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路平面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汽车从直线驶入圆曲线,即从无限大的半径到一定值的半 径或从大半径圆驶入小半径圆曲线时,从汽车前轮转向角 逐渐变化的必要性,其中间需要插入一个逐渐变化的缓和 曲线,才能保持车速不变而使汽车前轮的转向角从0至α 逐渐转向,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2.消除离心力的突变,提高舒适性
2、直线的最小长度
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的线
形。其中间的直线长度就是指前一曲线的终点至后一曲线的起点 之间的长度。当此直线长度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 端的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使整个组合线形缺乏连续性,形成所 谓的“断背曲线”,《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 同向曲线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当设计速 度≤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
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
1.在地形、地物等条件许可时,优先选用大于或等于不设超 高的最小半径。 2.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极限最小曲线半径的4 ~ 8倍或超高为 2% ~ 4%的圆曲线半径; 3. 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大于或接近一般最小半径的圆 曲线半径; 4. 在自然条件特殊困难或受其他条件严格限制而不得已时,方 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5. 《规范》规定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
(1)危及行车安全 汽车能在弯道上行驶的基本前提是轮胎不在路面上滑移, 这就要求横向力系数μ低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所能提供的横向 摩阻系数f:
μ≤f
f与车速、路面种类及状态、轮胎状态等有关,一般在干 燥路面上约为0.4~0.8,在潮湿的黑色路面上汽车高速行驶 时,降低到0.25~0.40。路面结冰和积雪时,降到0.2以下, 在光滑的冰面上可降到0.06(不加防滑链)。
(4)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 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或改善。
(5)公路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 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雕塑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第二节 圆曲线
圆曲线是公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线形之一,各级公路不 论转角大小,在转折处均应设置平曲线,而圆曲线是平曲 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 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故使用十分广泛。
3
行驶轨迹为: 曲率为零的线形—直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圆曲线 曲率为变数的线形—缓和曲线
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线形,即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构成,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第一节 直线
一、直线的线形特征
1、直线距离短,直捷,通视条件好。 2、汽车在直线上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便于测设。 3、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若长度运用不当,不仅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三四
设计行车速度(Km/h)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
Hale Waihona Puke 0 4032 0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85
70
50
70
5
0 35
2
2 5
0
注:四级公路为超高、加宽缓和段
路线设计: 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
路线平面设计:在路线平面图上确定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 形的过程。
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确定道路纵坡及坡长 的过程。
路线横断面设计:在路线横断面图上确定路基断面形状的 过程。
平面线形要素
汽车前轮转向角:
角度为零
1
角度为常数
2
角度为变数
▪μ的舒适界限,由0.11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 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美国AASHTO认为V≤70km/h时μ=0.16,V=80km/h时, μ= 0.12是舒适感的界限。
2.关于最大超高
▪《标准》规定: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10%, ▪ 其它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 ▪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
作业
5、汽车通过弯道时,由于横向力系数的存在,它不仅影响 到乘客的舒服度,还增加了( )消耗和( )磨损。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上的园曲线最小半径 可分为( )、( )和( )三种。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上的园曲线最大半径 不宜超过( )米。
第三节 缓和曲线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
作业
一、填空题
1、公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是指(

)。
)、(
)和
2、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 为( )曲线,而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 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 )曲线。
3、在转向相同的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直线长度 一般不小于( )。
4、在转向相反的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直线长度 一般不小于( )。
缓 和 段
圆曲线
缓和段
图 2-11 超 高 及 超 高 缓 和 段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
3.完成超高和加宽的过渡 当圆曲线需要设置超高和加宽时,其超高缓和段和加宽缓
和段,一般应在缓和曲线长度内完成超高或加宽的过渡。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圆曲线与直线径相连接,而连接处曲率突变,在视觉上有
V Lcmin = 1 . 2
三、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三)根据超高渐变率适中
由于在缓和曲线上要完成超高过渡,设置超高缓和段,如果
缓和曲线太短使超高渐变太快,不但对行车和路容不利,还
影响到舒适性;如果缓和曲线太长,使超高渐变率太小,对
排水不利。
Lc
b Di p
式中:LS--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外侧边缘的距离;
JD1
α1
α2 JD2
3) 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回头曲线是指山区公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 时所采用的曲线。《规范》规定,在回头曲线之间,前一 回头曲线的终点至后一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宜满足下表的 要求。
三、直线设计要点
1、适用条件 (1)路线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原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2)市镇及其邻近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 (3)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以便于施工的长大桥梁、隧道路段; (4)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的平面交叉前后; (5)双车道公路在适当间隔内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
不平顺的感觉。但在圆曲线与直线间设置了缓和曲线后, 使线形连续圆滑,增加线形美观。
二、设置缓和曲线的条件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公 路等级在三级及以上时,应在直线和圆曲 线之间设置缓和曲线。
三、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一)控制离心加速度增长率,满足旅客舒适要求
V3
Lc = 0.035
R
(二)根据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所需经行时间
2Rp
x
30 ≤β≤290
S 1≤Lc ≤S 2
图2-5 从视觉要求的回旋线长度
三、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按上述四种方法,计算缓和曲线长度之公式与设计速度的关 系最大,与半径关系则有差异。为此,我国《标准》规定按 设计速度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了行车时间和 附加纵坡的要求,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见下表。
(2)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
弯道上行驶的汽车,在横向力作用下,弹性的轮胎会产生 横向变形,使轮胎的中间平面与轮迹前进方向形成一个横 向偏移角。
(3)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μ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横向力系数μ 燃料消耗(%) 轮胎磨损(%)
0
100
100
0.05 105
160
0.10 110
V2 R 127μ ( ih)
2.一般最小半径
▪ 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 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R127Vμ ( 2ih)
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 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 等于直线路段路拱的反超高。
▪ 从行驶的舒适性考虑,必须把横向力系数控制到最小值。
△i-超高旋转轴外侧的最大超高横坡度与原路面横坡度 的代数差;
p-超高渐变率,参考表2-10选用。
三、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四)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考虑
按视觉考虑,从回旋线起点至终点形成的方向变位,实践 得知最好是30~290 之间。
y
β1
β2
R
S1 S2
0 β1=3° β2=29°
β = Lc180
≥6V
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反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的 线形。由于两弯道转弯方向相反,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 要以及驾驶员的操作方便,其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予以限制。 《规定》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直线最小 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当设计速度≤40km/h时, 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本章主要学习平面线形组成,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设计的基本方法,超高、加宽的设计计算 。
基本概念
(1)路线 路线是指道路的中线(弯道上不考虑加宽的影响)。 (2)路线的平面 道路中线在水平面的投影。 (3)路线的纵断面 用一个曲面,沿着中线纵向剖切,再展开成平面。 (4)路线的横断面 中线各点的法向剖切面。
(二)最小半径的计算
《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平曲线半径是汽车在曲线部分能安全 而又顺适的行驶的条件而确定的。
最小平曲线半径的实质是汽车行驶在公路曲线部分时,所产 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 限,并使乘车人感觉良好的曲线半径值。
R127Vμ ( 2ih)
1.极限最小半径
▪是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 许半径。
220
0.15 115
300
0.20 120
390
(4)行旅不舒适
▪ μ值的增大,乘车舒适感恶化。 ▪ 当μ〈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 当μ= 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 当μ= 0.20时,己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 当μ= O.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 当μ= 0.40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
较好条件的超车路段。
2、直线运用注意问题
(1)采用直线应特别注意它同地形的关系,在运用直线并决 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并不宜采用长直线。
(2)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面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 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 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
(3)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为长直线在陡坡下行时很 容易导致超速行车。长直线上的纵坡一般应小于3%。
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汽车从直线驶入圆曲线即从无限大的半径到一定值的半径或从大半径圆驶入小半径圆曲线时从汽车前轮转向角逐渐变化的必要性其中间需要插入一个逐渐变化的缓和曲线才能保持车速不变而使汽车前轮的转向角从0至逐渐转向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逐渐转向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第二章 平 面 设 计
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便达到线形设计自身的协调。 4、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
离。 5、笔直的公路给人以简捷、直达、刚劲的良好印象,在美学
上直线也有其自身的视觉特点。
二、直线长度限制
1、直线最大长度 由于长直线的安全性差,一些国家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作了
规定:德国规定不超过20V(V是设计车速,用km/h表 示,20V相当于72s的行程);前苏联规定为8km;美国 为4.83km。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在运用直线线形 并确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 总的原则是: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直线时,为弥补景 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一、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α T Rtg
2 L π αR
180 α
E R(sec 1) 2
J 2T L
里程桩号计算 ZY=JD-T YZ=ZY+L QZ=ZY+L/2 JD=QZ+J/2
二、圆曲线半径
(一)计算公式与因素 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
X Fcα oG sα sin
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离心力很大。为了使汽车能安全、 迅速、平稳、舒适地从没有离心力的直线逐渐驶入离心力 较大的圆曲线,或从离心力小的大半径圆曲线逐渐驶入到 离心力大的小半径圆曲线,消除离心力的突变,必须在直 线和圆曲线间,或大圆与小圆之间设置曲率半径随弧长逐 渐变化的缓和曲线。
弯道加宽示意
弯道超高示意
X F Gi h
Gv gR
2
Gi
h
Y
X
G(
v2 gR
ih)
V2 127R
ih
当设超高时 :
V2 R
127(ih )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 μ——横向力系数; ih——超高横坡度; i1——路面横坡度。
不设超高时 :
V2 R
127( i1)
ih i1
1.横向力系数μ对行车的影响及其值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