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一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在中学语文课上接触到的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
我在教学中发现深长反映出以下二个问题:第一,课文中有很多问题读不懂;第二,读起来没有什么“兴趣”。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读不懂自然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难以钻研下去,钻不下去就自然读不懂。
为此,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不爱好、无兴趣,既使老师讲得多么深透,他们的语文能力也难以提高。
关键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主动地钻研,思考。
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读这篇文章,不言而喻地成了这一课教学中重要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穿全篇的、爱憎极其鲜明的情感:对烈士的深悼念和对敌人的刻骨憎恨。
要想带动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也就必须真正地动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情动人。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怀着一种崇高面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承献身的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
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题在于学生体会得不深。
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这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根据《记念刘和珍君》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动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清时代前景。
我的做法是事先集一些有关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再加一些细节描绘,在教室里悬挂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画像,学生而对烈士和蔼、可亲、可敬的遗像,聆听老师饱含热情的介绍,就仿佛回到了五十我年前黑暗的旧中国,他们自然产生一种对旧社会的愤恨,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这时,他们已经产生同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那挥洒自如的喜笑怒骂,也使学生从文章的写法上受到很多教益。
这个“以情动人”的原则不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哪怕是解释一个“桀骜锋利”的词语,哪怕是分析某一句,某一些的含义,也都要饱含感情。
我以为这是学生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第二,引导学生钻研课文。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不宜讲的太多,不留余地。
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中迎而解的。
要努力启发学生去钻研,学生离开学校后,要会独立思考会独立完成某一项研究工作。
初步的研究能力要在中学阶就开始培养。
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问得比较零散,多是一句、一些的具体问题。
对这些问题。
我认真加以整理,归类;没有问到的难点、重点则如以补充。
第一节都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的设计是很费的。
太浅了,没有必要;太深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太一般化了,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问题很有意思,却不是文章的重点,反而会喧宾守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我就努力做到的问题比较适当,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告诉学生这些才是课文的重点,既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
文的难句、难点及主要内容,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例如:什么是“真的猛士”, “哀痛者”, “幸福者”,这是属于理解方面的;“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生前哪几件事”,“刘和珍是怎样的人?”等等问题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的。
第一个问题不可能全部展开讨论,有的请预习,理解比较好的同学先回答,教师做补充;有的则在小组讨论;有的大问题则在全班讨论;有的则由我讲解。
尽量避免一种方法永远不变,避免呆板、单调。
第三,讲鲁迅的作品,语言教学必然占很大的比重,鲁迅由于时代斗争的需要,以及鲁迅本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不
宜讲得太多太深,但是又必须涉及。
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我着重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鲁迅语言的洗炼、厚重。
寥寥几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
比如,几个关联词的巧妙、恰当的运用,几个名言(如“惨象已是我目不忍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的理解等等。
第二,是几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记事,议论,述情用得恰到好处。
这主要不在于技巧。
深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爱憎分明的感情,再加上纯熟的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几种表达方
式熔于一炉,天衣无缝。
而这样的特点却正是这种哀悼性文章的内容所决定的。
着重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过多地注重技巧,反而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地价值和魅力,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
学生学习收获
知识与能力:1、理解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抓住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理
清思路。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三、分析
材料,扣题成文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的性格,
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勇敢精神。
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
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三
学生们常言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鲁迅的
文章好,但也难品,有写作手法的原因,也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有心理上先入
为主的原因。
这次教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用了两个课时和一个早读的时间。
早读的重点布置了诵读,具体任务是:读熟、解决疑难字词句、把握人物的
言行。
第一课时,分析刘和珍的形象,重点训练了概括事迹和提炼品质两个内容,
旨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针对语言线索,词语移用和比喻说理三个写作特点进行了重点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明白手法是为内容,为中心服务的,而这
些手法又可以学习借鉴,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四
教学收获:
1、梳理简单线索
2、问题串联把握文章
这篇文章教了多遍,每次课后总是特别失落。
因为学生不想学,他们与那个时代相隔太久远;文章本身不好理解,学生更是回避。
这次,我改变了思路。
文
章偏长、偏难,那就不要过多于纠缠句子的理解,那样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且还会在森林里迷路,文章学完了仍然不知所云。
我的具体步骤是:
1、安排学生早读时大声朗读
2、提问:朗读起来最有感觉的段落?学生反
复朗读:范读、自由朗读、齐读等。
3、鲁迅情感如此强烈因为一个人——刘和珍,文章哪一部分回忆刘和珍生前的事情,有哪些?(6分)4、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刘和珍。
归纳:温和、微笑、和蔼、爱心。
5、这样的刘和珍是死了,是怎样死掉的?(研习第5部分)用一个词概括:惨。
6、鲁迅认为刘和珍牺牲的意义是什么?结合第6、7两部分分析。
(4分)7、鲁迅在文中两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结合全文分析“必要”具体指哪些?(6分)在这7步里,实则上用4个问串联起来,第3、4、5、6问是一环扣一环的,3、4是为第5步铺垫,共同又为第六步的意义探讨服务。
如此好的人却又死得
如此凄惨,意义何在?学生经研究可以发现他们付出了生命的请愿意义是不大
的,再来思考本文写作目的,也就是第7步。
学生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带领,对文章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