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人性光辉.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与人性光辉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就有路了,以后也应该永远有路。


在学生时代悄然发现语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拿来运用的,一种是用来应试。

回想起在应试指挥棒下的语文课堂读着规定的课文,理解所谓的“中心思想”,写着已经格式化的评论和作文……
回想先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充斥的对课文的理解,他们一定是合理的科学的吗?《项链》一定是用来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吗?别里科夫一定就是一个统治阶级卫道士的形象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定就是批判束缚童心的的封建教育的吗?我认为,答案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一的理解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对于语文的生命感知。

在考试时,作文写不写当然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写,几十分就没了,写什么怎样写,其实已成规律,只需少加变动,一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应试作文就出来了。

忽而想起自己平时记的日记,同样是写不写、写什么、怎样写,就全看自己个人的兴趣与造化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种潜在的规则来约束你,那完全是自身情感的宣泄。

多年以后,当学生回想起学习语文的点滴,可以说,除了考试外,其他几乎一无所知。

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呀。

“文学是人学”,文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学中的人性关怀,就像阳光和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有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文学,弥散着生命的气息,这亦是语文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文学中的散发的人性的光辉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宇宙的秩序,追求“相看两不厌”的哲学观念,比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等诗作中将官场比作“樊笼”“羁鸟”,将大自然比作始“旧林”“故渊”,将自己归隐比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三十多首《饮酒》诗中一再表达回归大自然的喜悦和对宇宙人生的领悟,而这种领悟和感觉是无可言喻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带回到那平静质朴的社会中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吗?
姑且不谈在应试教育制度对文学中的人性关怀的负面影响,看看今天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又如何呢?恐怕情况也不容乐观吧,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面临人文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风气也呈现多元化表现,为人师者也失语。

在“精神蜡烛”受到责疑时,社会却出现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

一些教师拿不出吸引学生的道德教义甚至道德形象,自身形象也逐渐迷失了。

面对经济干扰,为人师者甚至失范,争取高的学历,向学生要“升学率”,获取更高的职称等等。

倒不是反对人要积极向赏进取,而是这些老师如此攒积着“资本”,待机理直气壮地另择高枝飞向高薪的地区和学校的行为,实不是为人师者所有的范德。

甚至在5.12地震中出现了“范跑跑”这样的老师,何其悲哉!
“从前就有路了,以后也应该永远有路”,人文之路从前就有了,以后也会永远都有,可能只是走得更艰辛些吧。

或许我们太渺小,无法改变教育、考试制度,但是我们还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自己的课堂,让语文的教育中充满人文关怀,洒遍人性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