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种性和丰产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种性和丰产性分析
李廷化;王伦旺;李翔;黄海荣;余凤良;经艳;谭芳;唐仕云
【摘要】为了解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32号、34号的种性和丰产性表现,为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于2009-2011年在金光农场进行2年新植2年宿根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糖31号、32号、34号的蔗茎产量达到121.4~129.0t/hm2,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产8.2%~15%,达到1%~5%的差异显著水平;含糖量19.03~19.27t/hm2,比新台糖22号增11.4%~13.2%;11月~翌年2月平均甘蔗蔗糖分达到14.86%以上.这3个品种均表现明显的高产、稳产、高糖的特性,其宿根性、抗病抗虫性、抗旱能力和抗机械碾压能力优于对照种新台糖22号,适宜在金光农场和广西其他同类型蔗区种植推广,并可采用全程机械化的耕种和收获技术进行生产.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0)015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甘蔗;桂糖系列品种;种性分析;配套栽培技术
【作者】李廷化;王伦旺;李翔;黄海荣;余凤良;经艳;谭芳;唐仕云
【作者单位】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广西南宁 530042;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
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广西南宁 530042;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6.1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甘蔗年种植面积达到106万hm2,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68%,甘蔗糖产量约占全国70%。
甘蔗品种单一化已经成为影响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现在的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自1995年从台湾引进在广西种植已有18年的历史。
2012年该品种占广西糖料蔗总面积的69.9%,部分蔗区高达90%以上,如我国糖料蔗生产最多的扶绥县,在8.42万hm2的甘蔗总面积中新台糖22号占92%,达7.75万hm2。
品种过于单一化使蔗区抵抗自然灾害(寒害、旱害)和病虫害的能力下降,宿根能力下降,致使广西甘蔗单产从2008年起连续多年下降[1],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国际糖价波动性下降致使我国糖业整体竞争力下降。
金光农场是我国甘蔗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蔗区,同样存在着甘蔗品种单一的问题,仅新台糖22号占全场甘蔗总面积的88%,造成原料蔗糖分降低,原料蔗加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低[2],因此,该农场需要引进推广种植一批高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好、适合机械化种植
管理的优良甘蔗新品种。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近年来育成了一批不同熟期,适合不同土壤生态类型的甘蔗新品种(系)[3-8],为解决广西甘蔗品种结构过于
单一的问题提供了基础。
金光农场于2009年对引进的桂糖31号(桂糖 02-281)、桂糖 32 号(桂糖 02-208)、桂糖 34 号(桂糖02-833)等3个桂糖系列品种(系)进行了2年新植2年宿根的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试验明确了3个桂
糖系列品种在金光农场的种性、丰产性表现和栽培技术,为其在该农场和其他同类型蔗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2011年在广西金光农场友谊分场进行,2年新植2年宿根。
试验
地为连作甘蔗多年的红壤旱地,具有中等水平的供肥能力,其养分分析结果:有机质30.6 g/kg,全氮 0.118 g/kg,全磷 0.077 g/kg,全钾 0.762 g/kg,速效氮
73 mg/kg,速效磷 8.2 mg/kg,速钾效 143 mg/kg,pH 4.68。
参试材料包括
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4为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近年育成的优良甘蔗
新品种(系),对照品种为新台糖22。
新植试验行长7 m,行距1.20 m,每小
区4行,小区面积33.6 m2,每公顷下种量10.5万个芽,小区下种353个芽,随机排列,3次重复。
基肥每公顷施复合肥(农场自产,N、P、K 总有效成分25%)750 kg、钙镁磷肥750 kg和呋南丹30 kg,盖土、淋水、喷除草剂阿特拉津后盖地膜,追肥于苗期每公顷施尿素150 kg,伸长期每公顷施尿素375 kg,钾肥150 kg和施复合肥750 kg。
宿根蔗在新植蔗人工砍收测产后对试验地使用重型运输车模拟甘蔗联合收割机依次对各小区进行碾压,以考察机械碾压后对宿根蔗发株生长的影响,其他施肥等田间管理与新植试验相同。
调查项目包括新植蔗发芽率、分蘖率、宿根蔗发株数,苗期螟害枯心苗率、有效茎数。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份采样分析甘蔗蔗糖分,试验期间调查黑穗病、梢腐病和花叶病的田间自然发病率和抗旱、抗倒性。
砍收前每小区连续测定20株甘蔗的
株高、茎径,砍收时测定每小区蔗茎实产,并计算含糖量。
数据分析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9]。
2 结果与分析
2.1甘蔗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单位面积含糖量
表1 甘蔗品比试验产量与蔗糖分结果汇总注:表中同列数据后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大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
种植季品种(系)蔗茎产量(t/hm2)比CK增产(%) 12月 1月 2月平均甘蔗蔗糖分 (%)11月含糖量(t/hm2)比CK增产(%)2009-2010年2次新植平均2010-2011年2次宿根平均总平均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4号新台糖22号(CK)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4号新台糖22号(CK)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4号新台糖22号(CK)138.1aA 125.8bB 136.4aA 121.9bB 119.9aA 116.9aA 118.7Aa 102.4bB 129.0aA 121.4bA 127.6abA 112.2 cB 13.3 3.2 11.9 17.1 14.2 15.9 15.0 8.2 13.7 13.23 14.54 13.84 13.91 13.35 14.82 13.96 14.03 13.29 14.68
13.90 13.97 14.85 15.27 14.03 14.88 14.91 15.49 14.66 14.92 14.88 15.38
14.35 14.90 15.32 15.92 14.98 15.54 15.61 16.04 15.10 15.66 15.47 15.98
15.04 15.60 16.26 16.62 16.10 16.18 15.98 16.74 16.22 16.30 16.12 16.68
16.16 16.24 14.92 15.59 14.74 15.13 14.96 15.77 14.99 15.23 14.94 15.68 14.86 15.18 20.60 19.61 20.10 18.44 17.94 18.44 17.79 15.59 19.27 19.03 18.96 17.02 11.7 6.3 9.0 15.1 18.3 14.1 13.2 11.8 11.4
从表1可以看出,2年新植2次宿根试验总平均,桂糖31号的产蔗量最高,其次是桂糖34号,再次是桂糖32号,分别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增产15%、13.7%和8.2%,桂糖31号和桂糖34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桂糖32号增产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宿根平均产蔗量比新台糖22号分别增产17.1%、15.9%、1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1月~翌年2月新植宿根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最高的桂糖32
号,达到15.68%,比新台糖22号高0.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14.68%、12月份15.38%、1月份15.98%、2月份16.68%比新台糖22号分别高0.38~0.71个百分点;桂糖31号和桂糖34号的甘蔗蔗糖分比对照略低0.24和0.32个百分点;单位面积含糖量最高的是桂糖31号,其后依次是桂糖32号和桂糖34号,比新台糖22号分别提高13.2%、11.8%和11.4%。
3个桂糖系列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糖效果。
2.2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2号的平均发芽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均超过新台糖22号。
株高方面,桂糖31号比新台糖22略矮,桂糖32号和桂糖34号与新台糖22号相当;茎径方面,桂糖31号的2.71 cm,比新台糖22号增加0.08 cm,桂糖32号和桂糖34号与新台糖22号相当;有效茎数方面,3个桂糖系列品种达到72 417条/hm2以上,均超过新台糖22(表2)。
2.3 田间抗性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试品种(系)苗期都不同程度受到螟虫的危害,3个桂糖系列品种的平均枯心苗率5.1%~7.0%,均低于新台糖22号;黑穗病自然发病率0.6%~1.5%,明显低于新台糖22号;花叶病田间自然发病率均为0,表现出明显的抗病能力。
在梢腐病自然发病率方面,桂糖34号高于对照新台糖22号外,桂糖31号和桂糖32号均为0,低于对照;秋旱在广西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对甘蔗中后期生长和产量影响比较大,旱期蔗株青叶数的多少是各个品种(系)抗旱能力大小的直接反映。
根据2009—2011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显示3个桂糖系列品种的抗旱能力比新台糖22号强。
桂糖32号和桂糖34号的抗倒能力中等,与新台糖22号相当,但桂糖31号的抗倒能力强于新台糖22号(表2)。
表2 甘蔗品比试验农艺性状汇总发芽率(%)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4号新台糖22号(CK)品种(系)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条/hm2)株高(cm)茎
径(cm)有效茎数(条/hm2)枯心苗率(%)黑穗病自然发病率(%)65.8 61.9 69.2 56.8 147.3 178.9 206.1 138.8 130754 125734 127789 108155 324 341 347 344 2.71 2.60 2.65 2.63 75502 72417 76807 69810 5.1 7.0 6.9 7.9 0.6
1.2 1.5 6.9花叶病自然发病率(%)0000梢腐病自然发病率(%)00 3.2 0.7秋
旱青叶数(片/株)4 3.5 4.4 2.6抗倒能力强中中中
3品种评述
3.1桂糖32号
桂糖32号为高产,稳产,高糖品种,具有蔗茎实心,早生快发,萌芽率较高,分蘖率高,宿根发株多,宿根能力强,有效茎多,抗病性、抗虫性、抗旱能力较强,便于机械化种植管理和收获等优良特性。
适宜在金光农场蔗区和其他同类型蔗区种植推广。
与新台糖22号相比,桂糖32号的宿根能力更强,表现在经过重型机械
碾压之后,其宿根发株数依然能达到125 734苗/hm2,有效茎数、宿根蔗的蔗、糖产量比新台糖22号均明显增加。
因此栽培时可适当延长宿根年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与新台糖22号相比,桂糖32号具有更强的抗黑穗病、抗
螟虫为害能力和耐旱耐寒能力,在桂中偏寒和桂南旱地蔗区更有推广应用潜力。
桂糖32号不仅高产而且高糖,是“双高”品种,表现在不论新植宿根,从11~2月的每个月份平均甘蔗蔗糖分都比新台糖22号高,总平均高0.5个百分点。
在2008—2009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桂糖32号是唯一的比对照新台糖22
既增产又增糖的品种[10]。
因此种植推广桂糖32号不仅对蔗农增产增收有利,而
且对糖厂提高效益也十分有利。
目前该品种在金光农场已经发展种植了350 hm2,在广西累计推广应用0.7万hm2。
3.2桂糖31号
桂糖31号为丰产稳产,中熟高糖,宿根性强,抗病抗虫能力强,抗旱能力强的品种。
该品种中至中大茎,蔗茎实心比重大,成熟叶鞘光滑无毛,易脱叶,有效茎多。
在2009—2010年广西区试中[5],桂糖31号全区平均蔗茎产量为104.85 t/hm2,比新台糖22号增产18.76%;含糖量为14.82 t/hm2,比新台糖22号增糖
16.68%;11月至1月3个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16%,与新台糖22号相当。
最高甘蔗蔗糖分为18.03%。
生产试验平均蔗茎产量比新台糖22号增产20.45%。
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高产稳产,中熟高糖。
宿根性强,抗寒,适应性广等特性。
目前该品种在金光农场已经发展种植了60 hm2,在广西累计推广应用0.15万hm2。
3.3桂糖34号
桂糖34号高产稳产,中熟高糖品种。
该品种在本次试验中萌芽率最高,分蘖率最高,宿根发株多,宿根能力强,早生快发,有效茎最多,抗旱能力强,可在地力中等及以下旱地种植。
中至中大茎,蔗茎实心。
在2008—2009年广西甘蔗品种区
域试验中,桂糖34号平均产蔗量为112.8 t/hm2,排名第2位,较对照新台糖
22号和新台糖16号分别增产11%和20.81%。
平均蔗糖分为13.72%,分别比对照种新台糖22和新台糖16号低0.5、0.77个百分点。
平均亩含糖量为15.46
t/hm2,排名第2位,较对照新台糖22和新台糖16号分别增糖7.12%和
14.35%,是该轮区试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之一[10]。
4 结语
3个桂糖系列品种均适宜在广西蔗区种植,要求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早追肥早培土,注意控制后期无效分蘖。
均可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种植和管理。
其中桂糖31号更适合质地疏松,排水良好,肥力中等以上的水田和旱地种植;桂糖32
号和桂糖34号则在地力中等及以下旱坡地、贫瘠地更具增产增糖潜力。
3个桂糖系列品种的适宜播种行距0.9~1.4 m(其中1.2~1.4 m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时采用),尽量采用中上部的有蔗鞘包裹的芽留种,每公顷播种有效芽10.5万
个左右。
播幅为10~20 cm。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更容易获得高产。
在中等及以上管理水平的蔗区可以适当延长宿根年限2~3年。
宿根蔗要早破垄、早施肥,早培土。
生长期间注意防治病、虫、草、鼠害。
桂糖34号在酸性红壤蔗区,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气候条件应注意防治梢腐病等病害。
桂糖32号和桂糖34号在水肥条件比较好的水田或采用喷淋设施的旱地蔗区生长后期应注意防风抗倒,确保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王伦旺,李翔,经艳,等.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对不同播种密度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209-214.
[2]李廷化,韦金凡,伍荣冬,等.粤糖60号在金光农场新植品比试验结果初报[J].甘蔗糖业,2011(4):46-48.
[3]刘海斌,方锋学,邓展云,等.早熟高糖易收获甘蔗新品种桂糖37的选育[J].中国糖料,2012(3):1-3.
[4]黎焕光,谭裕模,谭芳,等.甘蔗新品种桂糖32号的种性分析[J].作物杂
志,2011(4):129-130.
[5]黎焕光,谭裕模,谭芳,等.强宿根性丰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的选育[J].种子,2011,30(8):116-118.
[6]张荣华,何红,张革民,等.宿根性特强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的选育[J].中国糖料,2011(1):1-4.
[7]黎焕光,谭裕模,谭芳,等.早熟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桂糖30的选育[J].广西蔗糖,2011(2):8-12.
[8]王伦旺,李廷化,唐仕云,等.大茎丰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糖39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1-13.
[9]唐启义.DPS②数据处理系统[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周会,雷敬超,王伦旺,等.2008-2009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J].南方农
业学报,2012,43(3):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