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宽严相济”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影响——以《刑法修正案(九)
“宽严相济”政策在刑事立法中的体现——以立法中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条款的修改为样本

在2 0多年的刑事立法、 司法中得到贯彻 。2 0 1 1 年5 月 1日 起生效的《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刑法修正案( 八) 》 和
2 0 1 3 年1 月1 号开始实施 的《 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事诉讼 法》 为我 国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提供 了一个具体的
视 角, 在这 一发展 中我 们 可 以窥 见 由古代 法律 继承 而来 的“ 宽 严相 济” 原 则在 现 实中、 尤其 是在 热 点社会 问 题 的刑事 立 法上有 着怎样 的体现 。为 了分析 这一 问题 , 笔 者 选取 了第四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修 正案及 相 关 司
第3 4卷 第 3 期
2 0 1 3 年 3月
赤 峰 学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4 No. 3
.
、
源 于传 统文 化的 “ 宽严 相济 ” 原则
纳入 法律 体 系内 , “ 宽严相 济 ” 理论 就使 得法 律更 多 地体 现 为规则 与世情 的协 调 , 而给 法律 本身 带来 更 多人 本 主义色 彩及 完善 空 间。 二、 刑事 立 法 中“ 宽 严相 济” 原 则的适 用 我 国最高 人 民法 院 于 2 0 1 0年 2月 8日发布 了
法解释 中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条款 的相关 内容进行分析 , 试 图理清源于古代法律思想的“ 宽严相济” 原则在 如今的刑事立法中有着怎样的适 用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 :宽严相济; 刑事立法 ; 未成年人犯罪
中 图分 类 号 : D 9 2 4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3 — 0 0 9 3 — 0 4
刑法修正案(九)详细解读

刑法修正案(九)详细解读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现行刑法第九个修正案。
刑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
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先后通过一个决定和八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作出修改、完善。
这次修改刑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近年来多次发生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网络犯罪也呈现新的特点,有必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统筹考虑刑法与其他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法律的衔接配套,修改、补充刑法的有关规定;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需要进一步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为惩腐肃贪提供法律支持;落实党中央关于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的要求。
这次修改刑法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危害严重的犯罪惩处力度不减,保持高压态势;同时,对一些社会危害较轻,或者有从轻情节的犯罪,留下从宽处置的余地和空间。
亮点一: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再减少9个适用死刑罪名,刑法死刑罪名已减至46个新法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
对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9个罪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取消死刑。
据了解,我国现有适用死刑的罪名55个,取消这9个后尚有46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也要求,完善死刑法律规定,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
据此,总结我国一贯坚持的既保留死刑,又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做法,新法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
据介绍,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以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可控,一些严重犯罪稳中有降。
实践表明,取消部分罪名的死刑,没有对社会治安形势形成负面影响,社会各方面对减少死刑罪名反应正面。
这次取消死刑的9个罪名,在实践中较少适用死刑,取消后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
浅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浅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王理岩【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妇女、儿童被拐卖的情形日益复杂,问题愈发尖锐.前段时间引爆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的主题为"不论是拐卖还是收买儿童的人一律应该判死刑"的讨论更是表现出社会大众对该类事件的极大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传统上只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罪转变为关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进行了修改,加重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意在通过严格法律规制,打击拐卖人口犯罪.【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2【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刑法修正案(九)》;对向犯;刑罚【作者】王理岩【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1条,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对该罪的修改,立足于我国社会现状,基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自身性质,遵循我国“宽严相济,保障权利”的刑事政策,是为维护社会稳定,打击拐卖、收买妇女、儿童行为所做的正确的选择。
共同犯罪包括两种:一是任意共犯,是指一人可以实行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情况;一是必要共犯,即是指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犯罪。
必要共犯分为对向犯、聚众共同犯罪和集团共同犯罪三种。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就是一对对向犯。
对向犯是指以存在二人以上相互对向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
当双方都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时,双方具有共犯关系,但罪名可能不同。
当只有一方的行为被规定为犯罪时,双方不具有共犯关系。
对向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双方的罪名和法定刑都相同,如重婚罪;二是双方的罪名和法定刑都不同,如贿赂罪中的行贿罪和受贿罪,如果双方行为分别符合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分别成立行贿罪与受贿罪,具有共犯关系,但不能认定为对方所触犯的罪名的共犯;三是只处罚一方的行为,即片面的对向犯,如贩卖毒品罪,只处罚贩卖毒品一方的行为,不处罚单纯的购买者,双方不具有共犯关系。
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的一种刑事司法政策。
它不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和谐社会理念的简单理解或机械贯彻,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力求宽与严的相济相成,进而促进、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一种辨证执法观与理性执法观,具有在刑事执法以外的其它执法领域包括海关执法工作中推广贯彻的价值与意义。
在进出境活动日益增加、复杂,监管相对人权益意识日益强化,海关监管与执法难度日益增大的当前,对承载着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大职责使命的海关而言,在执法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宽严相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宽严相济的涵义。
宽严相济的基本涵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而是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具体而言,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指对轻微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
这既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是刑罚公正的要求。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应予从宽处理,判处较轻的刑罚。
该重而轻,体现的是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攻心和感化作用。
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
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
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储槐植先生曾经归纳了四种刑罚模式: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又严又厉。
严而不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却并不苛厉;厉而不严则是指刑罚苛厉,法网却并不严密;不严不厉是指法网也不严密,刑罚也不苛厉;又严又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也很苛厉。
按照储先生的分析,我国刑罚的现状属于厉而不严。
显然,宽严相济所追求的目标正是严而不厉,所摈弃的正是厉而不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⑥
马克 昌 : 宽严 相 济 刑 事政 策 刍议 》 《 。
⑦ 《 代 的 酷刑 》 秦 ,载 ht:tb .a uc m 。 t /i a i . / p /e b d o
⑨ ⑩ 田斌 : 隋唐 五 代 的 法律 制度 》 《 ,载 ht:1cnbo . 3cm/lg。 t / 7 a . g1 . bo/ p/ l 6 o
犯 罪 密 切 相 关 的 金 融 犯 罪 ,特 别 是 洗 钱 和 恐 怖 主 义融 资 的 打击 力 度 。2 0 0 0年 和 2 0 0 3年 ,联 合 国分 别 通
过 了 论打击跨 国有组织犯罪公 约》和 反腐败公 约 ,要 求成 员国修改和完善 刑事 立法 ,加强对这些
犯罪的惩处。
越来越多的 国家废 除或实 际停止执行死 刑。为 了消除公众对废 除死 刑严 重暴力 犯罪会大幅增 长的担忧和
由于废 除死刑而使长刑增加造成监狱拥挤 的状 况 ,许 多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都 实施 了 “ 重重 轻轻 ”的
刑 事 政 策 , 即对 严 重 犯 罪 ,特 别 是 严 重 暴 力 犯 罪处 以 长 刑 ,甚 至 不 可假 释 和 减 刑 的 终 身监 禁 ;而对 轻 微
在审判 中对罪犯处 以较重 的刑罚 ,在行 刑过程 中对 罪犯限制适用减刑、假释等。这类犯罪主要是指罪行 十分严重 、社会危害极大 ,或者具有法定从重处 罚情节 ,以及 主观恶性深 、人 身危险 f大 的罪犯 。 生 通 过 对 不 同 的违 法 犯 罪 实 施 “ … ‘ ” 不 同 的 制 裁 ,在 宽 与 严 之 间把 握 好 平 衡 点 ,实 现 二 者 之 间 宽 严 的互相衔接 ,形成 良性互动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的统一 。 二 、实施宽严相 济刑 事政 策的时代背景 ( )国 际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 战之后 , 一 特别是上个世纪 7 0年代 以来 , 除死刑成为一个国 际趋势 , 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中国刑事司法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中国刑事司法
赵秉志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8)001
【摘要】中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刑事司法秉承保障人权、和谐司法的理念,遵循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正当程序原则,正确运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项制度,妥善进行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之尝试,大力改进刑事司法工作机制.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司法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8页(P1-8)
【作者】赵秉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宽严相济视野中应对溺婴行为的刑事政策选择 [J], 姜德鑫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检察权的行使 [J], 莫英杰;米恒
3.刑事司法裁量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价——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新解读 [J], 马振;黄渝景
4.冲突与平衡:和谐视野中刑事政策的法治边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六 [J], 刘慧明
5.略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J], 赵秉志;郑延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它对于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本文站在一个刑法学者的立场上,围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学理上的解读。
什么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对“宽”、“严”和“济”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语义学上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基本蕴含。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宽严相济的“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
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
该重而轻,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对于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宽严相济的“宽”,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非犯罪化。
非犯罪化是指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基于某种刑事政策的要求,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可以分为立法上的非犯罪化与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立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将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通过立法方式将其从犯罪范围中去除。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刑法虽然规定为犯罪,但由于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在司法过程中对这种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化体现了刑法的轻缓化,因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是非监禁化。
非监禁化是指某一行为虽然构成犯罪,但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处非监禁刑或者采取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
我国刑法中的非监禁刑包括管制、罚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这种非监禁刑相对于监禁刑而言,由于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因而是刑法轻缓化的体现。
此外,缓刑是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犯罪分子,由于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罪表现而适用的一种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主要解决轻刑犯的非监禁化问题。
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探究——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背景的思考

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探究——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背景的思考熊亚文【摘要】尽管《刑法修正案(九)》确立了“数额+情节”的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但却刻意回避了为受贿罪设置独立定罪量刑标准的重要议题,并留下诸多悬而未决的司法适用难题.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之构建,应以贪污、受贿罪的法益侵害本质为根据,适当兼顾经济发展变化和反腐政策需求,并以域外共通性立法经验为参考而做出.基于此,应当分别构建“数额为主、情节为辅”的贪污罪定罪量刑标准和“以情节为中心”的受贿罪定罪量刑标准,并在维持现有入罪数额标准不变之基础上,以一定经济指数为参照,合理、科学确立适当反映经济发展变化的量刑动态数额标准.【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贪污罪;受贿罪;定罪量刑标准;刑法修正案(九)【作者】熊亚文【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392[DOI] 10.16396/ki.sxgxskxb.2016.03.015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修九》)对贪污受贿犯罪做出了重大修改,确立了“数额+情节”的二元定罪量刑标准。
但是,此次立法修正不仅刻意回避了构建独立的受贿罪定罪量刑标准等重要议题,而且还留下诸多需要继续讨论的司法适用问题。
本文以《修九》为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之立法与司法完善有所裨益。
众所周知,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的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有两大特点:一是贪污罪和受贿罪适用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二是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以刚性的具体数额为核心标准。
尽管这样规定是根据当时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实际需要和司法机关的要求作出的,但随着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贪污腐败现象的恶化,这种以具体数额为定罪量刑核心标准的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有效惩治贪腐犯罪的现实需要。
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以《刑法修正案(九)》及相关司法

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以《刑法修正案(九)》及相关司法解释为视角童云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摘要]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惩治贪腐。
在法律规制上的表现就是《刑法修正案(九)》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严密了贪污贿赂犯罪的法网,对贪污受贿犯罪的具体量刑标准进行完善,更正了贪贿犯罪的从宽处罚原则,对贪贿犯罪的具体刑罚也进行了修正。
紧接其后,两高作出《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的最新规定进行最为详细的解释。
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我国管控和惩治贪贿犯罪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贪污贿赂犯罪(刑法修正案(九);罚金刑(终身监禁[中图分类号]DF6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071 (2017'04 -0089 -08从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颁布后,我国对 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多次的修正,总 的趋势就是关于贪贿犯罪的法网日趋严密,制度设 计更趋合理。
十八大之后我国反腐败斗争进入了新 常态,尤其是《刑法修正案(九)》和《关于办理贪污 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 称《贪贿犯罪解释》)生效之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 法律规制和司法实践呈现出新的面貌,值得刑法学 界去研究和发现其新的特点,为理论和实践总结新 的经验和启示。
一、贪贿犯罪刑法规制的修正(一)贪污受贿犯罪量刑制度的变更我国1997年刑法关于贪污受贿犯罪的量刑标 准坚持唯数额主义,犯罪数额与特定的量刑幅度相 对应。
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与之对应的 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 重的,处死刑。
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 万元的,与之对应的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
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 上不满五万元的,与之对应是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 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刑法修正案(九)的得与失

刑法修正案(九)的得与失《刑法修正案(九)》在我国立法者的反复调研、刑法学者们的反复讨论、各利益相关者反复呼吁、反复发声争议中如期出台了。
这是我国刑法自1997年3月14日大规模修订以来第十一次的补充修改(以前已有过两个“决定”和八个“刑法修正案”)。
此次修改条文总数达到52条,其修改的力度和幅度不可谓不大,反映了我国刑事立法者与时俱进立法观念的深化与具体实现。
中国社会当今依然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之中,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犯罪现象就是这一矛盾迭出的一个晴雨表。
面对这种急剧出现的犯罪现象,作为治国安邦的刑法当然不能坐视不管,等闲处之。
但是刑法又是国家之公器,国家之重器甚至是国家之神器。
它从普遍性上说体现着国家全体民众的意志,从个别性上说则涉及公民的生杀予夺。
因此刑法的制定和修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行为。
刑法的制作定规哪怕是补充修改都需要在极其严肃、认真和慎重之中进行。
如何实现刑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与刑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了当今刑事立法者一个需要时时面对的问题。
在这方面,“刑修九”的审议与出台,正说明了我国刑事立法者时代责任的担当和平衡调节水平的不断提高。
立法亮点和时代特色此次“刑修九”有着较多的立法亮点和时代特色。
高度概括,可以反映在九个方面:一、死刑的大幅度删减,即在“刑修八”的基础上又一次削减了九个罪名的死刑,它们是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
尽管我国的死刑一减再减,但仍然保留了46个罪名的死刑。
在一个高度奉行“杀人者死”“重典治乱世”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观念的国度里,实属不容易。
二、高举严惩恐怖、极端犯罪的利剑,即对恐怖、极端犯罪这一我国社会当前的心腹之患,采取高压态势,无论在认定犯罪时对实施恐怖活动又犯他罪须实行数罪并罚,还是在适用刑罚时,大规模增设了财产刑;无论是对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大幅度扩大其行为内涵,还是对其中多数犯罪行为通过情节来确定为行为犯而非结果犯,都表明我国刑事立法加大了对恐怖的惩治力度。
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对轻微犯罪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从宽处理的要求。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也规定在检察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这体现了在刑事司法中既要“雷霆万钧”,也要“春风化雨”;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注重法律效果,也要注重社会效果。
目前,在刑事司法中,既不能强调“严打”而忽视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又不能以轻缓刑事政策代替“严打”。
那么,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呢?笔者认为,轻缓刑事政策与“严打”刑事政策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宽严相济”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统一性、相对性和运动性。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要充分运用刑罚手段与严重刑事犯罪斗争,贯彻“严惩”的要求,还要落实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体现轻刑化的发展趋势。
即使在同一案件中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要善于发挥这一政策的感召力,进一步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的攻守同盟,集中人力、物力把打击的锋芒对准主要犯罪者。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切实兑现政策,对投案自首、坦白交代特别是有检举揭发等立功表现的,要依法宽大处理;对拒不归案、坦白的,要查清犯罪事实、追捕追诉使之归案,依法从严惩处。
工作中,只有正确理解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使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有机的统一。
在刑事司法中,对于正确掌握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吃透刑法立法精神,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切实把握刑事法律的具体规定。
司法实践中,要在法律框架下落实“严打”刑事政策和轻缓刑事政策,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法治原则和公正原则。
对待犯罪分子的处理,法律规定该严的一定要严,该宽的一定要宽。
《刑法修正案(九)》刑罚修订内容介评

2015年第6期法治研究《刑法修正案(九)》刑罚修订内容介评陈 伟* 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修改的内容较为宽泛,其中刑罚内容的多处增加与调整是其中的显著性亮点。
本次刑罚立法修正不仅包括总则还有分则;既有死刑与绝对死刑的修改,还包括附加刑罚金刑的修订;贪贿类犯罪的刑罚既有罪名之下法定刑的具体调整,还有酌定情节法定化的原则性调整。
本次刑罚修订有回应社会现实与时俱进的特性,总体性的刑罚较为轻缓并且宽中有严,贯彻并浓缩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刑罚调整兼顾了报应与预防的双重功能需要。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九) 刑罚 特点 评价*作者简介:陈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
① 由于罪名的具体确定必须以最高人民法院的罪名表为准,所以笔者所述的不是司法罪名,而仅仅只是学理罪名,因而这些罪名的个数最终是多少,笔者的陈述并不精准,需要在最高法确定之后才能最终得出。
《刑法修正案(九)》已经于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
就本次修正案的整体内容来看,由于牵涉面广泛,在正式出台之前,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
《刑法修正案(九)》共有52个条文,其中涉及到总则部分的有4条,分则部分有47条,适用时效有1条。
从《刑法修正案(九)》涉及的章节内容来看,刑法总则章节共有4条,包括总则第三章“刑罚”第37条、50条、53条、69条;涉及的刑法分则章节有第二章(4条)、第三章(4条)、第四章(7条)、第五章(1条)、第六章(23条)、第八章(6条)、第十章(2条),即除了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之外,本次刑法修正案已经囊括了分则的8大章节。
另外,就笔者的分析与理解来看,本次刑法修正可能带来的罪名变动的有19个,完全新增的有16个罪名①,废除的有1个罪名,罪名罪状或法定刑调整的有36个罪名。
在整体的刑法修正案中,基本上都涉及到刑罚适用相关的内容,为了对此有所区别,笔者将不包括具体罪名法定刑变更部分,而是主要针对直接性的刑罚适用的立法修订予以陈述。
谈谈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谈谈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宽严相济政策是指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治理中,既要宽容处理一些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减轻个人或群体的刑事责任;又要严惩重罪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正。
其核心思想是既要保护公民的权益和尊严,又要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首先,宽严相济政策体现了法治的原则。
法治是一种基于法律的社会治理方式,旨在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宽严相济政策强调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宽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处罚,避免过度惩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额外的伤害。
而对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惩是必要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宽严相济政策适应了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不同的犯罪行为有着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情节,因此,对待不同类型犯罪行为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无恶意、初犯或者轻微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缓刑、社区服刑等方式进行处罚,以帮助罪犯改造,避免将其置于刑罚体系中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恶意、重大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严厉的刑事惩罚,以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最后,宽严相济政策符合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要求。
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法律和刑事政策需要根据社会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宽严相济政策认为,在对待犯罪行为时,应该重视矫治和预防,注重人类关怀和社会复原力。
对于一些悔过并改过自新的罪犯,给予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活。
总之,宽严相济政策在综合考虑社会公正、法治原则以及人性关怀的基础上,对待不同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公民的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秩序。
从《刑法修正案(九)》看我国死刑制度的进步

从《刑法修正案(九)》看我国死刑制度的进步引言死刑作为一种严厉的刑罚,在社会上一直备受争议。
在中国,死刑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死刑制度的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刑法修正案(九)》作为我国死刑制度的重要法律文件,对死刑制度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刑法修正案(九)》中出现的几个方面,谈谈我国死刑制度的进步。
一、限制死刑范围《刑法修正案(九)》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就是限制了死刑的适用范围。
根据新修正的《刑法》,我国将逐步开展死刑应用的缩小和调整,通过削减适用死刑罪名和减轻特定罪名实施死刑的比例来缓解死刑的适用范围,这是死刑制度的重要改革。
在过去,我国存在一种惩罚重于教育的思想,因此死刑罪名数量庞大,除了常见的谋杀、故意伤害等罪名外,也包括一些看起来并不严重的罪名,如虚假诉讼、走私等等。
为了限制死刑罪名适用范围,新修正的《刑法》将涉及较少人命损失的罪名实施死刑的比例进行降低。
这是对死刑判决方面的一种严格限制。
这一限制的出现,对于减轻适用死刑的比例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减轻死刑适用情况除了限制死刑罪名适用范围外,《刑法修正案(九)》还对死刑的级别做出了调整。
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从事非法买卖毒品,情节严重的,以死刑判处。
”现在沿海地区被查获有机会被判死刑的新疆、甘肃、陕西、安徽等地人,在新《刑法》的原则下,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善。
虽然该规定并未完全拟定,但我国不应只注重法律因素,而应将整个社会因素均衡考虑。
若界定不当,或者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的罪犯在警察压力下,可能被判刑入狱。
我国的死刑适用比例也在近年来得到大幅度下降。
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中所提及的情况,2007年的死刑判罚比例比十年前下降了70%以上。
这样一种调整的出现,虽然不会导致死刑罪名完全的消失,但却有望减轻死刑的适用情况。
三、行使死刑权的条件对于死刑制度的恰当运用,也需要制定更为明确的条件。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上接第211页)摘要: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讲求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维护社会稳定。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在全面考察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综合作出分析判断,总体从严,或者总体从宽。
既要保证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又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刑事司法活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依法从“严”、依法从“宽”、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以及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为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宽严相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既要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又要尽可能得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宽”就是宽大、宽缓,代表刑事政策的宽和性。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从“宽”,主要是指对于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或者罪行虽然严重,但具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以及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人身危险性不大的被告人,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所犯罪行不重、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也要依法从宽处理。
此外,对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被告人,一般也应当依法从宽处罚。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充分考虑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方面的不同,根据事实和证据分清主从犯,准确确定各被告人的罪责,不能以分不清主次为由,简单地一律判处重刑。
“济”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最关键。
浅论九个刑法修正案

浅论九个刑法修正案石千祺【摘要】自1997年刑法全面修订以来,我国前后通过并颁布施行了九个刑法修正案.本文通过对九个刑法修正案修改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初步探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刑法修正案存在的运动式立法、政策影响立法和社会治理过度刑罚化问题.【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18【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刑法;刑法修正案;必要性【作者】石千祺【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的刑法典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施行起,至2015年8月29日,刑法的内容前后共经历了九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八项,第二次修改一项,第三次修改八项,第四次修改八项,第五次修改三项,第六次修改二十项,第七次修改十四项,第八次修改四十九项,第九次修改五十一项。
刑法的每一次局部修改都是在时代的背景下确立的目标,也生动地反应出历史的特点。
刑法修正案一的八项修改内容全部为经济相关的犯罪,与我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修正案二的一项修改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直至刑法修正案五,基本都是针对社会出现的新生事物和新的犯罪情况进行的刑法内容修改。
例如修正案三中修改的条款也正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犯罪活动出现了更极端的新情况,比如出现的投放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洗钱罪等。
修正案五中在原一百七十七条后新增一款妨碍信用卡管理罪。
从修正案六开始,在打击犯罪的同时,立法也逐步凸显出对人权的保障,对人身尊严的维护。
这也是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要求相一致的,是宪法在刑法中的体现。
例如修正案六、修正案七相继增加了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以及修正案八在总则第一十七条的刑事责任年龄中增加了一款: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
修正案九增加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1 . 1 3 N o . 7
J u l y 2 0 1 5
2 01 5年 7月
浅析“ 宽严相济” 对 我 国 刑 事 立 法 的 影 响
以《 刑 法修 正 案 ( 九) ( 草案) 》 为视 角 * 张枝 涛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刑 事 司法 学 院 , 北 京 1 0 0 0 8 8 )
密 , 尽 量避 免法律 漏洞 , 应 受 到 刑 罚 处 罚 的 务 必 要 在
理 现状来 看 , 社 会 治安形 势总 体稳定 可控 , 社 会 冲 突 与对 立得 到缓解 , 但 部分 严重犯 罪持 续攀 升 , 故 有 必 要 对其加 大惩处 力度 。因此 , 在立 法上贯 彻落 实“ 宽 严相 济 ” 的刑事 政策 就显 得尤 为必要 。
宽” 三 个方 面 。首先 , “ 当 宽则 宽 ” 意 指刑 罚 的宽缓 , 是 对 于 那 些 社 会 危 害 性 较 低 的 犯 罪 处 以 较 轻 的 刑
二、 《 草案》 体现 “ 当宽则 宽” 的精 神
我 国此 次修改 刑 法 , 明 确将 “ 宽严 相 济 ” 刑 事 政 策 作为指 导思 想 , 故而《 草案 》 在 很 多 方 面 都 体 现 了 “ 当宽则宽 ” 的立法精 神 。
非犯 罪化 , 也 可 以通 过 设 置 较 轻 的 刑 罚 或 增 设 减 免 处罚 条件 等予 以实 现 。其 次 , “ 该 严 则 严 ”中 的 “ 严” 应 当理解为 严 密与严 厉 , 即 刑 事 法 网 严 密 和 刑 事 处 罚严厉 。当严则 严 , 就 是 要 求 刑 事 立 法 必 须 非 常 严
宽严 相 济刑 事政 策 的若 干 意见 》 , 以 明文 的形 式 将 “ 宽严相 济” 确 定 为我 国基 本 刑事 政 策 , 这 才 终 结 了 学 界对 该政策 是否 应为 一项基 本刑 事政 策 的争论 。
( 二 )“ 宽严相 济” 作 为 立 法 政 策 的 含 义
《 草案》 共计 4 7条 , 在《 刑 法 修正 案 ( 八 ) 》 的 基 础上 ,
对我 国刑法 典 又进行 了 多方 面 的重 要 修 改 , 内 容 基 本 涵 盖 了 近 年 来 我 国 司 法 实 践 中 出 现 的 各 种 新 情 况 和 新 问 题 。结 合 “ 宽严 相济” 刑事 政策来 分析《 草
案 》 , 既可 书记 罗干 提 出来 的。之 后 很 长一 段 时 间 内, 法 学
宽” 是 指对 于犯罪 不仅要 有宽 有严 , 同 时 也 要 讲 求 宽 严 调 和 。刑 法 一 般 都 为 各 罪 设 置 了 多 个 量 刑 区 间 ,
也在 总则 部分 设立 了累 犯 、 自首 、 立功、 坦 自 等 法 定
第 1 3卷
第 7期
淮海 工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一
刑 法上 有章 可循 。与此 同时 , 应 当 受 到 严 厉 处 罚 的
也 一定 要设置 较 重刑 罚 , 不能 姑 息 、 纵 容 重罪 , 当 然 也 不能 给轻罪 设 置 重刑 。再 次 , “ 宽 中 有严 、 严 中 有
、
“ 宽严相 济” 刑 事 政 策 概 述
( 一 )“ 宽严相 济” 刑 事 政 策 的 定 位 “ 宽严 相济 ” 最早 是在 2 0 0 5年 1 2月 全 国 政 法 工 作会议 上 , 由当 时的 中央政 治局 常委 、 中 央 政 法 委 员
“ 宽严 相济 ” 刑 事政 策的产 生是对 “ 严打” 政 策 的 反思 和纠 正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对 惩 办 与 宽 大 相 结 合
政策 的继承 与 发展 。就立 法政 策 而 言 , 其 内 容 大 致
严 相济 ” 对 我 国刑 事 立 法 的影 响 。
可归 结为“ 当宽 则宽 ” “ 该严 则严 ” “ 宽 中有严 、 严 中 有
相济” 刑事政 策 , 这 对 于 更 好 地 推 进 刑 事 法 治 的 完 善 和 发 展 及 充 分 保 障人 权 , 都具 有重要 的作 用 。
关键 词 : “ 宽严相 济” ; 刑事政 策 ; 立 法; 《 刑 法修 正 案 ( 九) ( 草 案) 》
中图分 类号 : D9 2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7 — 0 0 2 8 0 3
现 阶段 , “ 宽严 相济 ” 是我 国的基本刑 事政 策 , 其
在立 法上 , 刑罚 宽缓 的表现 方式 很多 , 既 可 以 将 行 为
不 仅指 导刑事 司 法 和刑 事 执 行 , 同 时 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着 我 国 的 刑 事 立 法 。从 近 年 来 我 国 的 犯 罪 治
摘 要 : “ 宽严 相济” 刑 事政 策是 我 国的基本 刑事 政策 , 是 党 和 国 家 在 长 期 同 犯 罪 作 斗 争 的 过 程 中 建
立起 来的指 导 思想 , 具 有 正 确 的 价 值 导 向 和 内在 的 科 学 根 据 。我 国 的 刑 事 立 法应 当贯 彻 落 实 “ 宽 严
或酌 定情 节 , 是“ 宽 中有严 、 严 中有宽 ” 的最 好体现 。
界对其 基本 含义 、 适 用 标准 、 体 系 定 位 等 都 充 满 了 争
论 。2 0 1 0年 2月 8 日 , 最 高 法 院 发 布 了《 关 于 贯 彻
第 十 二 届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第 十 一 次 会 议 初 次 审 议 了《 刑法 修 正案 ( 九) ( 草案 ) 》 ( 以下 简称 《 草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