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观看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后,我深深地被他的为人所感动。
孔子一生追求道德高尚和人格完善,他教导人们要遵循礼义廉耻,尊重他人,尊重天道。
他强调为政以德,提倡仁爱和孝道。
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的
严谨和严格,同时又在待人接物时的温和和谦逊,使他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和引领者。
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激励着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他的教诲让我深
刻理解到人生的真谛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仁爱心怀世界,以孝道关注家庭,以仁义关怀社会。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会时刻记得孔子的教诲,坚持真理,尊重
他人,做一个拥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
总的来说,观看关于孔子的影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激励我在
日常生活中不断追求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祝愿孔子的思
想能够持续影响和启迪人们的心灵。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成就斐然,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之一。
孔子身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最总成为了珍贵的传统教育思想,并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能够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以此终结了奴隶主和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格局。
至此,教育的范围被扩大到了平民,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他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性”是指人的素质和禀赋,而“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意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总是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据记载,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学生来源多,分布广,差异大,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
这充分说明,孔子认为人无论出生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如今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当坚持孔子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如高校扩招、希望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教育资助,保证所有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2 关于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当官也;优,余力也。
这体现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鼓励人们如果当官有了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了余力就去当官,这样学习就与做官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论语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论语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孔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孔子的人生观孔子认为人生应该充满仁爱和道德的追求。
他提倡“仁”,即人之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人生观的对话:“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对人生的态度,即凡是有生之人,都应该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有上进心,不断追求知识和修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道德观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强调“礼”,即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认为,一个人若只擅长巧言令色而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虚伪的,是违背道德的。
因此,孔子提倡人们要从内心发出真诚的善意和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道德的践行者。
他还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力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私利。
三、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在教育方面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完善、有才有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一个人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并具备凌驾于个人私利之上的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主张注重实践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言行中,也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来。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弟子们对孔子的尊敬和学习。
孔子的弟子们都致力于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他们亦师亦友,相互学习并共同进步。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孔子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1.1 概述《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之宝、华夏之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探索其教育思想对于后世所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由引言、讨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探究后世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当前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等章节组成。
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探讨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传承。
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2.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2.1 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接受他们的教诲与指导。
孔子强调,师长是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他的学说中反映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提倡儿女尽孝道、父母尽责任。
2.2 培养仁爱之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培养仁爱之心,即待人处事应充满亲情、友情和社会关怀。
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3 注重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孔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
他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道德品格,认为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是无法真正做到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传统道德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能够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呢?本文将从他的思想体系、教育理念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观念,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改变的、合乎道义的规律。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但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孔子注重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提出“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主张诚实守信、敬爱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恪守礼仪。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行和品德,使其成为有德之人。
这些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个人素养。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等重要教育原则。
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学识,并将其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启迪他人。
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思想。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统治者将孔子的思想作为国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标志着孔子的伟大影响力。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和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家庭、教育等重要的价值观念,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甚至波及整个东亚地区。
一、道德与伦理孔子的学说的核心在于道德和伦理。
孔子教育弟子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五个基本准则。
他认为,人们必须尽量做到遵循这些准则,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孔子用“天理”和“人伦”来规范个人和社会行为,主张以人为本、以仁为本的人性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道德基础。
二、家庭孔子重视家庭道德的传承,提倡家庭和睦、家教严谨。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和尊敬。
孔子还提倡妇女三从四德,在传统家庭中具有重要影响。
三、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道德和精神为中心,而不是单纯地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涵盖训练学生的思考、判断、观察、分析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思想影响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灵魂。
四、影响和传播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通过儒家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等方式,得以广泛传播。
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其他地区,孔子思想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日本,儒家思想是国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尽管该国与中国相隔遥远,但其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日本人对孔子和其思想的理解都与中国大陆十分相似。
总结孔子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以“仁爱”的核心理念推动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发展,为当代社会树立了巨大的榜样。
孔子所强调的家庭、教育、道德、信仰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让步的柱石。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也能更加确信:只有通过道德和仁爱,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繁荣和富有希望的社会。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孔子的话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哦!首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出身或身份而歧视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还说"有友皆自益矣"哦,他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注意选择对象,跟好朋友在一起能让自己受益。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思就是,只是知道做一件事情的道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然后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有所乐。
孔子还有不少关于品德修养的箴言。
比如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是指品行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还有"君子无所争"的教诲,君子应该谦逊有理有节,不会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不休。
孔子也教导我们要好学上进、刻苦努力。
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是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是很危险的,但光是思考不去学习知识也是不行的。
再比如"温故知新"的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继续钻研已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开拓新的领域。
最难能可贵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哦!孔子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有新的进步。
孔子还教导我们要以宽容、正直、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提醒我们不要伤害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想获得成就,就要帮助别人也获得成就。
再比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通过比喻和例子来说明道理,就显示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总之,孔子的言论给了我太多宝贵的启迪和教诲,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前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孔子是备受推崇的教育大师。
他对教师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析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帮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方式有深入的理解。
一、孔子的教师观1.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具备做一个有德之人、有用之人的素养。
1.2 教育的方式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他认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便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教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等。
他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礼仪、音乐、易经等传统文化,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公正、仁爱、诚信等美德。
二、孔子的教师观的启示2.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这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启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2.2 以德育为先孔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中,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成为有品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2.3 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这对当代教育也同样重要。
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2.4 教育的社会化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强调学生应该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
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结语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对我们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个性化教育、德育优先、传统文化传承以及教育社会化等观点都指引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通过对孔子教师观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代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才华的人才。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师观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和启迪者。
以下将从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孔子的教师观可以概括为“三种教”,即慕思教、传道教和诲人不倦。
慕思教是孔子自己的教育方式,他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模仿他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传道教则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诲人不倦则是指教师要不断地教导和引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孔子的教师观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育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事情,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品德修养、道德观念等。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和教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总之,孔子的教师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断引导和教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他的伟大思想,并解析其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人物。
他出生在鲁国的范县,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古代社会中,这并不是个人成就的阻碍。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扶养长大,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责任感。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对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以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的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内心品质和行为决定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主张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共融。
2. 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治理和道德领导的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整个国家。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和公正为基础,充分发挥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套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提倡“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学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并且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和政治体制影响孔子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和责任,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德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国之策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现了勤俭节约、礼仪尊崇、尊师重道、诚信为本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的德育思想以培养品德为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自我修养,修好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品质,才能够德行高洁地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对于教育发展当下,孔子的德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今天的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素质教育,但忽略了对其品德的培养。
而孔子的德育思想提醒我们,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关注他们的道德修养,教育他们具备诚实正直、宽容礼让、勤奋进取等优秀的品质,从而使他们在面临社会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其次,孔子的德育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强调礼仪尊崇。
他认为,通过仪式、礼乐等传统文化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人们懂得行为的规范和礼节,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的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不讲究礼仪谦逊等问题。
然而,孔子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路,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形成更良好的风气和道德规范。
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素养,才能使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此外,孔子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育是最高的事业。
他提倡师道尊严的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关系的建立。
这一思想对当前教育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师德低下等问题,而孔子强调的尊师重道,呼吁尊重教育者,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优质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孔子的德育思想还提醒我们,当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孔子仁学的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仁学的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孔子主张“仁爱”、“中庸”、“天命”等思想,这些思想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
现代社会中,孔子仁学的影响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并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首先,在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孔子仁学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和观念,它体现了人对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仁的理解也类似,认为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强调互相尊重、爱护和关心他人,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其次,在教育领域中,孔子的思想仍然广泛应用。
孔子主张的教育方式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们关注和实践。
与此同时,孔子所创立的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也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地传授和研究。
再次,在政治方面,孔子的思想也有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政”,即政治家应该有仁爱之心,关注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政治中,类似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关注和强调,如民主、公平、共享等概念也与孔子的思想紧密相连。
最后,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孔子仁学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根源,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宝贵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孔子的思想被当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成为了许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参考和资源。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人们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帮助。
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弘扬孔子的仁学精神,不仅仅是弘扬传统文化,更是推进社会和谐、促进普惠进步的重要支撑。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智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孔子思想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这对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孔子思想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善待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倡导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更在于其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以及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结合孔子思想推进现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认为一个人的修养端要是德才兼备。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智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才智,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在孔子看来,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在社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具体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他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追求的出仕成人教育目标,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所践行的以身说教、为人师表的教育主体观,所运用的学思并重、知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既是基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基于当时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重塑的需要,也是基于对潜心向学的学子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的一些超越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呼唤更好的教育,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和深刻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从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其中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力行的教学方法仿佛是一座永恒光明的灯塔,穿过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学思结合”教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即使面对最好学、乐学的学生颜回时,孔子态度也很明确。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为政》)孔注曰:“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
”虽然孔子非常喜欢颜回,也肯定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但还是不满意颜回课堂上仅是洗耳恭听、学而不违,认为这对教学是没有帮助的,不能达到碰撞激发、教学相长的效果。
反观另一学生子夏,能在孔子言“绘事后素”之际提出“礼后乎”的疑问,并得到孔子的积极评价。
《论语·季氏》中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九思”观点,充分强调“思”的作用。
孔子的观后心得感悟
孔子的观后心得感悟《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记载了他的思想、教育观和人生哲学。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观后心得感悟,共计3000字。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篇主要着重讨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孔子强调个人应该不断地自我修养和学习,而且学习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功利。
他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这一句话,我明白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光靠机械地记忆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不断思考、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见解。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一个政府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以人为本,而不是只追求权力和金钱。
他强调,一个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自私自利。
在读到孔子说“吾何以家其不求也”,我对于政治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好的政府应该重视民生,给予人民幸福和安居乐业的条件,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政治利益。
政府的重要任务是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只追求自己的成功和利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仪式和礼节的看法。
他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的重要媒介。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守规矩、尊重他人,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仪式和礼节的内容,我认识到仪式和礼节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是一种尊重的表达方式,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只有遵守规矩,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仪式和礼节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通过仪式和礼节,人们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仁爱和道德的理解。
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贤”。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和谐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石。
首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心,个体才能达到完善的人格。
其次,孔子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源于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观念,而不是权力或财富。
因此,他主张通过传统的礼仪来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文化传承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
最后,孔子注重智慧的培养和提升个人的修养。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思想启蒙”、“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等重要原则。
首先,孔子主张通过思想启蒙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君子之德,使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学习经典文化和传统价值观,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
其次,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导。
他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长潜力。
最后,孔子主张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他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认为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理念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和东亚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
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孔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孔子在读完典籍中有关孔子的内容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孔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倡导的思想和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孔子的观后感。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贯穿于《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中。
在阅读《论语》时,我深深感受到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孔子的教诲提醒着我们要用温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心身和谐。
只有自己成为一个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影响和改变他人。
同时,孔子也非常看重家庭伦理和家族的价值观传承。
他强调家庭和谐和家族的延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家庭和谐,传承良好的家族价值观,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思想也包含着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
他提倡君主应宽厚仁义,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民众的榜样,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整个国家。
这一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以成为民众信服和敬仰的榜样。
孔子提倡教育,并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非常关注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
他积极推崇优秀的人才,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学习。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
孔子倡导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典籍中关于孔子的内容,我深深感受到孔子的伟大思想和智慧。
他的思想指导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并对我们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尊重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服人,注重教育等思想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准则和座右铭。
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中国文化才能在悠久的历史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论语对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塑造
论语对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塑造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深感其对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孔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论语对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影响。
一、孔子的人生观论语中孔子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上。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为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齐家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治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平天下则是为了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共荣。
这种人生观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个人的自律与社会的奉献,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人生观强调了个人的修身养性。
他认为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只有通过自律与修炼,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
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其次,孔子的人生观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他认为齐家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家庭成为培养子女道德品质的基地。
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注重家庭的温暖与和睦,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责任。
最后,孔子的人生观强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认为治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平天下是为了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共荣。
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追求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二、孔子的道德观论语中孔子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强调上。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义是对正义的坚持与追求,礼是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与尊重,智是对事物的理解与处理。
这种道德观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的道德观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这种观念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注重关爱他人,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2019年精选作文
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2019年精选作文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他著有《书》、《诗》、《春秋》。
他和弟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纂成《论语》。
2500多年过去了,风霜雨雪,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社会更迭。
然而,论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深邃的教育观念,博大的道德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人文思想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所传承,为西方国家的哲人所青睐。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使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五爱”新人。
现在我就结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的借鉴1、论语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
尽管当时的科学认识手段对世界的本质,人的大脑思维反映等重大哲学问题处在初创阶段,但孔子客观而真实地提示了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人认识事物是先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说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别不大,有喜怒哀乐,这是作为自然人而言;但随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作为社会人而言。
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穷人富人,不论聪明或是愚笨,都应接受教育。
我国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不分尊卑贵贱,种族民族,只要是中国公民处在儿童、少年阶段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这既是国际科技竞争、知识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真理总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人们学习认识是不断通过相对真理而走向绝对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他著有《书》、《诗》、《春秋》。
他和弟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纂成《论语》。
2500多年过去了,风霜雨雪,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社会更迭。
然而,论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深邃的教育观念,博大的道德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人文思想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所传承,为西方国家的哲人所青睐。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使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五爱”新人。
现在我就结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的借鉴1、论语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
尽管当时的科学认识手段对世界的本质,人的大脑思维反映等重大哲学问题处在初创阶段,但孔子客观而真实地提示了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人认识事物是先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说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别不大,有喜怒哀乐,这是作为自然人而言;但随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作为社会人而言。
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穷人富人,不论聪明或是愚笨,都应接受教育。
我国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不分尊卑贵贱,种族民族,只要是中国公民处在儿童、少年阶段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这既是国际科技竞争、知识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真理总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人们学习认识是不断通过相对真理而走向绝对真理。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只要早晨获得新的知识道理,就算到晚上死去我都心甘情愿。
这反映了孔子追求新知,追求真理,孜孜不倦,求知不止。
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客观上要求每个人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认识新世界。
我们要用孔子的求知精神,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公民要终生学习。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树立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为了真理追求而献身祖国。
如两弹一星邓稼先,数学家张广厚,计算机专家王选。
只有造就了一大批热爱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孔子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是对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否定。
孔子的启发式思想体现在《论语?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者,心求道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意。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这里的“愤”是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没有找到解决途径的心理状态,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叫“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已经有所思考,想说又说不出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叫“发”。
孔子要求老师在学生“愤”和“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教学,说明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是提高教和学的最佳诱导方法。
孔子这一教学法在今天改革教育创新思维,探索方法的大环境下,仍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孔子的学以致用,学思结合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探究式学习的影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知识变为行动为快乐的人。
孔子这一观点既是知和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又是对今天倡导素质教育中投身社会,动手实践快乐学习的最好注解。
论语句首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将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运用,不是令人高兴吗?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特说“习”,包含复习,练习,实习等一系列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本领。
将“习”纳入教学过程是孔子的一大创造。
“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化为能力,行动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学习中举一反三,猎取新知识的过程。
孔子还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这里罔,是迷惑而无收获;殆,是危险的意思。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思考,不归纳就会没有收获;反之,只是抓住一个疑点,钻牛角尖,而不从联系的广博的方向去钻研就会走向死胡同,停滞不前。
这里的学和思相互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
其中的设疑思考,反思,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学生只有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孔子的这些观点,对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知识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研究专题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将“学、思、习、行”真正统一起来。
a、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并掌握学科之间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综合。
b、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勤思,巧思,善思。
c、多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社会实践中概括总结出原理;另一方面运用原理,定理去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论语的道德思想对当代德育观的影响和启示孔子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总是把知识传授和道德认识结合起来,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实践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作用,即我们平时要把德育过程贯彻到每一门学科教学之中,从学科教学中挖掘出道德教育因素,在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中都包含有丰富的人文道德精神,如自然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社会人文学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些都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挖掘,以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
孔子的德育观,是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今天说的“成才先成人,成人促成才”,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孔子的德育观非常丰富,笔者初步归纳为三个方面:1、重视人的内省,自我修养的提高。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呈仁篇》)意思是看见好人好事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道德言行也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我也有,自己就要设法改正。
崇高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既要榜样的力量,又要主体的内省。
在今天的德育教育中,如何塑造完美的自我,如何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净化心灵,唤起自觉的内省,将道德认识和情感外化成自己行动,则是我们教师和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2、为人诚实,恪守信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树立诚信守信观念?如何对待金钱物质利益?一生如何活着,为谁活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对这些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篇》)?r和?分别是古代大车和小车车辕上的木销子,没有它们,车就不能行走。
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是不能自立于世的,就像车子无?r无?靠什么行走啊。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见到财利而想到正义,遇到他人危急而肯付出生命,久处困境也不忘平生的志向,这样可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孔子的这些道德观念影响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正直,特别讲信用。
凡是答应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办到。
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说明人们认为诚信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金钱的价值。
3、宽厚仁爱谦逊相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论语中多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意思是君子讲原则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原则。
“和而不同”就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强调通过对事物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人际关系上,“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提倡息事宁人的和事佬。
提倡“和而不同”不是否认矛盾,恰恰是承认矛盾,正确对待矛盾,是要通过不同意见的互相争论,互相补充来达到正确认识。
它既不是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也不是鹦鹉学舌,随声附和。
求同存异,融合统一,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
孔子把仁的本质解释为爱人,爱众人,通过爱人来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另一条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前者意思是自己希望达到和实现的,也希望别人达到和实现,要把心放在正中间。
这要求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有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所以后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说,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愫。
后者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得到和不喜欢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即为自己着想又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为人要坦荡,谦虚,光明磊落,不要装模作样,傲慢自大。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耻之。
”(《论语?公冶长篇》)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本人也认为可耻。
孔子还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合群等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一座文化宝藏,是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的思想理论宝库,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它,研究它,汲取精华,必定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行教学改革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大有裨益。
严和娣,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