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测试卷
命题人:地理组 郁利 时间 :2008年5月24日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题选对得2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图1是X 、Y 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 、Y 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3.属于Y 类型的国家有
A .尼日利亚
B .印度
C .泰国
D .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农村
C .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 .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 .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 .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

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回答6—7题。

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农业技术 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 A .提高粮食总产量 B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 .发展农业技术 D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读图4回答8—10题。

8.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
A .A 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B .A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C .B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B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9.如果图示曲线表示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发展速度,则 A .曲线A 代表新工业的发展过程
B .曲线A 所代表的工业往往要求分散分布
C .曲线B 所代表的工业产品特点是“轻、薄、短、小”
D .曲线B 所代表的工业多是接近原料产地或动力基地 10.下列工业地域中,可作为曲线B 所示工业的典型代表的是
A .德国鲁尔区
B .日本神户
C .中国攀枝花
D .美国“硅谷” 图5是铁路、水运、公路、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A .X
B .Y
C .Z
D .W 12.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图6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14.“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
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据此回答15—17题。

15.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D.节省城市用地
16.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7.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图7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7回答18—20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19.该生态园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0.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

”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21.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决定的
B.科技越发达,该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越多
C.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D.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于2007年10月在深圳举行。

据此,回答22—23题。

22.下列关于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区位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比较丰富B.水陆空交通便利
C.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D.工业传统好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经济特区有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
A.政治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
C.轻工业快速发展D.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24.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钢铁工业区位指向变化:铁矿石一煤炭一港口
B.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一工业集聚一工业地域
C.工业城市形成:钢铁厂一钢铁工业区一钢铁城市
D.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一糕点厂一糕点城
读图8,“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25-26题。

25.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26.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B.乙国城市化进展减慢
C.甲国劳动力严重短缺D.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27.图9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

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B.炼铝、制糖、服装
C.汽车、造船、水泥D.炼铜、奶制品、制鞋
据外经贸部的资料,到1999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其中大约只有1/30流向西部地区。

国家促进西部开发的政策在“2000年中国西部论坛”上首次披露后,中外著名企业投资西部势不可挡.据此回答28—29题:
28.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西部吸引外资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干燥,自然条件差B.交通不便,运输费用高
C.基础设施落后,建厂投资大D.劳动力不足,技术落后
29.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涉足西部,主要是因为那里
A.矿产资源丰富B.旅游资源丰富C.劳动力素质高D.市场前景广阔30.以下关于从化的地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广百百货、麦当劳和肯德基选择在从化市区新世纪广场一带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指引B.国际最大的老年人商品市场落户京珠高速公路鳌头出入口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最优C.从化荔枝种植在北部的吕田镇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水源
D.从化荔枝能够大量出口到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
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测试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必须在答题卷左边的密封线内写上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2.综合题除画图题可用铅笔外,其他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圆珠笔作答,并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读“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绘出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折线图。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
(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我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32.案例分析: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下图我国四城市的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材料二: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从2001年开始种植草莓,现有草莓温室大棚500栋。

通过产业化经营,在种植、采摘、包装环节实行无公害生产及运输,产品销往香港、北京等地,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包装和分选,并能在春节期间上市。

草莓价格最便宜的也有10元每公斤,最高可买到60元每公斤。


1)我国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约为℃。

(2)7月份,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3)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简答黑龙江省(用哈尔滨的气候资料)发展农业生产的有
利气候条件。

(4)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气候原因。

(5)昌平区兴寿镇通过温室大棚种植草莓改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6)从自然条件考虑,昌平区发展草莓温室大棚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A.上风上水B.距市场近C.平原地形D.雨热同期
(7)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该地发展草莓温室大棚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A.距市场近B.国家政策C.雨热同期D.平原地形
(8)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昌平的草莓可远销香港市场的原因。

(9)结合材料,分析昌平区的草莓价格昂贵的原因。

2000
1949 1957 1975 1985 1995
1
1
2
3
3
4
昌平区
北京市区和昌平区的位置图
33.学习地理掌握分析的方法很重要。

请你结合“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共11分)
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的工业发展是以制糖工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1979—1990年,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同时期,香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

“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业分布格局。

1990年以后,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产业面临升级。

此时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又一次抓住了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至2002年,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

(1)分析区位因素往往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入手,请列举出具体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等;社会经济因素:、、等。

跟农业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

因而,考虑工业区位因素重点考虑的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

(2)工业布局的原则一致,但是不同的工业生产主导因素却存在差异。

结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在三个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业及其主导的区位因素分别是什么?
(3)从以上我们可知,珠三角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请根据上述的材料归纳出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三条表现:
34.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格局(下图),右图是江苏省铁路分布图,表1是上海经济腹地层次表,表2是上海市科研实力数据,表3是上海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与构成。

阅读以下材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1分)(1)以下关于沿江地带的功能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B.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C.是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D.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仁慈、转移的通道
(2)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为上海的发展赋予了许多新内容和机遇。

1996年6月《财富》杂志发表一项调查结果,上海被评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投资城市。

分析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3)上图中,江苏在建设铁路A的名称是,新建铁路B的名称是。

试综合分析在建铁路A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江苏的铁路运输网与全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使江苏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便捷。

其中东起,西到欧洲的的铁路被称为“”,这条铁路大大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距离。

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测试卷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二)双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绘出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折线。

(2) 。

(3) 。

(4) 。

(5) 。

32.
(1) ℃。

(2) 。

(3) 。

(4) 。

(5) (6) (7)
(8) 。

(9) 。

33.
(1) 、 ; 、 、 。

(2) ①

③ (3) ①
② ③
34. (1) (2)
(3) (4)
2000(年)
1957
5 10 15 20
25 30 35 40 班 姓名 学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测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共8分
(1)每线1分,共2分(注意:①标点准确;②是折线图,不是曲线图)
(2)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等。

(每个方面1分,共3分,答对三方面就给3分)
(3)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1分)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分) (5)“现代型”(1分)
32.共10分
(1)42(38—44给分)1分 (2)全国普遍高温。

(1分)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1分)
(4)北方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蔬菜停止生长。

(1分) (5)温度(气温)。

(1分) (6)C (1分) (7)A (1分)
(8)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1分)
(9)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档次;生产过程的无公害化;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包装和选择;正确选择消费市场。

(2分)
33.共11分
(1)土地、水源;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政策等(共5分) (2)改革开放前,制糖工业为主,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

1979—1990年,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为主,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

1990年以后,主要工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因素为技术。

(共3分) (3)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信息的通达度(技术)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共3分)
2000(年)
1949
1957
1965 1975 1985 199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
34.共11分
(1)ABCD(2分)
(2)上海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中部,长江入海口,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有多层次的腹地和广阔的市场,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国家政策开发,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分)
(3)宁启铁路(1分)新长铁路(1分)合理布局江苏铁路网,促进沿江和沿海、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4)连云港鹿特丹亚欧大陆桥(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