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作品中的重点句子。

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学会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 作品内容概述3. 作品中的生字、生词学习4. 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学习5. 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6. 作品人物性格分析7.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8.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作品人物性格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2. 难点:作品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学生阅读、写作、讨论能力的提升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作品内容概述: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3. 生字、生词学习:讲解、练习、巩固4. 重点句子学习:讲解、讨论、理解5. 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6. 作品人物性格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表达7.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讨论、表达8.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组织、指导、反馈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作者及作品背景3. 作品内容概述4. 生字、生词学习5. 重点句子学习6. 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7. 作品人物性格分析8.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如何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 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改进措施4.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重点细节: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一、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的补充和说明《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船只失事而流落荒岛,独自生活28年,最终获救返回故乡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阿瑟林 斯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 做梦有关呢?会是 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二十名 成年人为实验对 象,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 时,是人最容易做梦 的阶段。
讨论交流
对比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 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 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 句话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自主探究
作者是如何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一观点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 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纸上,可以 是图示,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表格来呈现。
第(
)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教师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司 空见惯”“细微”的现象,再由现象引发问题, 最后写发现或发明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就 是作者写文章用到的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拓展积累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
汇报交流
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 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 反应”“许多实验”这些词句中,我们 可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 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随堂演练
运用填空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所以他关注到了__溅__上__盐__酸_的__紫__罗_兰__花__瓣__变_红___的现象。 ➢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发_现__了__相__关_问__题__, 并且___产__生_了__一__连__串_的__疑__问___。 ➢ 波义耳经过____反__复__实__验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设计(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3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

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教学用具:本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导学习。

1.、直接解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3.那么。

请大家在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

4.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有哪些相同点呢?(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知写作方法。

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3.课文课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域、惯、溅、魏、搜、蚯、蚓、版、阶”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包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

2.默读教学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理解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

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

4.语言表达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文原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

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

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

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学意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选取了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叙述,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通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补充资料等方式,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感受见微知著,刨根问底,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1. 识字写字(1)识字字形:“诞”、“碱”、“锲”可以借助按照结构分解部件的方式识记生字,“凹”、“凸”可以根据字理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关键笔画书写正确。

字义: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理解“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意思。

(2)写字本课要写的生字共12 个。

其中有3 个字较难,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诞”字的右半部分是“延”,“惯”字的右半部分是“贯”,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顺序;“搜”字右半部分是“叟”。

2. 阅读理解(1)表达特点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构严谨,论点清晰,论证严密。

开篇伊始,作者即提出了中心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作者选取了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论证,结尾处再次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详略得当,本文强调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故详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到真理”,“反复实验”部分略写。

三个典型事例在详略安排上仅仅围绕论点展开,这是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最为突出的表达特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语言表达具有如下特色。

其一:本文善用设问,引起读者阅读期待。

如:“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其二:语言严谨、简练、形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部编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 科学真理的发现,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件事例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 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域()诞()疑()或()延()凝()惯()观()圃()贯()砚()葡()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本文属于议论文,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中心观点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难点。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后,用对比阅读、启发式阅读等更为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语句,感悟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二)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作者用词准确、简洁凝练、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工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课前习五、在线教学过程(附在线教学实录)2.观察词语,回顾结构3.引出事例,证明观点。

精神品质的词句,根据教师引导,特点:用词准确、活动目标:通过品读三个科学家的事例,体会科学家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启发式提问体会文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简洁凝练的表达特点。

1.品表达,悟精神七、在线教学实录 板块一:温旧知,启新知。

师:同学们好,我是龙老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先通过一轮小挑战,一起温习和检测昨天的学习情况吧!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简洁凝练的表达,使事例与观点紧密关联,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

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2、检查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

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绝无仅有、凤毛麟角)。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道理。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小组讨论)(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写的?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 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的含义: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 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启发:获取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 的过程,只有不为成见所束缚,不断质疑, 不断探索,才能找到真理。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 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 题的实质。比喻小中见大、 以小见大。
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 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 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 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 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 介绍的?
参考答案: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第 一个,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第二个,魏 格纳从蚯蚓的分布中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 海洋
的形成;第三个,阿瑟林斯基医生发现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
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 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爱 因 斯 坦 爱 迪 生
袁 隆 平 牛 顿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 伟大的成就吗?
善于思考 勤奋刻苦 锲而不舍 乐于奉献 ……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叶永烈(1940— ),笔名萧通、久远 等。科普学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 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浙江温州人,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课后第二题)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呢?
按“_总__—__分__—__总__”的结构写的,先提出中 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 文,重申论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原文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xuán)渦(wō)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

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

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

19世紀末,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佈情況。

他發現,美國東海岸有一種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這種蚯蚓,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蚓。

密卡爾遜無法回答這是為什麼。

密卡爾遜的論文,引起了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

當時,魏格納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問題。

他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很有限,無法跨渡大洋,它的這種分佈情況正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佈,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也正說明他的成功在於從問號中尋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

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

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

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事例1: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助手不小心将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冲洗以后发现花瓣变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花草受酸或碱作用会改变颜色,从而只做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事例2: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住院无聊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相互吻合,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通过米歇尔逊蚯蚓分布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事例3:俄裔美国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通过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点拨: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有的同学在考试之后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就发奋学习,把不会的问题弄懂,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是亡羊补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两三岁就让孩子练习体操,有的孩子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影响了身体的发育,这就是揠苗助长。

3、二年级《开满鲜花的小路》有哪些美好的礼物呢?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鲜花的童话故事。

它告诉我美好的事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教育学生要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

那么课文中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呢?文中美好的礼物指长颈鹿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

因为花籽也是快乐的种子,长颈鹿把快乐传递给鼹鼠,鼹鼠无意间把快乐传递给了大家,所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能够给他人带去快乐,能够温暖人心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如:为环卫工人送水,参加植树养树活动,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热心人捐送的棉衣,为劳累的妈妈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开满鲜花的小路》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邮递员黄狗给鼹鼠先生寄送包裹,结果包裹破了,鼹鼠先生不知道是什么。

春天到了,沿路开满了鲜花,大家觉得真美,赞扬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2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2篇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前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

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

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关注人文主题词语:描写人有恒心的词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铁杵磨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卫填海始终不渝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奋斗到底热爱学习热爱祖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精益求精【教学目标】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3.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 1. 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2.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1. 通过拼音和朗读记忆生字。

2. 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法。

(B案)1. 自主识字。

2. 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师生合作。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归类总结写作方法。

(B案)自主学习,分析总结,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鉴。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讲授法、讲议结合法。

(B案)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A案)分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案)自主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选择其中一位简单地介绍一下。

(师做简单补充)爱迪生: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生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 师: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善于提问等)3. 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______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词语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句子(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指发现问题。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习题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教案)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本分析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作者在文中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学生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中运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对议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议论文的方法。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与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论证这一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三个具体的典型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常用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语言,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域、惯、圃”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真理、领域、疑问、司空见惯”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

3.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给文章划分层次。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出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话题,引起学生的谈话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

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锲.(qiè)而不舍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

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