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下·朝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

【甲】梧桐叶大,易受风。

【乙】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

【丙】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丁】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

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榈籽已熟。

(1)将下面句子填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二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
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

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

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

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

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

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 . 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 . 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 . 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 . 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 . 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 . 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 . 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 . 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 . 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3. (9分) (2019高三下·贵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红”机器人成为讲解员,智能家居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从电子产品、汽车、医疗产品到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从台前的展品到后台的服务,在前不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一大亮点。

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5G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

回溯历史,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事实上,随着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它已经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因此,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我们才能紧紧抓住这个战略制高点。

有人说,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

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错失的宝贵机遇。

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相信我们一定能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摘编自李浩然《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材料二:
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在大连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

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占据全球增长比例的近70%。

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因此当时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

但十年之后,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则将开始赶超美国。

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他则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报告称,总体而言,由于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品价值,并推动消费增长,因而零售业、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将是最大受益行业。

至2030年,随着人工智能驱动消费大幅上升,产品性能得到更好完善,消费需求与行为随之转变,这将促使GDP增长9万亿美元。

(摘编自路透中文网《报告: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材料三:
只需5秒钟,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为你创作一首诗;25秒,就能自动编写一条新闻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样播报新闻,且不知疲倦……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有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但人类社会进步的节拍并没有改变。

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提升至27%。

技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这离不开一套包容创新、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

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伦理、监管和责任等问题上,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

除此之外,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摘编自白龙《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6日09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B . 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的原因是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

C . 该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D . 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在度过人工智能发展初期,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将开始赶超美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完全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B . 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未来的经济总量之和。

C . 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D .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只需要法律和规则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3)面对正在到来的“智慧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4. (12分) (2017高三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真实情节
【美国】希区柯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

”金发女子回答。

晚上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

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

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他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

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走的路只有几条街。

“当然可以,请上车。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

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

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
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个世界变得真快,他记得十七岁那年,当他手臂上刺了一个花纹回家时,父母见此大呼小叫;而现在,女孩子纹身都见怪不怪了。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

经过两条宽阔的街道后,车驶进一条偏僻的小马路,在那儿开车他放松了许多。

他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

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

”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是人家抢劫的对象,其他人可能,但不会是他。

“如果我没有钱,我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

他问,“告诉你,我刚从监狱出来,你们俩不也刚从那儿出来吗?”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

“你怎么知道!”黑人女子问。

“那可是最早消除种族隔离的地方,”他说,“除了监狱,哪儿还会不分种族、白人与黑人相互信任呢?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

他说:“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我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

”他说着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是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

“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

”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恰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

如果你们必须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

你们若非用刀不可,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

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

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

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滑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你们准备干什么?”他问。

“换衣服。

”金发女子说。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

”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照原先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

”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

“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选自《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两个女子是第一次实施抢劫?
(2)简要概括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②“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


(3)简要分析“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一句的含义。

(4)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

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日:“是也。

”徐日:“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②四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注释】①街: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

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1)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
B . 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
C . 夫罹此者罹:遭遇
D . 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 .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 .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 .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 . 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 . 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 . 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

②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6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5高二上·郑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

②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③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

⑥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晚有儿息。

⑦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

⑧________,谨拜表以闻。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19高一上·静海月考)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提取主要内容,不要超过30个字。

我们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起来的。

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

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9. (1分) (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

他们认为,①________,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会把自己毁灭掉。

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的疑问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

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②________,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

因此,③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三上·逊克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现年85岁。

1963年,他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烹饪米饭,一煮就是50多年。

每天限量出售500份老人用古法亲手煮的“银饭”,必排长队。

他坚持着煮饭步骤铁则——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无论在哪煮饭,他都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不用电饭锅。

日本媒体曾描述说,村嵨孟像武士一般守卫着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