各科的拓展性课程。
学习方式的跨界:不但可以自主学习,还要参加群体学习。
参加海门书韵、之江汇广场、钉钉直播群、微信等各类论坛。
五、创新校本研训的途径,建立灵变性的研训结构
校本研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逐步探索出依托大数据的分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研训模式,各种模式交互使用,弥补普通校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拓展、丰富校本研训形式。
1.模拟演练式。
为了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课前先进行模拟上课,师傅根据视频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指点,徒弟反复演练,让课堂成为正式演出而非彩排。
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上得到提升,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主题沙龙式。
以课改中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为交流主题,以集体研讨为抓手,以微信群、钉钉群和之江汇教育广场APP为主要平台,实现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3.研判跟进式。
基于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相互交流策略,采纳方案,尝试实施,反馈效果,二次交流,再次跟进的递进式研讨交流,直至问题解决。
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4.片断诊断式。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研讨者课后可切取最有感受与想法的教学片断,进行微格式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延长了教研时长,延宽了研讨的宽度,丰富了课的厚度,落实课改理念的方略,优化教师课堂艺术,提升教学效率。
5.引领式研训。
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深入,名校、名师都开出了不同的网课,教师的成长不能简单地眼睛向外,还要眼睛向内,就地取材,利用优秀教师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经验辐射作用。
年级段老师自主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以及教学专业咨询等研训活动。
6.直播反馈式。
利用优秀教师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定期组织举办专家或骨干教师学术专题报告会。
通过讨论区讨论,改变以往讲课者台上一言堂,台下满纸记的现象,将瞬间闪现的观点、感受、想法及时反馈,让学习真正发生。
六、增强“大数据”分析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攀升
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中,在交流反思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协同意识,并融入于思课、观课、述课、品课、改课之中,激活课堂生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字化学习能力、协同备课、教学设计、课程的开发、数据分析、数字化评价及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各级各类的教学捷报频传。
2.科研意识增强、成果显著
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激发内在的潜能,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从行政指令性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需求,基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基于策略、教学评价等的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的行动者,科研成果丰硕。
3.教师信息技术的提升,基础与跃变能力提升
任何人在信息化社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世界上最好教育的特殊时期,共同体教师人人在学、处处在学,时时在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老师们在数字化教学、操作技能上应付自如。
网课伊始,陈伟君老师为全区数学教师作线上教学的专题研训。
主题式校本研训将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进一步加强共同体校本研训的研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其在区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