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法令行则国治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
《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
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
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
十天之内,剧贼伏诛。
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
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落实下去。
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
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
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文。
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
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很快强大起,一时称雄列国。
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
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
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
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
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
所谓良法,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
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
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2日,有删改)
1.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的,王符认为,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2.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
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22分)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
曾祖忱,晋徐州刺史。
祖权,黄门郎。
父不疑,桂阳太守。
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览经籍,尤长隶书。
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
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
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
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
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
”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
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
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
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
”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
”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
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四年,简惠著称。
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太祖重
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转在义兴,非其好也。
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
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
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
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3分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C.羊欣拒绝为元显写字,元显就任命他担任本由寒门担任的职务,羊欣却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
D.羊欣担任主簿,参预机要事宜,因为不时泄露机密,内心忧虑,后称病辞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
(5分)
(2)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5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
帆去帆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
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
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
行客莫登临。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词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词人即景抒怀,感慨多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10、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四)古诗文情景默写
11、补写下列横线处的句子(8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2)《归去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
(4)《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
平淡的隽永
——悼丁聪先生
陈四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
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
十天前,丁太太打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
我懂她的意思。
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
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
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不打算开或向遗体告别。
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
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
她劝我不要去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造化弄人,这是一句老话,谁不曾受过命运的拨弄?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丁先生的父亲丁悚是知名画家。
丁聪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却坚决反对他走上的道路。
这大概就叫“干一行,怨一行”吧。
可是万万不曾料到。
父亲的坚决反对,反倒促成了丁聪的决心。
我不知道当他饱尝绘画道路的无尽艰辛之后,是否领悟了父亲用心之苦,我只知道,在他,时时怀念着反对他的“老丁”。
不过他不曾后悔,他说:“我就是要画!’丁聪提着画笔走上过抗日的战场。
走上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战场,他也进过被通缉的黑名单,被迫逃亡香港。
他当时的漫画直到前些年还被台湾一家报纸整版刊出,编者写道:①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欢天喜地庆祝“解放”,热情洋溢投入新社会的建设时,他忽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钦定的罪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
但是他不曾颓唐,他说:“我还是要画!”
戴在他头上的“”摘掉以后,他回到了北京。
满以为从此就回到了人民的队伍。
但一到“文革”,他又被一顿“横扫”,劳动改造去了。
他在“干校”,以为此生将终老异乡,不再有重操画笔的希望。
可他万万不曾料到,竟会有那一声惊雷,那一道电闪,刺破长空。
他终于放下了喂猪的料勺,又拿起了画笔。
他还是要画,只要一息尚存。
数十年的磨难,在这期间,丁聪追求的梦想曾经幻灭过,但却成就了他对社会更为深沉浑厚的理解与剖析。
这或许可说是造化那一点残酷的公正。
但这公正却不是人人都可领有,得到的人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
丁聪画笔虽然犀利,但待人却万分仁厚。
他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却刚直不阿。
为此,他吃尽苦头。
“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
他自己成了右派。
“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
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
”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
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竞有这么坏的人。
”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此事若非丁太太谈及。
谁也不会知道。
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
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
今年春节前我和妻子去看他。
他始终含着笑意。
别后,丁太太问他,刚才的那位女士是谁?他脱口道:“陈家长。
”丁太太既是他认可的“家长”,那么我的妻子自然是“陈家长”了。
春节后我去看他。
他依旧笑意盈盈。
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
”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
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
期望好人平安。
幸好我同他合作的全部作品四卷五册,已在他生前结集印出,书名都是他亲笔题写。
开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丁先生大病之后,仍兴致不减为每位到会朋友在书上签名……
②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
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但就是这平淡,才显出了隽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活在亲人们、朋友们、读者们的心底.才是真寿者。
那些闹闹攘攘的告别,字斟句酌的讣告。
人分九等的葬礼。
不知究竟是为了死者还是活人。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2.文中说“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3.(4分)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①的含意。
(2分)
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
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14.文章以“平淡的隽永”为题,有何妙处?(4分)
15.作为一代漫画大师。
丁聪的人生给你哪些?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
完成16~20题。
(20分)
16、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
....,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熠熠生辉。
②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
....,不如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全抛出去。
③以上是本人对于安庆老城区建设集贤南路暨菱湖南路“城北高架”的设想,刍荛之见
....仅供城市决策者和设计、建设者参考。
④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作家这行饭,提起笔文不加点
....,轻而易举,真是让人佩服!
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价格低,辨别难度高,尤其是网购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⑥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如同空谷足音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A.④⑤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①②③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林业扶贫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林地资和劳动力资,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是破解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难题的重要途径。
B.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了一个走向复兴的大国实现强军梦的决心。
C.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引发的地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
期间,俄罗斯处于经济趋向衰退、被西方大国集体敌视、在国际道义上陷于孤立。
D.韩国统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应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以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的行动,韩国政府即日起决定中断开城工业园区的全面运转。
18.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19.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族动漫仅仅是文化作品,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民族动漫除了要是个好看的作品以外, __①__。
要让民族动漫重现辉煌, __②__,使它具有广泛的可持续传播的可能性。
在品牌观念树立以后, __③__,而是着眼于未,以制作精良的国产动画占领市场,吸引观众,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答:①
②
③
20.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下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6分)
答: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日,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
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戒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
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C(错误有二。
其一,原文第③段末“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不等同于“中西先哲一致认为”。
其二,“这两点同等重要”错误,据第④段可知,“执行既定法律”重于“制定更好的法律”)
2.B(“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错误。
“并非”属于完全否定,与原文第⑤段意思不符)
3.B(“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错误。
第②段运用例证法,意在论证“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
(二)
4. B【解析】B项中的“恨”应是“遗憾”之意。
5. B【解析】B项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词。
A项①是“因为”的意思,②以…为先。
C项①是代词,②是语气副词,表揣测。
D项①是代词,②是语气助词。
6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③是谢混对羊欣的仰慕尊重⑤
⑥是羊欣生活习惯。
此三项应排除。
因此答案为D。
7.C
【解析】C项羊欣并未怒形于色。
8,翻译:
(1)羊欣打算主动疏远桓玄,故意不时泄露机密,桓玄察觉羊欣的心思,愈发敬重他,升官任命他为楚台殿中郎。
(注意“自疏”、“时”的翻译、“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2)太祖敬重他,让他担任新安太守,前后共十三年,其间游山玩水,很有怡情养性的乐趣。
(注意“重”、“以为”、“凡”、“适性”的翻译)
(三)
9、解析:选CD C项,“全部实写”有误。
前两句议论不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虚写,不是实写。
D项,“愤世嫉俗”于文无据,词中词人只是就眼前之景感慨世事之变,谈不上“愤世嫉俗”。
10、答案: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
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又徒添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
故言“行客莫登临”。
(四)
11、(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悟已往之不谏知者之可追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五)、
12、①丁聪选择了画画,却遭到父亲坚决反对,没想到这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
②丁聪用画笔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却没想到解放后被当成了人民的公敌。
③平反后,没想到文革时期又被赶去劳动改造。
④在干校,本以为会终老异乡,没想到又拿起了画笔。
(每点2分,共6分)
13、(1)丁聪的漫画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腐朽(1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1分)。
(2)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丁聪离世时的平淡自然,表现了他淡定的人格魅力。
(手法1分,作用1分)
14、(1)准确评价了丁聪的性格及其影响。
“平淡”是指丁先生的为人仁厚谦和,心态淡定,“隽永”则是高度评价了其人格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2)新颖别致,简洁凝练,能突出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5、(1) 要坚定不移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丁聪走上之路,饱尝无尽艰辛,但他还是要“画下去”。
(2)对待他人要仁厚谦和,丁聪不麻烦他人,不劳师动众;刚正不阿,不落井下石;大病之后仍为朋友签名。
(3)要有淡定乐观的心态和风趣之性。
患病中仍笑待朋友,风趣幽默;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
(4)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丁聪走上抗日战场,参加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六)
16.C(①率尔成章:不经思索,随意地。
不加思索,下笔成文。
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
用在此处不恰当。
②一张一弛:比喻治国宽严相结合,也比喻工作、生活上劳逸结合。
用在此对象不当。
¢Ý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专指人,在这里对象用错。
¢Û刍荛
..chú ráo
之见:
.....点,涂上一...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Ü文不加点:
点,表示删去。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Þ空谷足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访。
)
17选B A项,结构混乱,¡°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资,大力发展¡¡产业¡±与¡°充分利用¡¡资,大力发展¡¡产业,是¡¡重要途径¡±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C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处于¡±残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尴尬境地¡±;D项,语序不当,应为¡°韩国政府决定即日起全面中断开城工业园区运转¡±。
18.解析:选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项,¡°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
¡°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19.答案:¢Ù还必须是个好卖的产品¢Ú必须有品牌意识¢Û就不应只看短期效应
20.解析:解答本题,应先描述画面内容,再揭示其寓意。
描述画面内容时要注意其中的要素,保证描述全面。
画面中有一个胖小孩,一条大鲤鱼,荷叶和荷花,按一定顺序表述即可。
根据传统剪纸艺术的内容与特色及画面中的谐音寓意可知,此处应该是连年有鱼之类的意思。
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