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 卷选择题
一.本大联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信思亲。
”这种渴望亲人相聚的情结与古代中国哪制度密切相关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信思亲”体现
的
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主要和宗法制有关,因此B 正确,ACD 排除。
故选B 。
2.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石刻石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封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A. 西周
B. 秦代
C. 汉代
D. 元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记文的意思是“追忆以前是乱世,实行分封制。
直到当今皇帝,统一了乱世,建立了家天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再也没有了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该记文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因此选项B 正确;西周并没有皇帝,排除A ;汉代取代秦朝、元朝取代宋朝,秦朝和宋朝并未实行分封,排除C 、D 。
3.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皇帝制度
C. 宗法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4. 下图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胶东国、东莱郡”可以判断出这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5. 史书记载,某一朝代在地方设置“通判”一职,负责监督地方长官。
该朝代为
A. 秦朝
B. 西汉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派遣文官做知州,并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6. 《汉书》记载:……光元年冬十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7. “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
”材料反映了科举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较大局限性
C. 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试
D. 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体现的是科举制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试,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8.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此现象出现在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9. “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谈,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A. 唐朝中书省
B. 元朝行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征是简速密,其中简指的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速指的是办事效率高;密指的是保密性强,因此D正确,ABC排除。
故选D。
10. 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
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明清,大臣连站着都不行,必须跪着。
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
C. 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丞相与皇帝的关系由宋以前的君臣关系到明清时期主奴关系的演变,说明丞相的地位不断下降,皇权不断加强,因此A正确;BC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故选A。
1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
”这与哪一改革有关
A.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陶片放逐法【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财产等级制的特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12.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保证所有公民参政,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事务,采取的措施是
A. 发放津贴
B. 组成“五百人会议”
C. 发放戏票
D. 实行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推行公职津贴制,保障了低等级公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A 正确;BD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3.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文中的“她”指的是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埃及
D. 古代印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
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摇篮,因此B
正确,ACD 排除。
故选B 。
14. 《十二铜表法》规定:“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
A. 维护贵族利益
B. 保护私有财产
C. 人人平等原则
D. 体现人文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因此B 正确,ACD 排除。
故选B 。
15. 《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即国际法。
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因此D 正确;习惯法和《十二铜表法》均属于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ABC 排除。
故选D 。
16.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口口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
”文中的口口应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C 正确,ABD 排除。
故选C 。
17.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
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
华盛顿主要是针对
A. 美国两党相互竞争,针锋相对
B. 独立后的
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 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确立的邦联制导致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因此被称为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
18. 美国一政治学家曾说:“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
如果给了充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特别重视
A. 总统行政权的强化
B. 两大政党的建设
C. 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
如果给了过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可知,美国试图既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又对其权力进行制约。
为此,美国通过“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使行政权、司法权与立法权彼此制约。
故D 项符合题意。
总统行政权的强化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排除A ;B 和题意无关,排除;材料说的是政府权力而非社会秩序,排除C 。
故选D 。
19. 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
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1邦联条例》
C. 德国《1871年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不是选举产生,选项A排除;美国《1781年邦联条例》中各州权力很大,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而且并未实行三权分立,选项B排除;德国《1871年宪法》国家元首是德国皇帝,不是选举产生,选项C排除;材料中所描述的法律文件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因此选项D正确。
20.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这句话评价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德意志帝国
D. 美利坚合众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民主是虚,专制是实,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21. 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商品经济
B. 反对外来侵略
C. 反对封建统治
D. 维护封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都是针对的英国侵略,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22. 某时期后,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清政府基本不再受理,转由涉案人所在国驻华领事进行裁决。
这一“时期”是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期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被攫取,而领事裁判权的被攫取是在19世纪40年代即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获得的,所以这一“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但是选项B、C、D在时间上均是不符合题意的,均必须排除;故本题选A。
23. “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
”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结合所学,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故排除ACD,选B。
2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反映出
A. 中英两国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
B. “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
C. 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王朝外交政策与世界接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体现的是中国的“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列强侵略的冲击,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是理藩院设置的意义,排除。
故选B。
25. “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 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 列强维护其侵略权益的需要
C.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 列强与中国平等贸易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体现的是列强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6. 梁启超说:“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英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说明是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割让台湾信息的主题。
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7. 它代表自鸦片战争后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代表了他们一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
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
这一段话评价的是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
故选D。
28.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中,“弱者”被迫接受的条款是
A. 割让香港岛
B.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C. 增开天津为商埠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的结果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其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是该条约中的组成部分,D正确;A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是《北京条约》内容,排除。
故选D。
29. 民国初年的某一辛亥革命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
汉字“国”中的“王”为“民”所代替,其突显的政治理念是
A. 三权分立
B. 主权在民
C. 富强独立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
选B。
30.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②正确;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③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本大题共两小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 制度创新推动着社会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捕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该政治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
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的行省有哪些职能?
材料三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民主化之路的,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
——摘编自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3)“全新的政治体制”是指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政治体制确立的途径。
材料四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这种体制相对英国而言,它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4)据材料四,概括邦联共和制给美国带来的问题。
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五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
……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
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5)材料五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2)职能:管理行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体制:君主立宪制。
途径: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立法)。
(4)消极影响:地方权力过大,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
应对:制定1787年宪法,确定了联邦制。
(5)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解析】
【详解】(1)制度及作用:根据材料“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2)职能:根据材料“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归纳出管理行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根据材料“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归纳出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体制及途径:根据材料“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问题:根据材料“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
家的统一”可归纳出地方权力过大,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
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解决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5)文献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2. 近代中国民族历经磨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1)请将材料一中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2013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2)材料二所示史料中,有实物史料、有文献史料,也有兼具实物和文献特征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
(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3)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请你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写出判断依据。
【答案】(1)补充:①签订《南京条约》(或“英国战胜,中国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甲午中日战争。
(2)实物史料:图二、图三;文献史料:图一;兼具特征的:图二。
(3)判断依据一:日本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
判断依据二:2014年的打捞中发现了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和靖远舰配有。
判断依据三:2015年再次打捞“丹东一号”,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
【解析】
【详解】(1)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终,标志着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签订《马关条约》。
(2)分类:根据材料“考古队找到一张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
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可知证据一;根据材料“2014年9月17日,—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出水。
此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
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可知证据二;根据材料“致远'”专属白瓷餐盘。
盘心有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字母,上半圈为“CHIHYüAN”(致远威妥玛拼音)”可知证据三。
(3)依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致远舰沉没地点、发现的管格林机关炮及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