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调查报告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性恋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调查报告
题目(中)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目录
一、前言 (3)
二、文献回顾 (6)
三、研究设计 (7)
四、研究结果 (8)
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10)
六、总结 (11)
摘要: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

说它
「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
行为规范和方式。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

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普遍和个人看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详细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新闻研究,在以浙江大学大一到大四所有本科生中自由抽取一定样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式了解为辅,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大学生对同性恋具体看法。

并运用行业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提出相关对大学生思想起促进作用的提议,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理念、同性恋、看法、态度、健康
前言
“半个世纪以前,在文化人类学中处于泰山北斗地位的马林诺斯基为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对费孝通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

……费孝通的研究对象是一个
社区,包括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这样的研究在深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

但是这项研究中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

这就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对熟悉的人群作实在的观察,不回避生活的每一个侧面。

这种实在作风乃是出于以下的信念:「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

(费孝通,第一页)。

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

于是,如马林诺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种是说:科学在寻求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另一种则说,真理是由一种教义说明的,科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正大光明的颂词。

……站在前一种立场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么样子的。

而站在后一种立场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发疯了。

这种研究不风雅,也难以学院式的口吻来陈述。

最主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不能够直接表现出我们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


摘自李银河《他们的世界》
同性恋行为是指一个人无论是在心理上的还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在性
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

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或者恋慕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
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

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可能是同性恋的记载。

例如:《汉书〃佞幸传》。

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

自此以后,“短袖”一词被用来形容男同性恋者相互爱慕等的词语。

《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与上文“短袖”是一样的用途。

又由龙阳君的名字,在描述一个男的喜欢同性时,往往是说有“龙阳之好”,这也是从典故而来的同性恋别称。

韩子高与陈文帝陈蒨(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

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

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陈子高,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也有相应描写:『……只他(冯渊)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

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

……』
从这些典故著作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同性恋行为已经十分常见,在富贵人家也有养男宠的现象。

虽然说比较常见,当古人一直认为这种行为是上不了台面的,男宠也是比妻妾更加低等的玩物,而地位较高的人往往对另一个掌有生杀大权,只为寻求一时的快感或舒适,若影响了两人之外的事或是这种关系产生改变,地位较低一方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蔑视和厌弃。

从记载来看,如董贤、韩嫣、弥子瑕等人都死于非命,在死后还被归入“佞幸”一流,且不说是否是他们魅惑君主,恃宠而骄,它们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注定他们的下场。

古人都是认为这种关系是有违伦理的,是不符天道的,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是董贤之流迷惑了君主,只有破坏这种关系,君主才能更圣明,老天才会祝福。

虽然说其中有封建传统思想,但这种相似的想法仍髯继续了下来。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

在《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二十七节中描述神创造世间万物时,在第六天造了一男一女,是他们生养众多,为要管理这地;在新约使徒书信罗马书中也对当时同性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予以了很深刻的警示,说明这是有违神的旨意的。

所以后来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

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

西方人关
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

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
在学者看来,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

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

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者都热衷于这个题目,对此作过大量研究。

仅从1898年到1908年间,关于同性恋这一问题的出版物就达到一千种以上,本世纪随后的80多年间,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就更多了。

然而,在我国,除了散见于报章杂志的一些零星文章,以及屈指可数的几部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专著,就没有系统的、专业的、全面的研究,这也是在中国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缺陷。

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同性恋所占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在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学生中,对同性恋的情况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完全不了解。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

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

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普遍和个人看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详细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新闻研究,在以浙江大学大一到大四所有本科生中自由抽取一定样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式了解为辅,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大学生对同性恋具体看法。

并运用行业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提出相关对大学生思想起促进作用的提议,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篇二:同性恋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一、导言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则香港明星何韵诗公开出柜(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的新闻,对于这
样的新闻,我们早已是屡见不鲜。

据中国卫生部的官方数据表明在XX年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国在XX
年大约就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

这只是八年前对于中国男同性恋者的一份数据,虽然在13亿人口的中国是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同性恋者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二、调查原因
大学是当代年轻人主流文化的聚集地,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大学生的看法显得十分的重
要。

我们想要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

我们就如何看待同性恋的这个问题于11月23日在网上发布一个针对在校大学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
截止到12月15日我们已经收到了215份有效答卷。

其中男性为75,女性为139人(图
一)。

大一的学生54人,大二的学生136人,大三的学生18人,大四的学生4人(图二)。

文科120人,理工科72人,艺术科20人(图三)。

来自农村的有141人,来自城市的有71人(图四)。

这次的调查对象在年级,性别,地域等方面等方面不够均衡,所以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如下图所示: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四、调查内容(调差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五、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
1.在被问到当你听到“同性恋”时,第一反应是什么的时侯。

有107人选择中立,46人选择接受,56人选择不接受(图五)。

大部分的人表示中立,其次是不接受,只有2
2.01%的人是接受同性恋的。

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如下图所示:
图五
2.在被问到大家不接受同性恋的原因的时候,大家的答案显很丰富,分布也比较均匀,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同性恋还是有有很多方面的顾虑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不接受同性恋的交合方式,占21.82%。

其次是违背自然法则,占21.21%。

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六
3.在被问到怎样看待同性恋者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问题时,5
4.29%的人认为他(她)们是勇于承认自己爱情的人,值得尊重。

27.14%的人认为无所谓,不关自己的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还是尊重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身份的人。

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七
4在被问到是否有接触过关于同性恋的信息是时,有超过一半的人说没有接触过。

说明大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还是不算多的,因此对它了解是比较少的。

如下图所示:
图八
5在被问到“同性恋和异性恋应该处于同等地位吗?”这个问题时62.86%的人的回答是应该的。

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平等的看待同性恋的。

如下图所示:
图九
6. 在欧洲很多国家对同性恋歧视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同性结婚也已经是合法行为。

在被问到认为中国距离这一天还有多远时,大多数人认为这在近期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需要31年以上的时间。

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认为在中国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调查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十
五:建议
1. 大学生需要加强对同性恋的认知,拓宽视野。

2. 对于同性恋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的制定和完善。

3.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请专业的讲师开讲座以提供正确的评价与说法。

4.
六:总结
同性恋者毕竟是属于性倾向的少数者,其性对象勃于创痛社会形态。

当法律与社会约俗反应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
志与意向时,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迫害成为必然。

所以,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怀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对于大学生,既应该考虑所受教育的影响,还有所处环境的影响,社会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所发布的相关信息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引导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宽容理解的态度,有一个客观并理性的认识。

使同性恋获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希望在未来的中国,同性恋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理解。

从法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去完善和建设良好和谐的同性恋生存环境。

蒋倩
二O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很感谢您能够抽出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次问卷调查。

针对当下“同性恋”这一现象日趋受人关注,我们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特地做了以下调查。

希望你能帮助我们了解准确信息,挖掘出现存的问题,以便于提出一些对社会有利的想法。

我们向你郑重承诺,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匿名的方式,仅供研究参考之用。

你回答的内容和任何信息都不会对外泄露,
谢谢你的合作!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来自哪个年级()
篇三: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新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冶金工程班级:01班
调查者姓名与学号:鲁鑫垚 XX3355 徐杨XX3354 吴泽晨 XX3349 胡书丹 XX3369 指导教师:王丽娟
调查日期: XX年5月20日
前言
大学之前的我们尚处在青春懵懂的年少时期,那时的我们一直沉浸在学习的浩海之中,又因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教育的约束,异性恋爱被视为叛逆,同性恋爱侧被视为不耻,然而同性之恋是鲜被提起的。

进入大学这个学术及思想自由的天地,恋爱也成为必修之课,同性爱恋的身影也常在大学校园出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国家未来的栋梁,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21世纪的主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同性之间的恋爱是否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大学生对这种现象是深恶痛绝、置之不理还是深表赞同? 仅仅靠表面的观察,我们不得而知。

面对众多疑问和
心里的好奇,我们于XX年5月3日至15日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内容及分工(一)调查时间:XX年5月3日
(二)调查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三)调查对象: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大一、大二学生
(四)调查方法:抽样问卷调查
(五)调查人:鲁鑫垚徐杨吴泽晨胡书丹
(六)调查分工:问卷由鲁鑫垚、徐杨、吴泽晨、胡书丹四人经查阅资料及共同
商讨后共同设计,小组讨论后确定:由小组四人分别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一楼、二楼、三楼、六楼向学生发放问卷,数据统计由徐杨、吴泽晨、胡书丹同学完成,小组全体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由鲁鑫垚同学执笔完成初稿,经小组讨论修改成文。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分析(一)调查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见附件1)90份,回收85份,回收率94.4%,其中大一学生64份,大二学生21份;男生48人,占56.5%;女生37人,占43.5%;理工科学生59份,占69.4%;文科学生26份,占30.6%。

(二)数据选项统计表
数据选项统计表
(三)数据详细统计及调查具体分析
1.本题为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及专业,因为不同的性别,男女生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会对同性恋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级,因接触的事物及经历不同,会对恋爱方面存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专业,如理工科和文学科,因所学的专业不同,所爱好的学科不同,会对恋爱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

因此获取调查人的基本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为调查的完善分析做出铺垫。

2.请选择以下选项中最符合您的情况的选项:__A我是无教派人士B我有宗教信仰 C我是少数民族 D我不愿意回答
分析:从图表可以看到,选A的男生占
82%,女生占86·49%,文科生占96·15%,
理科生占78·69%,而选B、C、D的同学却
是很少的,说明了我校学生大多数人是无教
派人士,男生的宗教信仰人数多于女生,少数民族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宗教、民族也是会对同性恋看法产生很大影响,少数民族及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因由更多的约束,而不像
无教派人士那样自由,所以对同性恋的看法
会与无教派人士有很大差异,但也是需要被调查的对象,
3.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的?[多选题]___A网络B杂志书刊及其他书籍 C电视、电影、广播
D 学校课程E其它
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选A的同学占66·53%,选B 的同学占32·94%,选C的同学占51·76%,选D、E的共占18·82%,由此看见,同学们了解到有关同性恋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从网络、杂志书刊及其他书籍、电视、电影和广播获得的,网络、杂志、电影这些离大众距离较近贴近生活的传播媒体,更容易使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社会,所以关于同性恋方面的知识也了解的更多;而学校课程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中国的教育是传统的
单纯的,性教育在中国教育中
毫无分量,而同性恋方面的就
更没有了,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有关性的知识是从学校无法获得的,对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无知感,仅能在网络或杂志等
媒体获得一些不正规的知识,这些对我们的心理生理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4.关于同性恋,您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是:__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 B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C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 D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罪恶的
分析:数据统计得选A的同学占69%,选B的同学占7·06%,选C的同学有23·53%,选D的同学有1·18%,而选A的同学中女生多与男生,文科生多余理科生;选C的同学中男生多于女生,理科生多与文科生;由此可知同学们对同性恋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另一种是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
理扭曲。

但很少人认为同性恋是
第四题统计结果一种时尚潮流和危害社会的行为,
可以说明随着这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封闭思想得到进一步80.00%
解放,曾今的那种认为同性恋是文60.00%
罪恶的想法几乎没有了,对待同40.00%理
性恋问题更多的是认为正常,但20.00%男
并没有开放到认为这是一种时尚0.00%

潮流;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学生ABC接触到更多的人文科学,因此更D
加开朗开放一些.
5.您认为下列名人有可能是同性恋吗?[多选题]___○1亚历山大大帝○2柏拉图○3达芬奇○4牛顿○5瓦格纳○6惠特曼○7汉刘邦○8白先勇○9蔡康永○10蒋勋11周美玲○○12刘芸后;还有您认为是同性恋的名人
么?______
分析:对此题的回答同学们所知甚少,大多数选择了刘邦、柏拉图、张国荣等,并不能确实,因为同学们有关同性恋方面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因此也同性恋名人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的有限的知识仅仅是在网上浏览或听到时的偶然所得。

然而有才华的同性恋者为数不少,同性恋人群都会以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培根、南丁格尔等为骄傲,并有一派研究者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相比,更具艺术鉴赏力、更敏感而显得有修养。

但这些说法并不能摆脱同性恋者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阴影。

6.您身边是否有行为上表现为是或可能是的同性恋?_ A有B没有
分析: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无论男女文理,选择B的同学远远多于选A的同学,同学们的身边很少有行为上表现为同性恋的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一直被列为禁忌的话题,许多人认
为,他们从来都
没有见过同性恋。

的确
如此,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大多会以
异性恋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他
们又有一个隐秘的,一般人都无法进入
的心理世界与生理世界。

所以同性恋在
中国的社会上是一个隐蔽的群体,他们怕遭歧视怕背骂名,只能在暗地里进行同性之爱,所以公众场合下我们很少能看到有关同性恋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