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至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活动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距离农历新年最短的一天。
在中国,冬至被视为重要的日子,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一日子。
冬至不仅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丰富多样的习俗,下面将以冬至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为题,为你详细介绍。
1. 冬至的起源与历史冬至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冬至的时间为每年12月21日到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北半球夜晚最长,白天最短。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庆祝冬至,也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2. 冬至的重要象征冬至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节日,它象征着阴阳转换、日月交替、阴气消长,也象征着家人团聚、希望和繁荣的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代表着“阳气重新开始”的意义,人们希望通过庆祝冬至来祈求未来一年安康与吉祥。
3. 冬至习俗的丰富多样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它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冬至习俗:3.1 吃汤圆在中国,冬至这一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就是吃汤圆。
汤圆又称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形状圆润,象征团圆与完整。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预示着一家人团聚的福祉。
3.2 祭祖冬至也是祭祖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坟墓,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福。
祭祖是对祖先的尊重与怀念,也是传承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3.3 运动戏雪在一些北方地区,冬至的天气很冷,人们喜欢在这一天外出戏雪。
追赶、堆雪人、滑雪等活动都是冬至节日中的乐趣之一。
运动戏雪不仅锻炼身体,还增添了冬日的乐趣和活力。
4. 冬至养生保健冬至作为冬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也对养生保健格外重视。
根据中医养生的理念,冬至是养阳的好时机。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饺子、姜糖水等,以增强体内阳气。
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引发疾病。
5. 冬至的地区特色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冬至习俗和食俗。
比如,在南方的福建省,人们喜欢吃腊八粥来庆祝冬至;而在北京,人们则喜欢吃饺子等传统食物。
冬至节日由来
冬至节日由来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标志着阳光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点。
冬至节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传统。
本文将介绍冬至节的由来及其相关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道家文化和农业文明。
按照传统的农历,冬至是秋冬季节的分界点,也是太阳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极点,因此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短的白昼。
古人认为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加,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祭拜神灵,祈求即将到来的新年丰收和家庭吉祥。
冬至节的庆祝活动中通常会有团聚、宴席和祭祀的环节。
二、冬至节的习俗1.家族团聚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共度。
家庭成员互相问候,庆祝冬至的到来,同时也展示着亲情的关怀和珍惜。
2.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习俗。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面团,通常填充有芝麻、豆沙、花生或其他甜品馅料。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也是祈求家庭和睦和幸福的象征。
3.祭祀祖先冬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上香供奉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个传统活动有助于加深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戏曲表演在一些地区,冬至节还有表演传统戏曲的习俗。
戏曲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唱、舞蹈和表演,人们用戏曲形式讲述故事,展示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节日不仅仅是人们庆祝太阳运行轨迹的有趣方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冬至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作为一个重要的团聚节日,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关心自己的亲人,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冬至节还教会了人们关注农业生产和自然律动,尊重自然环境,并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展现了对历史传承的敬意。
总结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庆祝太阳在北半球的极点,并融合了家庭团聚、吃汤圆、祭祀祖先和戏曲表演等习俗传统。
冬至民俗冬至的来历与传统习俗详解
冬至民俗冬至的来历与传统习俗详解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北回时的位置最南,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俗传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冬至的来历与传统习俗,以展示中国人民对冬至的独特热爱和重视。
一、冬至的来历冬至这一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周礼》中。
《周礼》是我国古代周朝时的一部典籍,其中提到,“夏至之后,日南至,阴至于长至,日短至—孟冬。
——冬至。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冬至这一节气在古代被称为“孟冬”,标志着寒冷的季节的正式开始。
冬至也被视为一年的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因为它意味着冬天的来临,也是冬季的开始。
二、冬至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冬至这一节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习俗,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统习俗:1. 吃饺子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来庆祝。
在中国,饺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物,在冬至这一天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饺子通常由多种配料制作而成,如猪肉、韭菜、鸡蛋等。
吃饺子的传统是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圆并祈求来年的好运。
2. 院子扫雪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扫雪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清理院子里的积雪,以象征着新的一年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扫雪的活动也是希望驱除不好的运气,迎接好运的到来。
3. 吃汤圆除了包饺子,冬至这一天还有吃汤圆的传统习俗。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圆形甜点,通常内陷着花生酱、红豆沙等。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和幸福,寓意着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度过寒冷的冬天。
4. 温酒在一些地方,人们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喝温酒。
温酒象征着驱寒暖身,也有祈求来年一切顺利的意思。
这一习俗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人们会自酿各种美味的酒来与亲友分享。
5. 穿红内衣冬至这一天,很多人会穿红色的内衣,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穿红内衣被认为可以驱除厄运,保佑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冬至节日起源
冬至节日起源冬至,又称为“冬节”或“冬節”,在中国农历中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日子。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历来在中国乃至一些其他亚洲国家都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传统。
那么,冬至节日的起源是什么呢?本文将探讨冬至节日的起源及其相关传统。
一、历史起源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的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在此时期过冬至,是为了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以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同时,冬至也象征着阴阳交替、阴气消散、阳气回升的节气,对于古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民间习俗1. 迎接阳光冬至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迎接阳光的习俗。
在冬至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向日出的方向祈福,并在室内指定的位置摆放一盆带有“稻谷”装饰的植物,以迎接新一年的来临。
此外,人们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糖瓜等象征团结和甜蜜的食物。
2. 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由糯米粉制成,形状圆润,象征着圆满和团结。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消灾避邪、团聚全家和延年益寿。
因此,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晚饭中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3. 摸头习俗在一些地区,冬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摸头习俗。
人们相信,在冬至这天摸头能够避邪和驱灾,同时也有祛病保健的作用。
因此,家人会相互摸头,亦或让年长的人摸小孩的头,以祈求健康平安。
三、寓意与传承冬至节日的寓意和传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迎接阳光和吃汤圆象征着团结、温暖和幸福。
而摸头习俗则寓意着祝福和延年益寿。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冬至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
冬至节日不仅是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也是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的重要节气。
冬至的民间习俗包括迎接阳光、吃汤圆和摸头习俗,这些习俗寓意着团结、团圆和祈福。
冬至节日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至节,祈愿来年充满阳光和喜悦!。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过冬至节。
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冬至节的由来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冬至的来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习俗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关于冬至的来历篇一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节气的来历篇二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
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
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
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
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
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冬至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冬至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冬至,即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到来。
它标志着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
冬至在中华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由来已久,并伴随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一、冬至的由来据中国古代历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起源于古人观察和记录太阳运行轨迹的传统。
在农耕社会里,冬至是农民收割农作物、宴请神灵的重要日子。
古代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万物开始阳生,大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
冬至也代表了希望和繁荣的到来,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二、传统习俗之日照久久冬至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其中之一就是日照久久。
这个习俗主要表达对日照时间逐渐增长和春天的期待。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早起观察日出,并在清晨时分向太阳致意。
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敬意。
同时,日照久久也被视为一种祈福,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更多的阳光和好运。
三、传统习俗之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各地都有吃汤圆的传统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饮食,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家庭和睦。
人们在冬至这天会聚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用它来祭祀祖先。
这不仅是一种家庭活动,还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此外,吃汤圆也被视为预示着来年的好运和顺利。
四、传统习俗之纳福物冬至也是纳福物的重要时刻。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捐赠或购买一些吉祥物品可以祈福、避邪和驱灾。
这些福物通常是与安康、繁荣和好运相关的物品,如富贵金鱼、神仙果等。
人们会将这些物品摆放在家中,以期带来好运和福气。
纳福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传递吉祥的象征寓意,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收获康乐和繁荣。
五、传统习俗之祭祀祖先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祖先会回家探亲,因此要准备食物和祭品招待祖先。
这是一种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纪念。
在祭祀祖先时,人们会点燃香烛,上香、烧纸钱、祭拜祖宗,以示尊重和缅怀先人。
冬至的历史渊源与节日习俗
冬至的历史渊源与节日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日。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一、历史渊源冬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冬至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周礼》中,并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传统观念认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渐衰、阴气渐长的开始。
古代人们将冬至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认为在这一天遵循一定的仪式和习俗可以辟灾祈福,使来年的生活更加丰收、健康和吉祥。
二、节日习俗1. 吃汤圆冬至的最重要习俗就是吃汤圆。
这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据说吃汤圆可以让人们团团圆圆,寓意团圆和幸福。
根据地区的不同,人们对于汤圆的制作和口味也有所差异。
例如,北方人常常将汤圆煮熟后放入热汤中,而南方人则更喜欢将其搅拌成糊状,加入芝麻糖浆等调料食用。
2. 饮茶在一些地方,人们也会在冬至这一天饮茶。
这是受到唐代文人韩愈的影响,他在《早茶》这篇诗中写道:“早饭过,饮茶去,可使与学少年寿。
”这一传统习俗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延续。
饮茶不仅能调节身体,还有助于提神醒脑。
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常选择喝绿茶或者花茶,以消除寒意,温暖身心。
3. 怀念祖先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时间点。
许多家庭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摆放饭、酒、水果等供品,并点燃香烛,向祖先祈福。
这一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
4. 运动锻炼冬至是寒冷的季节,但中国许多地方会利用冬至这一天开展一些户外运动锻炼的活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
例如,在长城上举办的“冬至长跑”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他们在这一天齐聚一堂,冒着寒风奔跑在雄伟壮观的长城上,不仅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精神和拼搏精神。
结语冬至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让人们洗涤心灵、感受温暖,也让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在这一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4冬至的来历和讲究_冬至的习俗
2024冬至的来历和讲究_冬至的习俗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来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起先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起先。
下面是我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讲究,欢送阅读!冬至的来历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起先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终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起先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始终不变。
至汉代照旧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起先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起先,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此时此刻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的历史背景古老的节庆传统
冬至的历史背景古老的节庆传统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
作为中国传统节庆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冬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古老的节庆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祭祀传统、饮食习俗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冬至的历史背景和古老的节庆传统。
一、历史渊源冬至这一节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民。
据历史记载,古人将冬至视为农历年度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意味着冬天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开始回升、阳光逐渐增长的象征。
这一时刻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人们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纪念冬至这一重要时刻。
二、祭祀传统在冬至这一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传统尤为浓厚。
在古代,皇帝以及贵族大族的府邸内,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以最高规格和最精细的仪仗队伍展开,祭祀的对象通常是祖先和天神。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感恩祖先和上天的恩赐,同时也可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家族繁荣。
这一传统虽然在现代逐渐减弱,但是在一些古老的宗族中仍有保留。
三、饮食习俗冬至这一天,中国人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汤圆。
汤圆由糯米制成,外形圆润,寓意团圆和家庭的和睦。
在冬至的时候,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汤圆,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美好。
此外,在一些地方还有吃饺子、鸡鸭等节庆菜肴的传统。
这些食物既有地域特色,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中国冬至节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民俗活动除了祭祀和饮食之外,冬至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比如,北方一些地区会举办踩大麦、踩面粉等活动,意在展示庄稼的长势和祈求来年丰收。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冬至的时候点燃篝火,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共度冬至之夜。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也传承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庆的重要一环,充满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古老的传统习俗。
人们通过祭祀、饮食和民俗活动来纪念这一节气,感恩祖先和自然的恩赐,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冬至的历史文化背景
冬至的历史文化背景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冬季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下面将从历史起源、农耕文化、饮食习俗等方面来探讨冬至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历史起源冬至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发现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
古人将冬至视作阳气始终尽聚之时,代表着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
因此,冬至成为了华夏古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二、农耕文化冬至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气,它象征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生活的转折点。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冬至被视为一种仪式,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祖、祭地等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家族的祖先保佑。
此外,还会进行冬至祈福、庆祝丰收的各种习俗活动,例如舞龙灯、贴福字、守岁等。
三、饮食习俗冬至在中国传统饮食习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冬天气温寒冷,冬至这一节气人们尤其需保暖养生。
所以,冬至这一天,人们会食用一些有特殊寓意的食物,如吃饺子、腊八粥、汤圆等。
吃饺子是因为饺子形状像金元宝,象征着来年财源滚滚;腊八粥中加入的各种杂粮和干果,寓意着丰收和富饶;汤圆则象征着团圆和完整的家庭。
四、民俗传统冬至还有许多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传统活动。
在某些地方,人们会搭建冬至塔,用笋、寿桃、灯笼等装饰,寓意着过冬安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而在一些地方,人们则会在冬至这一天燃放鞭炮,以驱邪避祸。
这些民俗活动既是对冬至这一重要节日的庆祝,也是对民间信仰的表达。
总而言之,冬至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节气。
无论是古代农耕文化、饮食习俗还是民俗传统,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祈愿。
而今天,虽然农耕生活已经逐渐淡去,但冬至作为传统节日仍然保留着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冬至的到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节气的变换,感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在这个冬至的时刻,怀念历史,感恩存在。
冬至传统冬季习俗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冬至传统冬季习俗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习俗来庆祝这一日子。
本文将探讨冬至传统冬季习俗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一、冬至的历史意义冬至是中国农历上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阳光直射点达到南半球最南端,并标志着北半球进入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
中国古代农民将冬至视为农历的开始,也是冬季阴盛阳衰的时刻。
因此,庆祝冬至具有很深的历史意义。
二、冬至传统习俗的起源1. 吃汤圆吃汤圆是中国人在冬至时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完整。
据说在古代,人们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亮都要吃汤圆来庆祝。
后来,这个习俗就与冬至节日联系在一起了。
2. 饮浓粥在中国南方,有些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天会喝浓粥。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传说楚国的陆终公是个非常厉害的将军,他在儿子出征时准备了一锅浓粥,表达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祝福。
后来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喝浓粥来纪念陆终公。
3.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在冬至这天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古代有位中国古代诗人屈原,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他被流放到江边时,听说他溺江自尽,村民们都非常伤心。
于是,他们划船在江面上寻找屈原,希望能找到他并阻止他自杀。
这就是赛龙舟的传说起源。
三、冬至传统习俗的演变1. 深入乡村过去,冬至的习俗主要在农村地区流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农村的冬至习俗逐渐失去了一些影响力。
然而,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传统文化,并在城市中举办各种冬至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一传统。
2. 新的诠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冬至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例如,一些地方会举办创意汤圆制作比赛,让年轻人展示他们的创意和烹饪技巧。
另外,也有一些冬至音乐会和舞台表演,把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冬至古代的习俗与传说
冬至古代的习俗与传说冬至是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的时候,是太阳到达南回点的时刻,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短的白天。
在中国古代,冬至被视为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一天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精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冬至的习俗1. 吃饺子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认为冬至一年中阳气最强盛,当时的人们认为寒冷的冬季饮食会让人体寒气过重,而饺子则以肉馅为主,有温养身体的作用,因此冬至吃饺子成为了传统习俗。
2. 桑梓祭祀在古代,冬至正是阳气渐衰之时,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桑梓祭祀活动。
桑梓是指自己出生的地方,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回到故乡祭祀可以保佑自己平安顺利,祝福家乡风调雨顺。
3. 喝汤圆汤冬至吃汤圆也是非常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认为冬至吃汤圆可以消灭一年来的晦气,同时寓意团圆和完整。
汤圆的圆润形状寓意着天人合一,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冬至的传说1. 女娲补天关于冬至的传说之一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天空中有十日不显的黑气,世界一片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女娲为了拯救万民,决定熔炼五彩石补天。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女娲终于将补天石扔进了黑暗中,就在冬至这一天,天空重新明亮起来。
因此,冬至成为了补天石入天的日子。
2. 天狗触日冬至还有一个传说与日食有关。
民间传说中,冬至这一天,天上的太阳会被天狗咬掉一小口,然后再慢慢恢复。
人们认为,这天吃黄色的食物可以避免被咬到,所以冬至吃黄芽菜等食物也成为了传统。
3. 孝感动天古代有个叫胡子真的孝子,他在冬至这一天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孝心,冲进冰河中洗头发。
寒冷的冬水没有阻挡住他的决心,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天降暖流,使得整个冬季都没有冷冻。
因此,冬至吃火锅和洗头也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传统。
冬至这一天,习俗和传说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承载了家国情怀。
无论是吃饺子、祭祀还是听众多传说,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冬至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冬至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传承的节日。
本文将从冬至的起源、传统庆祝方式以及现代传承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冬至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作为一个固定的节气,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谷衍《地理考功》的记载,冬至源于夏朝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人们根据农事需要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来决定农耕和生活的节奏。
冬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二、冬至的传统庆祝方式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庆祝方式。
1. 冬至食物冬至这一天,人们会重视饮食,认为吃好吃满可以补充身体能量,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所以,冬至吃汤圆就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制作,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意味着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温暖的冬季。
2. 换新衣冬至是进入冬季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更换冬装。
这是古人的传统习俗,表达了对新的一年好运的期望。
3. 赏瞻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观赏日出和日落。
这个庆祝活动象征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人们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
三、冬至的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庆祝冬至的方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冬至庆祝活动更加多样化,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1. 举办冬至文化活动许多城市和地区会在冬至这一天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例如传统乐队表演、传统舞蹈、手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活动既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意义。
2. 传统饮食创新现代人对于饮食有更多的追求和创新,冬至这一天也不例外。
有些人会在传统的汤圆中加入新的口味和馅料,满足现代人对于多样性和创新的需求。
3. 冬至公益活动在现代社会,冬天对一些弱势群体来说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季节,许多组织和志愿者会利用冬至这一天举办公益活动,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温暖和关爱,这也是对冬至节日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传统冬至节日历史文化与庆祝活动
传统冬至节日历史文化与庆祝活动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称为冬至节。
冬至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一、历史渊源冬至这一节气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的《周礼》中就有了相应的规定。
根据经典记载,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也代表着太阳开始逐渐北移,阳光逐渐恢复。
因此,冬至被视为一个驱散阴冷、迎接温暖的象征。
二、庆祝传统习俗冬至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1. 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喜欢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寓意团圆和和谐。
吃汤圆成为冬至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也象征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2. 补血食物冬至是一个节气转换的关键时刻,因此,人们在此时注重补充营养、保养身体。
在冬至节,许多家庭会准备一些补血的食物,例如猪骨汤、血糕等。
这些食物寓意身体的健康和充满活力。
3. 饮酒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赏月,同时也会饮酒庆祝。
这是一种祈祷来年丰收、家庭平安的方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4. 登高远行冬至也是一个夜晚最长的时刻,人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
许多地方都有登高远行的传统,人们登山、赏雪、欣赏冬景,同时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文化影响冬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又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
1. 尊重自然冬至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吃汤圆还是赏月,都对应着自然界的变化。
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人们希望通过与自然互动,获得健康和好运。
2. 家庭团聚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年末的最后一点时间。
在这一天,人们更加重视家庭的团聚。
无论是共同准备食物,还是一起赏月,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聚会时刻。
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
3. 祭祖怀旧冬至也是中国许多民间文化活动的一个节点。
冬至古代文化的重要节日
冬至古代文化的重要节日冬至:古代文化中重要的节日冬至是天文学上的朔日,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之一。
古代文化中,冬至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本文将从冬至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文化意义等多方面论述冬至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冬至的历史渊源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时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还没有发明历法,只能根据观测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他们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太阳从南边的最低点开始移动,标志着一年的最长夜晚和最短白天已经到来。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随着历法的发明和完善,冬至逐渐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在古代,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它的地位甚至高于春节。
在周朝时期,冬至是祭天的重要日子。
唐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者,阴至也,故阳始生,故节令定于长至之后,在天为岁之至也。
”二、传统习俗1. 冬至吃饺子冬至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昼短夜长的日子,也是气温最低的时候。
因此,冬至一般都被认为是人体的阳气消退之日。
为了增加身体的阳气,民间流传着吃饺子、喝薑汤、煮汤圆等习俗。
2. 冬至祭祖冬至是祭祖的重要日子。
在古代,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祭祖,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帮助。
3. 冬至剪纸中国民间有一种传统剪纸艺术,叫做“窗花”。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用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窗户上,以表示喜庆和繁荣。
三、文化意义冬至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首先,冬至是表示气候寒冷的标志。
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冬至是收获的季节结束和储备粮食的时间。
其次,冬至也是人们团聚、祭祖、祈福、消灾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剪纸、吃饺子等,表现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美好祝愿。
在中国文化中,冬至还有“一年之中日子最短、夜晚最长”的象征意义。
冬至也象征着一年的结尾、新年的开始,寓意着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因此,冬至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期盼的心态。
冬至与民俗文化
冬至与民俗文化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气。
至于冬至的含义,它标志着阳光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最短,北半球的时间最长,是阳气消退,阴气旺盛的节点。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冬至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深厚的底蕴。
一、冬至的起源与历史冬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书籍《周礼》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商周时代。
在这个时期,冬至被视为冬天的开始,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的各种事务,如储存食物、加强防寒等。
二、冬至的传统习俗1. 冬至食粉冬至饮食方面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食用冬至食粉,另一个是吃冬至饺子。
食粉是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习俗,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食用一种由南糯米和红糖制成的粉。
而吃冬至饺子则是北方地区的传统,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人们相信吃饺子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2. 冬至祭祖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家人会将祖先的牌位摆放在家中,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活动,人们相信祭祖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3. 临冬至买衣物在部分地区,冬至的前一天被称为“短腊”,人们认为在这一天买新衣服可以保佑整个家庭来年能衣食无忧,并且能避免灾祸。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购买新衣物。
4. 冬至剪纸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在冬至这一天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们会用剪纸制作各种具有冬季意象的图案,如雪花、白鹅等,来装饰家中的窗户和墙壁,增添节日的氛围。
三、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除了上述的常见冬至习俗外,不同地区还有各具特色的习俗。
1. 南方地区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一种名为“冬至粥”的食物,这是一种由糯米、红枣、花生等多种食材制成的甜粥。
此外,还有在冬至这一天穿上冬装、洗澡、刺绣等习俗。
2. 北方地区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除了吃饺子之外,人们还有一项叫做“冬至忙”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些特定的食物,如葱包、螺蛳粉等,同时也要准备油、盐、大米等食材。
冬至节气的习俗活动及来历
冬至节气的习俗活动及来历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非常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习俗活动及来历,欢送阅读,仅供参考。
冬至习俗活动享祀先祖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
《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
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展,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
”福建祀祖用特地制作的粉米圆子。
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
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
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起先,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漫长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确定经已到来。
吃饺子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局部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吃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冬至,即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被人们广泛庆祝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民俗意义。
一、冬至的由来与历史意义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史书记载,冬至起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分界点,也是阴气最重的时刻。
在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最南端。
因此,冬至被视为阴阳最重要的平衡点,象征着日照逐渐增长,万物生机即将复苏。
冬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转折,也是农耕社会的重要节点之一。
农民们在冬至这一天完成了繁重的农忙工作,开始享受丰收后的喜悦与安宁。
此时,亲友团聚,共同庆祝,也意味着冬季的到来。
二、冬至的庆祝活动与习俗1. 吃汤圆汤圆是冬至最典型的食物之一。
人们相信,食用汤圆可以驱寒、增加身体的阳气。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在晚上一起品尝。
这象征着团圆和温暖。
2. 冬至祭祀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古代,人们会设立祭台,摆放祭品,感恩祖先的关怀和保佑。
这一传统至今仍有人延续,通过祭祀回忆先人,传承家族的血脉。
3. 饮菊花茶冬至也是饮用菊花茶的好时机。
菊花茶有着消暑明目的功效,人们认为饮用菊花茶可以清除体内热气,减少过度神经紧张。
因此,许多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准备一壶菊花茶,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
4. 打秧歌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打秧歌的传统时刻。
秧歌是中国古代乡村民俗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旨在祈求来年丰收和福运。
人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共同跳跃和欢笑,庆祝冬至的到来。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冬至庆祝活动的举行,以及相关习俗的传承,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家人团聚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冬至还象征着人们对于冬季的期盼和对春天的渴望。
在古代,冬至标志着农历年底的到来,而新年则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冬至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活动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冬至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活动!
历史渊源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旧习。
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
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
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
《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妇女向茸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问候尊长。
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合肥南瓜饼
冬至过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并且还有一句谚语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说过了冬至,就会夜短日长了,
准备好所有食材。
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匀。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盖上盖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炉,分次转8分钟左右,直至南瓜软烂。
南瓜碗从微波炉中拿出,趁热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
用汤匙把南瓜压成南瓜泥。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搅拌成雪花状,如太干可以稍微加入一点牛奶或者清水。
用手把面糊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搓成长条,分成大小相当的坯子。
把坯子放在手中压扁。
放入适量的红豆沙。
把放有红豆沙的面团收口,轻轻地在砧板上按成饼状。
把南瓜饼两面沾上面包糠。
锅中倒入适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饼,用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即可。
出锅后的南瓜饼放在厨房餐巾纸上吸走多余的油即可装盘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