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考)(附答案)人教版福建教育强市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五校联考)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成绩:______
1.默写。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桃花源记》)
(2) ,,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
(5) 纵我不往,?(《诗经·子衿》)
(6)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胡为乎泥中?
(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
全文。
B.《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刘成章,用酣畅的笔调,描绘岀南方少数民
族的舞蹈风情以及人民生命的升华。
C.《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甲】(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A.róng B.lóng)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乙】(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A.suāi B.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语段中【甲】【乙】两处应填的词语是(填序号)。
(2) 为文中两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3) 文中划线句是个病句,请加以修改。
4.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深明《桃花源记》)
【乙】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
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
③权:权且,暂且。
④法朗:和尚法号。
⑤赍:携带。
⑥宁:难道。
⑦形骸:形体。
⑧事:侍奉,供奉。
⑨摈落:剃光头。
⑩自:本是。
⑪弊:压迫。
(1)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选窜至此。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i 便要.还家
ii 无论
..魏晋
iii 并衣.草叶
iv 僧具.言之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B.寻.病终/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D.悉.如外人/悉.逐之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ii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
(5) 回答问题。
i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
的原因各是什么?
ii 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反光材料
毛小建
夜幕下当你乘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你不但会发现路边的标志闪闪发光,而且会看见路面标线像一条条晶亮的光带,这真令人惊奇。
但是,汽车开过以后再向后望去,那些发光标志却不见了,留下的只是茫茫夜色。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一种新型回归反光材料起的作用。
这种材料能够将汽车前灯的大部分光线按原路反射回去,使驾驶员轻松看清路标。
这种新型反光材料对光的反射率比普通油漆高许多倍,可见度高达几百米甚至数千米。
大家都知道光的反射有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为什么回归反光材料能将
光线按原路返回呢?其实,这主要
..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当一束光线在一定范围内以任何角度照射到微珠前表面时,由于微珠的高折射作用而聚光在微珠后表面反射层上,反射层将光线沿着入射光线方向平行反射回去,就形成回归反射。
当许多玻璃微珠同时反射时,就会出现前面的光亮景象。
实验表明,当玻璃微珠的折射率接近 1.9 时,入射光线能够很好地聚焦在玻璃微珠的后表面,这时的回归反射效果最好,当折射率小于或者大于 1.9 时,入射光线分别聚焦在玻璃微珠的外面和内部,这时的回归反射效果会有所降低。
实际使用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玻璃微珠的折射率通常在 1.9~2.1 之间,而它的直径通常小于0.8 毫米。
如果在玻璃微珠的后面添加一层反射层,那么回归反射的效果就更好了。
如此神奇的玻璃微珠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先把原料在非常高的温度下熔化成玻璃液,玻璃液经过特殊的喷嘴形成许多雾状液滴,这些液滴在表面张力①的作用下自动形成规则的球形,冷却后再经过一定的处理,就得到非常有用的玻璃微珠。
用玻璃微珠可以制造许多回归反光材料,比如反光布、反光涂料、反光油墨等等。
这些材料的使用范围遍及公安、交通、消防、铁路、煤矿等部门,在劳防用品及民用产品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夜间行车的驾驶员,由于受到对面车辆灯光、路边灯光、高楼探照灯及广告霓虹灯的影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而反光材料标志牌在车灯的照射下发岀的明亮光线特别醒目,能够提醒驾驶员注意相关路况信息,提高
行车安全。
在雨、雾、风沙等能见度较低的天气下,反光材料就更能凸显其价值。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规定公路和铁路的交通标志、车身前后都必须使用反光材料,国际海洋救生机构也规定救生设备必须配备反光材料,以方便夜间搜寻和救生工作。
说到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交通警察、消防队员等都穿带有反光材料的制服了。
这些服装上的反光带或者反光标志能够有效地警示驾驶员谨慎驾驶提高了穿戴者的人身安全。
现在许多公司都采用反光材料装饰自己的产品,使其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安全功能。
这种神奇的反光材料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他还有许多用武之地等待着我们毎一位热爱科学、勤于思考者去开发。
【注释】①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1) 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实际使用中,玻璃微珠的直径都小于0.8 毫米
B.雾状的玻璃液液滴冷却后才能形成规则的球形。
C.许多发达国家规定公路和铁路的交通标志都必须使用反光材料。
D.在雨、雾、风沙等能见度较低的天气下,反光材料一般不能发挥其作用。
(2) 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二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4) 在现实生活中,反光材料有许多具体应用。
除选文提及的实例外,你
还能想到或设想出哪些实例?请举一例,并为它设计一则广告,其内
容要体现反光材料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特点。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
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
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
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老头
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是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
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血都注入了刻刀。
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
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⑦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
心地入土了。
”谁料一语成谶
....。
⑧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班驳出崭新的色彩。
我在院子里独自哭了一场,泪眼蒙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⑨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⑩穆匠。
木匠。
匠园。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穆爷爷一生的故事,“我”在静静地看穆爷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穆爷爷。
B.第④段中“愧怍和念想”指的是穆爷爷在没把园子修好前,常常感到愧对师傅。
C.第⑦段中“一语成谶”的意思是预言、预兆被应验。
穆爷爷执着于修复木雕,了却心愿后随即心血耗尽而死。
D.第⑩段三个词语呈递进关系,表达了作者要颂扬的不只是穆爷爷一个人,更是整个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 小说以“匠心”为线索,情节生动。
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将情节
补充完整。
A: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好手艺。
→B:→C:→D:。
(3)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i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ii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4) 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5) 文章借“匠心”表达了深刻的内涵,品味穆爷爷的一生,写出三点。
8.傅雷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
A.《人间喜剧》B.《战争与和平》C.《复活》D.《茶花女》
9.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
A.艺术上要取得成就
B.随遇而安
C.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学业上取得成就
10.判断题(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1) 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艺
术家,后学做人。
(2) 《傅雷家书》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3) 《傅雷家书》中傅雷献身说法,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
的问题,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工具书,就是按一定次序把有关知识加以汇编,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
各类工具书都有特定的功用,遇到不同的疑难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各类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就是中学生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它收录的条目包括字、词、词组、成语和其他熟语等,反映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力求规范化。
《现代汉语词典》“壶”条目:
壶(壺)hú【名】①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儿,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儿往外倒:茶~|酒~|喷~。
②(Hú)姓。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首任主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不断修订。
”
《〈现代汉语词典〉2012 年第6 版说眀》:“配合释义增补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是本词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罍”
条目:
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状像壶。
(1) 下列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工具书是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遇到不同的疑难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各类工具书。
B.《现代汉语词典》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
C.《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条目力求规范,全面反映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D.《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现代”词典之一,也要不断进行修订,跟上时代发展。
(2) 《现代汉语词典》“壶”条目:“()”内的“壶”字表示,“茶~”
中号“~”代替,其中符号“名”表示。
(3) 《现代汉语词典》“罍”条目,为什么要配图?请结合【材料二】简要
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道,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
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文题先补充完整;②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
1. 【答案】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3) 窈窕淑女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 子宁不嗣音
(6) 天涯若比邻
(7) 微君之躬
(8)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解析】
(1) 注意关键字形的正确书写,如“芳”“缤纷”。
(2) 注意关键字形的正确书写,如“翠蔓”“蒙”“缀”。
(3)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本题要注意
“窈窕”的写法。
(4) 根据括号中作品提示回顾作品内容,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
句子写错位。
本题易错字较多,要注意书写,如谓、伊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5)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平时背诵
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
书写,不要笔误。
(6)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
境回顾句子。
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原诗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要注意“微“躬”
等关键字词的正确写法。
(8)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
境回顾句子。
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注意波撼的写法。
附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 【答案】B
【解析】应该是西北少数民族。
故选B。
3. 【答案】
(1) 【甲】B;【乙】A。
(2) 融.:A;衰.:B。
(3)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解析】
(1) 【甲】
A 项,清醒:指(头脑)清楚,明白;使(头脑)清楚,冷静。
B 项,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C 项,醒悟:在意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多指在外界作用下)。
D 项,复苏: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甲】空前“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一句交代了“大地”经历了“沉睡”的过程,所以应该是用“苏醒”表示大地从沉睡中醒来的样子,故【甲】空应该选 B 项。
【乙】
A 项,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B 项,连续:指一个接一个。
C 项,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D 项,全部:指整个部类;一切,所有;全体;不缺少任何部分、部件或成分的数目、集合或总体。
【乙】空表示各种颜色的花连续开放,且是按照一定顺序开放的,所以应该选择“次第”或“陆续”,但为了突出春天生物的生机盎然,应该是连续不断开放的,所以应该选择“次第”,不能笼统的选择“全部”,缺少很多表达效果,故【乙】空应该选A 项。
(2) “融”字应读róng,平时要注意边音的正确使用。
“衰”字应读shuāi,平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正确区分。
(3) 成分残缺,划线句子缺少宾语,应再其后添加“的时期”为主语“夏季”
和谓语“是”做宾语成分。
4. 【答案】
(1) B
(2)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
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
“欲济无舟楫”用想渡河却没有船来
暗喻自己想为国效力却无人引荐,故B 项对诗句解说不当。
(2) 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联
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岀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全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重用,愿意为国效力,做一番事业的决心和期待。
5. 【答案】
(1)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 i 通“邀”,邀请。
ii 不要说,更不必说。
iii 穿(衣)。
iv 详细。
(3) D
(4) i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
”
ii 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
(5) i 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ii 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
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句大意为: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
故节奏为: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 i 原句的意思是:就邀请(渔人)到他家中去。
“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
ii 原句的意思是: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iii 原句的意思是:穿着草叶。
“衣”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iv 原句的意思是: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
“具”,详细。
(3) A 项,第一句的意思是: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乃,竟然。
第二句的意思是:你是什么人:乃,是。
故A 项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
B 项,第一句的意思是:不久后就病死了。
寻,不久。
第二句的意思是: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
寻,寻找。
故B 项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
C 项,第一句的意思是: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食,名词,食物。
第二句的意思是:当初吃草根。
食,动词,吃。
故C 项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
D 项,第一句的意思是: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悉,全,都。
第二句的意思是:全部赶走。
悉,全,都。
故D 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
所以本题应选D 项。
(4) i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
语,动词告诉;不足,不值得。
ii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
顾,看;语,名词话语。
(5) i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是因为他们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是因为蒙恬多使用妇女,她们忍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