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检测考卷(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衡水中学微山分校高二历史检测
考卷(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
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执委会再抽签一人出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D.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产生了苏格拉底和克里斯提尼这样的伟大的大演说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辩论是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措施
B、雅典人崇拜博学善辩的学者
C、雅典的民众法庭高度发达
D、雅典人民都能参与政治
3.西汉王昭君在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而被改名为王明君。
这种为尊者讳
A.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B.是对前人的一种尊重
C.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缓和了当时阶级矛盾
4.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5.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
A.城邦制的形成B.梭伦改革C.克利斯提尼改革D.伯利克里改革
6.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三省体制已经名存实亡 B.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C.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唐中宗时期皇权进一步弱化
7.“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B.削弱相权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8.“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钱穆先生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核心着眼点是
A.行政效率 B.监督力度 C.忠诚程度 D.勘乱能力
9.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
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
皇帝有病称“不豫”。
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之印称“玺”。
材料反映出
A.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D.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10.东汉顺帝年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确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的制度。
儒生出身的孝廉考经学,官吏出身的则考公文。
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察举制已名存实亡B.官员选任资格注重品学兼优
C.儒家思想遭遇挑战D.才学成为选官的最重要依据
11.雅典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人确认为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处,但不得动其财产,其中渗透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其本原则是
A.执政为民B.民主集中C.保护私产D.加强监督
12.雅典陶片放逐法规定,对被放逐人投票时要超过6000名公民,否则放逐无效。
公元前415年春,雅典平民领袖柏波拉因党党派斗争无辜被放逐,遭到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杀害,雅典城邦终结这一制度。
这说明
A.雅典政治充满人文关怀B.民主监督制度流于形式
C.雅典注重民主也重正义D.陶片放逐法造成权力滥用
13.“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这段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
A.人民主权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集中原则 D.法治原则
14.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
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15.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16.有观点认为,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使雅典社会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B.给公职人员发津贴
C.推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17.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
这里的“他”是指()A.梭伦 B.苏格拉底
C.伯利克里 D.亚里士多德
18.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
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①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
②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
③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
④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20.下列对鲁国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正确的是( )
A.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B.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诸侯―卿大夫―士
D.卿大夫―士―诸侯
21.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你看出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①门第族望;②世卿世禄;③考试选拔;④举才荐能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22.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帝至高无上,皇权独尊
2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D.宗法制和察举制
24.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
据此推知,科举制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25.一位政治家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梭伦改革时期B.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
C.查士丁尼统治时期D.克利斯提尼时期
26.恩格斯在论述雅典改革时指出:“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材料反映了
A.雅典实行财产等级制B.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C.雅典民主政治有弊端D.私有财产奠定民主基础
27.“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28.(加试题)下列有关奴隶或奴隶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
②雅典的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③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不合理,故在遗嘱里要求解放所有家奴
④西塞罗曾提出“奴隶……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9.(题文)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30.“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31.“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
A.狄德罗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
32.“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
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
A.民主政治发达B.商品经济发达C.受东方文化影响D.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33.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
①从禅让到世袭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4.《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5.乾隆皇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并标榜,“前代所以有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
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表面,乾隆帝时期
A.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36.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
汉初的诸侯国突出特征是
A.诸侯权力不能世袭,一世后自行消亡
B.诸侯国势力较大,一直威胁中央
C.诸侯国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运行
D.王国问题最后被汉景帝武力铲除
37.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发展
C.宗法观念已彻底消亡
D.社会阶层趋于平等
38.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39.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法具有严谨的程序
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C.罗马法蕴含着平等精神
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4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出
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表一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
表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从表中提取与“法律的本质”或“价值取向”等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25分)
42.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
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
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
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
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
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
1700年增至70万。
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
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
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
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
……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大。
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
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
(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