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古诗文 (共4题;共52分)
1. (12分)(2017·杭州模拟)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 , ________。

(杜甫《望岳》)
②________ , 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 , 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选自《诗经∙秦风》)
④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中抒发词人想要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⑤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有一个情节讲到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民族英雄于谦________ ,________。

(用《出师表》中的语句填写),坚守京师,解除了京师之围。

⑥事业成功了,生活稳定了,这是好事。

但因事业成功,生活稳定,可能松懈麻痹,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

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用孟子的“________ ,________”来警醒自己。

2. (10分)阅读下面古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发挥想象,描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所呈现的画面。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 (11分) (2016八下·桂西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借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 土膏微润(膏:肥沃)
B .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
C . 呷浪之鳞(鳞:原指鱼鳞,这里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D .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局促一室之内倩女之靧面
B . 作则飞沙走砾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C . 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D . 风力虽尚劲故虽有名马
(3)下列表述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先写北国早春没有春天的气息,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暗示出渴望出游的心情。

B . 文中细写满井早春景色的部分,是按照由景及人、又由人及物的顺序写的。

其中写人有动有静,声色兼备;有男有女,形态各异。

C . 作者在写景时处处使用比喻,形神兼备,写景中融入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D .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 (19分) (2017八上·仙游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怀民亦未寝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 ④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5. (20分) (2017九下·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

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6. (3分)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握住母亲的脚印(节选)
春华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握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的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

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握握你母亲的脚。

"
青年红着脸走了。

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握握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

(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

但他压根儿没握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握母亲的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

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才回来。

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

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

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

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提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文中画线的
B . 句和
C . 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D . "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E . 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F .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三、综合运用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6九上·浦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出生名门,天赋文才,不仅在文学史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因与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动人爱情而备受艳羡。

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

材料二: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不参加。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

有极高社会声誉的她,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从不开作品研讨会。

“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这是杨绛的愿望,她做到了。

材料三:杨绛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

她家里从未装修过,一张纸,连背面还要用一次,玻璃罐头,洗净了重复用。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及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材料四:
(1)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图一的数据表明杨绛先生去世的有关消息被大面积传播,但这个事件没有在媒介议程中持续太久。

B .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是和杨绛相关度最高的称谓,朱熹集传曰:“先生,首生也。

”此处是对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的尊称。

C .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此番话语是对杨降先生期望安静离世的充分认可。

D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这是杨绛先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的句子,这恰恰是先生安于现状,悲观隐世,强调自我个性的心境写照。

(2)请从第一,二则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

(3)请针对材料三补充一条微评论。

微评论①:她和钱钟书先生一生只为学问,这种专注与淡泊,这种纯粹与简约,试问当下,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微评论②:________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21七上·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有一首唱给父亲的童谣很流行,歌名叫《听我说谢谢你》,歌词是这样写的:“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

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动。

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

无论岁月变幻,爱你唱成歌。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歌词很质朴,却表达了孩子对父亲浓浓的依恋和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你想对谁说出自己的感谢和爱呢?请以《听我说谢谢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不得抄袭套作;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古诗文 (共4题;共52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答案:2-2、
考点:
解析: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答案:3-4、考点:
解析: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考点:
解析:
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三、综合运用 (共1题;共8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解析:
四、写作 (共1题;共5分)答案:8-1、
考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