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名校高二年级(上)期中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诚然,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

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

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已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陶器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直接与便利的条件。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用于烹煮食物的陶鼎、甑、灶与盆等器具。

以耐火程度而言,这些陶器也只能适用于烹煮植物类食品,还未能达到以高温烹煮肉类食物的基本条件。

进入上古三代,在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饮食器具在保留了原始社会陶质器皿的基础上,首先在贵族阶层开始盛行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伴随青铜器皿的出现,所有的食物皆可使用炊具直接与火相交而进行烹制。

与此同时,此般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又逐步扩大了人们对食材与肴馔加工的工艺范围与技艺方法,除一般的蒸与煮之外,人们还能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

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参见图1)较为丰富而多样,不仅满足了盛食、盛水与酒的需要,更能实现社会各阶层所反映的不同饮食层次与一定“礼仪性装饰”的需要。

至殷商时,随着一种带釉硬陶的出现,开启了原始瓷器的滥觞,以此为基点也说明了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与此同时,
饮食器皿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丝毫未能切断饮食器具的总体发展进程。

铁制工具的出现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使了农耕文明相较之前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速度显著加快。

反映在饮食器具方面,虽然在对质地的选择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却逐渐加大,各个诸侯国都出现了不同设计风格的饮食器具。

陶质饮食器具的使用畛域依然是中下阶层的首要选择,贵族阶层仍然是以青铜器为大宗。

此外,漆木器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秦代饮食器具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分离后,进入了寰宇周天、瞬然归一的时代,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

曾一度作为礼制载体的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物质载体。

不仅过分奇巧之物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就连带有实用礼仪性的仿铜陶礼器中的某些种类也渐自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器用舞台,“实用”与“审美”相契合的致用之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在工匠创造与诠释的同时也为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的出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摘编自《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逐渐掌握了获取熟食的方法,能够利用炊具烤熟食物。

B. 新石器晚期,陶器出现,它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耐火程度差,只能烹煮植物类食品。

C. 进入上古三代,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开始热衷于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D. 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促使农耕文明跨越式的发展,饮食器具的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一般的蒸与煮外,人们还出现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这得益于人们对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

B. 从陶器到青铜器,到殷商时代出现的带釉硬陶,这个发展过程说明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在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C. 饮食器具在礼制、葬俗、祭祀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并于本周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D. 秦时废除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将饮食器具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载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饮食器具的造型、材质、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并逐渐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B. 自上古三代以来,饮食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便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陶制是中下层的首选,青铜器为贵族所用。

C. 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礼仪性”装饰作用。

D. 本文概述了饮食器具的发展过程并分述不同历史时期饮食器具的特点,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
2. 试题分析:“废除”错,原文为“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D偷换概念。

3. 试题分析:错在“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原文并未谈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礼仪性”装饰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 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后院中的贺家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6.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

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此题注意从结构的照应,引起下文和线索的角度作答。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全国还有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离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
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AE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解析】
7. 试题分析: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

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谱”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8. 试题分析: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观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对全文进行梳理,然提取相关的要素,此文文章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其中有有喜有忧,重点要找到存在的问题,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等。

针对此问题提出建议。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

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

”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
....,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

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

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

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
..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
执正,明嫡庶
..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

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

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B.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C.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D.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旧时人于本名外,取与名之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可以称字而不称名。

B. 黄武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皇帝即位须改元,称元年。

自汉武帝始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便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C.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D. 宗法社会称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妾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嫡长子享有法定的优先继承权,“杀嫡立庶”是非法的,但若嫡长子已逝,庶出长子有优先继承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 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 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 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

(2)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