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为体”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
B.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
C. 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
D. 抵御外侮,谋求自强之路
【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指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

A项包含在B项中,故A项错误。

CD两项不是根本目的,应排除。

2.如表为1920~1922年《新青年》部分栏目简介。

据此可知,《新青年》()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
C. 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D.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920~1922年《新青年》开设了俄罗斯研究专栏、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社会主义讨论专栏,主要介绍苏俄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表明《新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故B正确;
A错在“中国化”,排除;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C错误;
D错在“率先”,排除。

3.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但反对不顾中国国情,一切照搬
西方政治态度和文化的思潮,而是中西并举,其意在于借助传统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4.武昌起义的新政权,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统帅”的名义向各国驻汉口的领事发出一个照会,声明:“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革命派此举主要目
的是()
A. 赢得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地位
B. 争取各国同情革命并承认新政府
C. 希望外国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D. 寻求西方列强从物质上予以支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得到列
强的支持和承认,对列强采取妥协的政策,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争取各国同情革命并承认新政府,而非赢得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地位,也不是希望外国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5.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

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

这反映了张之洞()
A. 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
B. 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
C. 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
D. 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
朝的掘墓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
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果却“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说明张之洞主观动机
与客观后果的背离,故A正确;
B项不合史实,张之洞自始至终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排除;
“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并不能说明其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这
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故C排除;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发生了分歧:一种是以康有为、严复为代
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

这一现象()
A. 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
B. 实质是先进国人的救亡路径之争
C. 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
D. 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
【答案】B
【解析】
7.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
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

这说明()
A. 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 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表明革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说明当时武昌起义的
领导者害怕列强的干涉会导致革命的失败,从侧面也反映了革命面临着列强的威胁,
故A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表明对外态度,没有说明革命内部矛盾或内部存在隐患,故B项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中对外政策从“武昌起义一开始”到后来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都表示“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因此谈不上灵活的外交政策,故D
排除。

故选A。

8.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
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

由此可如,康有为主张()
A. 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 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 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 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康有为并没
有维护传统文化,故排除A;
通过材料“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艺术源于中国,
再通过材料“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把西
方的艺术引入中国,故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主张引进西方的艺术,没有体现要求制度变革的主张,故排除C;通过材料不能反映康有为主张全盘西化,故排除D。

故选B。

9.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奏请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
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

但这一建议并未受到朝廷重视。

其主要原因是()A. 《海国图志》鼓吹变革政制
B. 当时印刷技术的落后
C. 清政府固守闭关政策
D.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
【答案】D
【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与当时朝廷固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冲突,故选D。

《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并没有鼓吹变革政制,故排除A。

当时印刷技术并不能说落后,故排除B。

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是在鸦片战争后,1858年早已经打破这一政策,故排除C。

故选D。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

1849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
西方国家时已不用“夷”称。

1861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
字全部删除,认为今日洋人与昔日夷人不同。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
A. 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
B. 传统价值观念丧失
C. 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抵御侵略意识消退
【答案】A
【解析】
11.
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
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句中省略句应是()
A. 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B. 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C. 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D. 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历程表现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
西方的技术,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强调学习西方的思想,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故选A。

12.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
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AD错误,故排除;
三个事件的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故B排除;
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故
C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记载:在重庆,“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
来会,烦费日增”。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 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 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 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D正确;
A、B、C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故ABC错误。

故选D。

14.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

据此可知()
A. 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
B.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 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D. 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夷”字的解读变化,可知“夷”由包藏祸心到野蛮人到奇士、良友之意,表明中国开始客观认识西方世界,不再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外国人,传统
的夷夏观念受到冲击,C项正确;
清政府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均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故选C。

15.《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了民主共
和,选项C正确;
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中未反映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选项B排除;
材料未体现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地位,选项D排除。

故选C。

16.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语议局选举,选民登记比例仅为0.4%;到民国初年,登记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

这一变化()
A. 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
B. 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C. 有助于思想解放的实现
D. 导致民国时期政局动荡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与1908年相比,民国初年登记选民比例和人数大大增加。


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
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
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现象是辛亥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的影响,不是材料现象推动民主政体的建立,因
此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主要是军阀混战和列强
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17.1921年,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
界限在也。

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使成为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则莫
如举汉、满等名称尽废之,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建设一大中华民族”据此可知这
一时期,孙中山
A. 仍然坚守三民主义的思想
B. 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
C. 形成了新的国家认同观念
D. 践行了新三主义的革命理念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放弃了狭义的五族共和理念,形成了新
的民族观念,这反映了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突破,形成并发展了新的国家认同观念,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统一战线重
要性,且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排
除B;国民大革命践行了新三主义的革命理念,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18.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兴,那么等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

”这句
话的本质含义是()
A.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确立中华民国
B. 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C. 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防止富人专制
D. 坚持三民主义,追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那么等待我们的
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端
如果我们不进行解决的话,可能比原来的清政府还要暴政。

因此孙中山主张发展民生,进行社会革命,防止贫富过度分化,故C项正确。

A项是民族革命,不涉及民生,应排除。

B项是民主革命,不涉及到民生,应排除。

D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说的是资本主义的弊端我们要克服,应排除。

19.下列图片与相应历史时期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 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十年对峙时期
D. 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图1反映的是井冈山的斗争,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图2反映的是中共的抗日斗争,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图3中的“1949、3”、“西北坡”可知,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故A项正确。

20.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
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A. 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 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 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
价征税”不符;
B项错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
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彻底;
C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就开始关心民生重
视土地问题;
D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
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
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21.五四运动的性质
材料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解析】
2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特征。

2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

【答案】(1)特征:历程漫长而艰难;涉及了各个阶层和派别;带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

【解析】(1)本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可以得出历程漫长而艰难;综合材料,紧扣近代中国时代背景可以得出涉及了各个阶层和派别;带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

【答案】(2)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有志之士急于利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国社会;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西方文化的传入。

【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紧扣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阶级、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

23.(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与以往暴力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并概括其对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产生的历史作用。

23.(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依据,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在推动经济和社会习俗近代化方面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23.(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中的教训。

【答案】(1)新特点:大破大立。

历史作用: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中国政治向民主化转变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制先河;创建资产阶级政党,开启了中国政党政治新时代。

【解析】(1)新特点:根据“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把革命的目的指向摧毁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然后按照新的理论框架重构国家体制”可概括得出大破大立。

历史作用:根据“在客观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家组织结构,而且对后来制约封建专制政治的蔓延,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即可。

【答案】(2)依据: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地位更加巩固;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

经济措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积极影响: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

社会习俗措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等。

积极影响:改变了社会风气,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传播。

【解析】(2)依据:根据“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可得出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地位更加巩固;根据“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得出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仍然掌握权力;根据“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
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得出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

经济措施:根据“辛亥革命在经
济上,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结合短暂春天的原因概括得出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
热情的高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概括。

社会习俗措施:根据“辛亥革命也
开创了一代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

辛亥革命它播撒了民主主义的种子”并结合
所学得出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等。

积极影响:可根据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民主思想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回答。

【答案】(3)教训: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实现民族独立;重建社会结构。

【解析】(3)教训:根据“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可得出要得到人民
群众的支持;根据“辛亥革命对于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
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可得出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根据“辛亥革命后,生
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得出要实现民族独立、重建社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