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聚焦于皖西大别山区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区域,系统地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环境服务与贸易offs综合估值)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对研究区在特定时间跨度内的生境质量进行深入的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变迁探讨其内在关联与驱动机制。
研究旨在揭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以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记录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等多源数据,构建起覆盖研究时段(例如1995年至2015年)的详实数据集。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预处理,确保了其符合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的输入要求,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我们量化评估了研究期间大别山区生境质量的整体演变趋势以及空间异质性。
生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物种丰富度、生态过程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其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诸如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揭示了生境质量的提升或退化区域,以及这些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本文对大别山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包括景观破碎化程度、连通性、斑块类型及其分布等关键指标的演变。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景观结构间接影响生境质量,以及自然过程如气候变化如何与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动态。
本文不仅呈现了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的基本特征,还试图挖掘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特大城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

附件8“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重大项目指南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耦合、多模块集成和多情景模拟的综合集成研究,揭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遵循人文规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耦合机理,提出与资源及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特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方案。
因此,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的研究,既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级的研究主题,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重要科学依据的急迫需要。
一、科学目标本重大项目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等作为典型案例区,从整体上解析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研究形成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理论;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 1 -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决策支持系统方法,并在我国典型城市群地区推广应用;形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城市群研究团队。
二、研究内容(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键主控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胁迫效应。
采用遥感、GIS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运用系统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特大城市群地区自然要素(水、土等)和人文要素(资本、人口、技术、贸易、政策、规划等)动态变化的整体特征,揭示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特征指标之间的胁迫关系,辨识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限制作用;通过筛选关键主控要素,揭示关键主控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交互胁迫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作者:王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4期摘要:建国以来,安徽城镇化进程一波三折,以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0年新世纪为分界点,历经了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
总结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揭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安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历史阶段特点安徽一、城乡户籍分割的波动发展阶段(1952—1978年)改革开放前,安徽受户口迁移、粮油供应、劳动用工等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受阻,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
(一)1952—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辖有7个专员公署、5个省辖市、67个县和3个县级市。
1953年,安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较快,“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
随着城市经济的和工业化的迅速恢复,安徽城镇化开始起步,城镇化率由1953年的8.7%提高到1957年的9.0%,非农业人口由1952年的179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356万人。
(二)1958—1965年大跃进及调整阶段1958—1965年,安徽城镇化出现了快速上升、下降的过程。
其中,1958—1960年呈现大跃进状态,城镇化率从1957年的9.0%快速提高到1960年的16.1%;1961—1965年,转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线的调整期,城市人口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1965年城镇化率下降到11.6%。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建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此后20年,农村居民被排除在城市之外,这是改革开放前,安徽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互动的根本原因。
(三)1966—1978年停滞发展阶段文革10年,安徽城镇化陷入停滞,城镇化率从1965年的11.6%小幅提高到1978年的12.4%。
这一时期,我国推行重工业道路,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工业化无法形成对城镇化的拉动,城市待业青年快速增加。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在反过来影响城镇化的步伐和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理解并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耦合器调控来优化这一复杂系统的运行。
我们将首先回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随后,我们将介绍耦合圈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的适用性,探讨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耦合器调控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耦合器作为连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其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探究耦合器调控的具体实践及其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概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是一种系统性地探讨和解析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的科学框架。
该理论认为,城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互动、互为因果的耦合关系。
耦合圈理论着重强调了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循环性,将其比喻为一个由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建的耦合圈。
在这个耦合圈中,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行为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压力,而生态环境的反馈又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变影响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旅游-经济-科技--交通协同性时空动态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21年3月第21卷第1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Mar.2021Vol.21No.l旅游-经济-科技-交通协同性时空动态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李经龙,彭开利”(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在协同视角下,研究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经济、科技、交通发展协同特征是把握驱动区域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优化旅游供给要素的重要参考依据。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分析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旅游业、经济、科技、交通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复合系统的协同度。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经济和科技子系统的发展速度优于交通子系统,长江经济带属于交通滞后发展型;长江经济带复合系统总体协同水平稳步上升,但仍处于基本协同状态的低水平,并且各省市区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性,由东部向西部梯度递减;长江经济带复合系统整体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实现优质协同仍需较长时间。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通水平;协同性;长江经济带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Relationship ofTourism-Economy-Science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Take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an ExampleLi JingloTig,Peng Kaili(Anhu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the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leve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belt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asis to grasp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and optimizing the tourism supply ing the method of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model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this paper measures and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raffic level subsystem and the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of the four subsyst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2009to2018,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tourism,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syste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nsportation subsystem.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elongs to the lag development type of transportation.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level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steadily increased,but it is still in the low level of the basic coordination state;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shows obvious imbalance,which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East tothe West.The overall promotion speed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relatively slow,and itstill take a long tim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synergy.[Key words]tourist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ransportation level;synergy;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29(2021)01-0050-06引吉的旅游业,维系好与经济、科技、交通的关系,是实50现旅游产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协同研究

引文格式:付丹阳, 魏靖阳.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协同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18(1):130−140. DOI: 10.12371/j.ynau(s).202307078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协同研究付丹阳1, 魏靖阳1,2 *(1.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2. 安徽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36)摘要: 摸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家底,科学防范治理生态风险,可为地区在“两山”政策背景下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给出化人地“矛盾”为“和谐”思路。
鉴于近20年间安徽省经济增长突出、人地矛盾凸显,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运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究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影响关系。
结果表明:(1)20年间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下滑明显,流域与山区价值较高,中部北部耕地价值较低,景观生态风险(ERI )在20年间逐渐好转。
(2)研究区ESV 与ERI 的莫兰指数显著降低,高—高、低—高聚集区减少,且ESV 对ERI 的激化作用显著减弱。
(3)自然、社会因素均能显著驱动ESV ,ERI 则主要受自然因素驱动。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稳定性对ESV 与ERI 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未来应持续保护南部山区林地,重点治理境内水域生态环境,提升草地景观整体性,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增强安徽省生态系统稳定度。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中图分类号: F 323.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 (2024) 01−0130−11Study on Spatio-temporal Synergy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in Anhui ProvinceFU Danyang 1,WEI Jingyang 1,2(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2.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Abstract: Mapp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cientificall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ecolo-gical risk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uaranteeing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o mountains ” policy, and give the idea of transforming the “contradiction ”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to “harmony ” . In view of the out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had been highlighted, so we took Anhu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constructe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from 2000 to 2020, comprehensively utilize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explor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trend and spatial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收稿日期:2023-08-04 修回日期:2023-09-12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的路径及政策支持的研究与实践”(SK2019A1150)。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徐雪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10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
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
(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
(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徐雪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F299.2
【相关文献】
1.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非均衡性分析
2.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动态演进及来源分解
4.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5.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摘要: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绿色城镇与人性化城镇,使城镇化发展可持续、高效集约和各地区相互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得到安徽省2009至2018年以及2018年16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测度;发展不平衡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1978年至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迅速提高到59.58%,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了6.6余亿人,全国城市数量从193 个增加至672个。
但以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片面追求增加城镇人口数量,造成了生态失衡、土地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1]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老龄化加快的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化模式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因此急需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向和主要驱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从片面注重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到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转变。
[2]安徽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省份,在2015年被正式确立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以来,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驱动,城镇化水平快速稳步提升。
理论指导上,《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认为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从外延扩张发展为内涵的提升,坚持速度与质量并行、质量为主的发展方式。
具体实践上,安徽省将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核心,改革机制体制,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本文进一步从质量角度认识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得分,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文献综述首先关于评价指标方面,以往用单指标,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评价城镇化水平,数据易于比较,但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反映较少,因此我国学者基本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新型城镇化水平。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均衡性分析

作者简介 刘庆(1979—),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制度研究。
通信作者 陈靖(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23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均衡性分析刘 庆 陈 靖 吴世龙(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面积逐渐扩大,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规划尤为重要。
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从土地产出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量化分析研究区9个地级市在2015—2021年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均衡度。
结果表明,该地生产空间利用质量上升,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平稳上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质量方面城市H 、D 与G 均衡程度较高。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空间均衡;耦合协调度;三生空间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138-07Spatiotempo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land space utilization qua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ansheng spaceLIU Qing CHEN Jing WU Shilong(College of Resourc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expanding.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enhanced to promote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land space. Therefore, it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patial pattern planning. The quality of land spatial utilization in study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living spaces were evaluated, an indicator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 output statu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land spatial utilization quality and balance of 9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study region from 2015 to 2021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 space utilization in the area had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of living space utilization had improved, the fluctu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utilization quality steady rise. The quality of land use in the three living spaces was that city H 、D and G had high degree of balance.Keywords quality of land and space utilization; space balance; coupling co-scheduling; Sansheng space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态资源日益紧张,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2]。
空间耦合协调度分析研究

空间耦合协调度分析研究1.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提出了对全世界影响深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所产生各种问题的反思与自省,而且是对其进行处理解决的最好途径,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为经济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指明道路,成为促进区域发展,处理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等系统间协调关系的指导思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也从一种外事接待方式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经济业态,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并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财政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有关经济与旅游业关系的探讨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然而,由于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旅游业长期以来也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手段而被重视,在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倾向经济回报效益以及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与环境各系统间关系的脱节,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害。
近年来沙尘暴、干旱、雾霾等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有害、极端天气现象,以及因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都在警示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一些旅游业发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拉动作用强的区域,正确处理旅游、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良好协调区域经济、旅游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三者相互促进,有效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环境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促进区域更好更快发展,成为当前各地区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1.2 研究意义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1],同时一直被认可的旅游业“无烟产业”的地位亦日益受到质疑,粗放型经济发展导致的“三废”污染问题已使国民焦虑,不合理的旅游规划开发及无序的旅游经济活动无疑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安徽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与对策汤龙腾,虞茜茜(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51)S擀一一诒K Edrr 將毘作者简介:汤龙腾(1987%),男,安徽安庆人,2013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专业方向:住区规划与人居环境。
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文章通过剖析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差距,总结存在问题,基于此,从夯实均等化发展保障基础,推进均等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激发数字乡村发展新动能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安徽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策,以期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7—7359(202*)01—0050—03DOI:10.*6330/j.c n ki.*007-7359.202*.0*.02*0前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即所有居民都应有机会享有满足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强调权利的均等,而非单纯的平均。
享有均等的机会是广大群众的权利3保障广大群众行使这项基本权利是政府责任之一⑹。
多年来3我国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3努力构建由政府主导、城乡均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⑹。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3十四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
本文从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3研究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3基于此3结合新时代要求3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对策,为协同推动安徽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l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近年来3安徽省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基本公共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初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中有增3人员及床位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惠民工程为代表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养老设施供给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质效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增量,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逐渐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双循环战略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在实施双循环战略的过程中,如何评估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发展状况,理解其空间差异和收敛性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
通过对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度量方法的构建,揭示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剖析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不同区域双循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协调性。
通过收敛性检验,探讨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是否存在收敛趋势,以及收敛速度的空间异质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理解,而且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揭示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中国经济在双循环战略下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理论基础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研究,根植于国内外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变化的科学把握,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在经济学中的系统论和协同学之上。
系统论强调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协同学则关注不同系统之间如何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共同演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演变分析--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2018月(上)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中国新型城镇化演变分析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李雪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摘要:本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城镇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之间呈现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状态,且空间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东、中、西空间分布格局;据此提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城镇化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人口、经济、土地等各方面的问题仍存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有效配置与合理统筹。
本文从经济、人口、土地三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20062015年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对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
一、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机理与模型选择传统城镇化定义,一般从城镇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角度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但细究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可以归结为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衡量可以从经济、人口、空间三个方面着手,三者的协调程度则关乎城镇化的质量。
因此可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的概念来形容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三者各自的耦合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定义为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度,用耦合度模型计算,其大小反映了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程度;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耦合作用的协调状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
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构建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函数为:C =u pc u ec u tc u i +u j13(i =1,2,3;j=1,2,3;i j ;C [0,1])其中,u pc 、u ec 、u tc 分别表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数字1、2、3分别对应以上三种城镇化。
创新要素配置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

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创新要素配置与数字经 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展望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耦合协调发展的对 比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践指 导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Drucker, P.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空间计量分析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工具,对创新要素配置、数字 经济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进行精确分析。
创新要素配置的时空特征
时间特征
创新要素配置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明显差异,例如在科技 革命或产业变革时期,创新要素配置的活跃度和集中度较高 。
空间特征
创新要素配置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通常会集中在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创新环境较好的地区,如科技园区、经济开发 区等。
数字经济的特征
具有高度渗透性、融合性 和共享性,能够推动传统 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各国纷纷制定数字经济发 展战略,以适应和引领全 球经济发展趋势。
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
将耦合协调发展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部 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协同理论
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整体 最优。
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不同阶段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和表现不同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不足
02
现有研究对创新要素配置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和演化规律认识不足
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耦合协调发展的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不
安徽省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机制研究

安徽省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机制研究史晓红;庞有余【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3)2【摘要】县域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耦合协调是透视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章首先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安徽省2010—2020年的城乡融合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探索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首先,2010—2020年,城乡融合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各县区耦合度的变化出现“聚集—分散—聚集”的“东移南迁”现象,耦合协调度轻度失调的区县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出现了地域低值锁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带。
其次,分区域来看,皖北、皖中、皖南的城乡融合耦合协调以2015年为转折点,先小幅上升后又持续升高。
其中,皖南和皖北区域协调差异趋于直线式减弱;而皖中区域差异呈现波动发展。
整体来看,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呈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淮河以北冷点区和长江以南热点区阶梯状新格局。
最后,PM2.5浓度、人均GDP、流域、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产值占比、森林覆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化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影响安徽省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12页(P74-85)【作者】史晓红;庞有余【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2.1998-2015年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时空耦合特征研究3.安徽省水能粮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研究4.职业教育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分析5.吉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数据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大数据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袁嫚
【期刊名称】《区域金融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测算大数据发展综合指数和区域创新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剖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区域创新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各省份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从较低向较高等级演化的趋势,但协调程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二者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空间集聚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需要继续加强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对低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各省份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为了提高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文章提出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合理布局数据资源和创新要素等政策建议。
【总页数】9页(P75-83)
【作者】袁嫚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路径优化
2.广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我国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三生”空间功能异质性评价、时空演变及分区调控

中国“三生”空间功能异质性评价、时空演变及分区调控王乐;熊昌盛;田宇;周斌雄【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24(40)10【摘要】科学识别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对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结合多源时空数据,对2000—2020年中国陆域“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异质性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揭示了中国市域“三生”空间的聚集性与协调性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分区调控方案。
结果表明:1)中国生产空间功能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生活空间功能呈现沿胡焕庸线两侧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功能呈现“腹地高沿海低”的格局。
2)2000—2020年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功能呈现较强的聚集性分布特点,且正相关类型以集群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多零星分布于各地。
3)2000—2020年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沿胡焕庸线呈现自西向东有序发展的格局,其时空演变具有波动特征。
此外,该研究根据2020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聚集性及协调性特征,提出了两种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为中国国土空间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11页(P265-275)【作者】王乐;熊昌盛;田宇;周斌雄【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海南省土地学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相关文献】1.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三生"空间异质性评价与分区划定2.三峡库区重庆段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3.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功能优化——以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4.安徽省“三生”功能空间特征及分区调控5.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i n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 Wu h a n 4 3 0 0 7 1 , C h i n a )
调 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 城镇化水平 ; பைடு நூலகம்镇化质量 ; 协调度模型 ; 时空 演变 ; 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 F 2 9 1 文献标志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3 7 5 . 2 0 1 7 . 0 4 . 0 0 9
WU Ho n g x i a , L I J i n g j i n g , H O N G Y o n g s h e n g , Z H O U Y o n g ,N I E Y a n
1 . Co l l e g e o f Ur ba n & Env i r o n me nt a l S c i e nc e, Ce n t r a l Ch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W u ha n 43 0 079,Chi na;
第3 9卷 第 4期
2 0 1 7年 7月
湖北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Vo1 . 3 9 No . 4
模 型 对 安 徽 省 各 地 级 市 城 镇 化 水 平 与 质 量 的协 调 状 况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 研究表明 : 2 0 0 5 -2 0 1 4年 安徽 省 城 镇 化 质 量 呈 小 幅
度 上升趋势 , 增长 幅度 为 1 6 . 7 9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对城镇化 质量 的拉 动作用较 大 ; 各地 级市城镇 化水平 与质量协 调 度处于上升态势 , 由低 度失调 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 , 但 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 , 截至 2 0 1 4年仍然 有一半 的城市处 于弱
( 1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湖北 武汉 , 4 3 0 0 7 9 ; 2 .湖 北 省 国土 资 源研 究 院 , 湖北 武汉 , 4 3 0 0 7 1 )
摘要 : 以安徽省为研究 区域 , 从人 口发展 、 经济发展 、 社会 发展 、 生态环境 、 城乡统筹发展及 开放程度 等 6个维度 构建 城镇化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在定 量测算安徽省 1 6个地级市 2 0 0 5年 、 2 0 1 0年 、 2 0 1 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 , 借 助协 调度
度 协调状态 ; 各 地 级 市 城 镇 化 水 平 与 质 量 协 调 度 空 间差 异 显 著 , 具有聚集特征 , 呈现“ 两高两低 ” 空问分布格局. 研 究 结 果
表 明今 后应 将提高人 口质量 、 改善生态环境 、 缩小城 乡发 展差距 、 提高开放程 度等 作为促 进安徽 省城镇 化水平 与质量协
S pa t i o - t e mp o r a l e v o l u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up l i n g c o o r d i na t i o n
be t we e n l e v e l a n d q ua l i t y o f ur b a ni z a t i o n i n Anh ui Pr o v i n c e
Ab s t r ac t:Ta k i n g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s a n e x a mp l e,b a s e d o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l e v e l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q u a l i t y,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o f t h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e v e l a nd q u a l i t y o f 1 6 c i t i e s i n An h ui Pr o v i nc e i n 2 0 05,2 01 0 a n d 2 01 4 wa s a n a l y z e d e mp i r i c a l l y b y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v e d e g r e e mo d e 1 .I n t e r ms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q u a l i t y,we ma i nl y c o n s i d e r e d s i x a s p e c t s, wh i c h i n c l u di n g t h e po p ul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t h e e c o n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t he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me n t ,t h e u r b a n a n d ur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d e g r e e o f o p e n i ng .T he r e s e a r c h
J u l y. 2 0 1 7
文章编号 : 1 0 0 0— 2 3 7 5 ( 2 0 1 7 ) 0 4—0 3 7 6— 0 9
安 徽 省 城 镇 化 水 平 与 质 量 耦 合 协 调 的 时 空演 变 特 征
吴 红 霞 , 李 荆 荆 , 洪 永 胜 , 周 勇 , 聂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