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成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
N 442019年10月·下
稻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成效
孟 文¹ 吕立浩¹ 王少刚¹ 吕玉娟¹ 孟 斌²
(邳州市土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21311;2、邳州市港上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21300))
摘 要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机械碎草技术,播种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镇压技术,节本增效,氮肥运筹,形成稻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稻秸秆还田;旋耕还田;三新工程;机械匀播;稻茬麦
我镇传统农业种植面积较大,植物秸秆怎么处理一直是个难题。

部分秸秆堆放在田头或田沟中,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

常规的秸秆还田质量较差,不利于后续高效旋耕与机械均匀播种。

传统的小麦播种机在秸秆还田与土壤粘湿条件下,作业十分困难,播种质量差,为改变这一现状,引进江苏省农科院改进的小麦条带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通过留高茬降低水稻收割能耗同时加快作业速度,通过秸秆粉碎机作业,实现水稻秸秆快速粉碎与田间均匀分布,实现小麦机械均匀播种。

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节本增效,解决劳动力紧张的困难,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增收,解决稻茬麦高产难的问题。

1 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2016年邳州市土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稻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SXGC[2016]066),项目执行期限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

本项目主要目标任务为:建立百亩核心示范方3个,带动科技示范户10户,基地秸秆秸全量还田,平均亩产480公斤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产5%以上,亩省工节本增收100元以上;组织开展技术观摩培训5期,受训人员500人次以上;熟化形成适宜本地应用的稻秸秆还田小麦匀播高产栽培技术1部。

2 项目推广的过程和成效
2.1 2016年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基地与关键技术的熟化,提高项目成熟度与展示度,为后续辐射应用奠定基础。

项目在邳州市土山镇薛庄村、河西村和街北村建立“稻秸秆还田小麦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3个百亩核心示范点。

土地规整、交通较为便捷,购置了宽幅施肥播种一体机,并树立了醒目的展示牌,管理规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感到新奇,自发组织前来观摩多次,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影响。

2017、2018、2019年重点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户了解、参与应用示范稻茬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技术,提高应用效益。

项目先后组织观摩十余次,技术培训15次,受训人员30000余人次,他们纷纷应用该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该技术已经辐射推广35000亩,全镇覆盖率98%以上。

2.2 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项
目以行政领导、农业专家、推广服务部门、家
庭农场、专业化服务组织“五位一体”的推
进机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通过“核心示
范基地—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流程开
展相关工作。

应用建立核心示范基地、观摩与技术培
训、媒体宣传等形式快速推动稻茬麦条带旋
耕播种一体化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实现农
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主要技术:根据邳州地区生态与
土壤条件,进行因墒播量调控、留茬控草、肥
料运筹、因苗镇压、开沟覆土等技术进行试
验示范,完善后与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以适
应本地区应用。

主要包括机械收割碎草技
术、播种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和镇压技
术等。

2.3.1 机械收割碎草技术 传统的水
稻联合收割机一般配置了碎草装置,将秸秆
切碎,但一般不配置碎草的匀铺装置,收割
机手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也不愿配置匀铺装
置,但这不利于后续的旋耕作业和播种。


了明确增加匀铺装置后的收割机的作业效
率与能耗,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田间试验,
发现采用收割+碎草+匀铺作业方式增加
成本约4.0元/亩,但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后
续旋耕与播种的效率与质量。

2.3.2 播种技术 精选种子,选择适
宜的品种,如淮麦40,播前选择大而饱满的
种子,消毒、药剂拌种。

根据土壤肥力、播期
选择播种量,适宜的基本苗在20—25万,
一般每亩用种量为10—13公斤。

我镇适宜
的播期在10月1日—10月20日。

播种前
要施足基肥,消灭地下害虫。

为确保落子均
匀,应分箱定量播种,按1.2—1.4米的宽
幅,进行机械开沟。

沟宽20厘米,深25,厘
米,沟要直,箱宽一致,保证麦种盖土均匀,
麦箱中间略高,便于沥水。

播种后及时喷洒
除草剂,封杀各种杂草。

2.3.3 加强田间管理 播后镇压,是
提高秸秆还田出苗率的重要农艺措施,镇压
时间安排在播后一周内,镇压显著增加了小
麦群体的有效穗数。

亩产500公斤小麦,一
般每亩需纯N16-18公斤,同时增磷施钾。

苗肥及分蘖肥用量,应考虑土壤肥力、基肥
种类和数量、苗情指标而定,一般占总用量
的1/3左右。

拔节、开花期管理,在实际生产
中,拔节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具体追肥
时期及数量,应以苗情和营养指标为准,如
群体偏大,叶色批垂,可以迟施;相反,可在
第一节间定长时及时追肥,每亩施尿素6—
8公斤,并配适量的钾肥。

2.3.4 病虫害防治,我们采取“统一时
间、统一配方、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按照
“主动出击、统筹兼顾、一喷多防”的防治
策略。

小麦生育期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
白粉病、赤霉病、麦蚜虫、红蜘蛛等。

纹枯病,
每亩可用2.5%井·枯草300-400毫升或
12.5%氟环唑悬浮剂30-60毫升;防治赤
霉病可选用多菌灵复配剂、75%百菌清戊
唑醇等;防治白粉病,可选用三唑酮、丙环
唑、氟环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剂;防治麦蚜虫、
红蜘蛛等,可用吡虫酮、吡虫啉、抗蚜威等。

3 几点收获和注意事项
3.1 根据我镇生态与土壤条件,水稻收
割一般较晚,选择反转灭茬旋耕机(配套动
力≥75马力)旋耕深度12厘米左右,一遍
作业就可以满足后续播种作业要求。

3.2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成苗率
明显降低,应增加10—15%的播量才能获得
预期苗数。

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
度,墒情适中时控制在2—3厘米,偏旱深度
调节为2—5厘米。

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
匀,来回两趟之间接头要吻合,避免重播或
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机形成丛籽。

田块两
头先留空幅,便于机身转弯,最后横条播补
种两头空幅,对于机器播不到的死角等处要
人工补种。

3.3 氮肥运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
下,适当增加基肥中氮肥适用量,以满足秸
秆分解和麦苗生长所需氮素,促进小麦苗期
叶蘖同伸,实现壮苗越冬。

秸秆还田麦田后
期供肥能力增强,可相应适当减少拔节孕穗
肥施用,防止贪青迟熟。

3.4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主
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技术人员的推广指
导,需要专业化服务组织,上下一致,齐心协
力,才能加快成果转化效率,才能实现多赢
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