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那乃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那乃人
作者:鞠海娜列别杰娃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跨界民族那乃人(赫哲人)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等。
通过对跨界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语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揭示出民族语言自身语音语法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出跨界民族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普遍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做好跨界民族历史语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那乃人;阿穆尔河;远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41—02
在阿穆尔河流域和萨哈林岛上居住着那乃人(赫哲人)。
那乃人与涅吉达尔人、鄂罗克人、奥罗奇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在文化方面十分相近,这6个民族都属于满—通古斯民族。
在中国境内的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以及乌苏里江流域居住着大约2000那乃人。
1931年开始那乃人方有用拉丁文记载的历史,1963年开始使用以俄语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俄语开始普及,到1989年有55.3%的那乃人将俄语作为母语使用。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人的社会结构
那乃人自称“那(土地)乃(人)”或者“那尼”,意“本地人”。
那乃人的祖先是下阿穆尔河新石器文化的承载者。
3~7世纪西方和南方的各族逐渐增多,11~13世纪出现了外来的内蒙古人。
17世纪时第一批俄罗斯哥萨克人来到此地区,那乃人便移居到阿穆尔河的支流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之间的阿穆尔盆地生活居住,与其相邻的有中国人和朝鲜人。
那乃人的族谱以辈份划分,亲属关系按照父方来确定。
根据不同方式判定,亲属数量可有70~100个到450~900个人不等。
当中很多人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亲属,而是来自其他“分支”,他们之间允许通婚,但保存了舅权制和多妻制,家境殷实的富人尤甚。
本族村落的居民经常混婚,亲属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组成一个同盟,叫作“多哈”。
那乃人居住在“那干”(村社)中,这是以毗邻居住代替以血缘关系群居的形式。
在人口密度较少(1.5万居民)的地区,狩猎区和渔场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上不会产生分配矛盾。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人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那乃人的历法曾经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日历根据狩猎季或是物候现象来确定(如“捕貂”“钓马哈鱼”“鹰飞回”等)。
万物有灵论在当时成熟发展,人们认为世上神鬼分布在天界(多阶层的)、地界和水界、地下(阴间)。
每年的冬季狩猎期开始之前,人们在圣树(图伊格)旁边献上祭祀的猪,进行集体祭拜仪式。
每个猎人都把代表自己守护神的木制神像带到仪式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被称作“艾德赫”的小神像,它是来自天界的守护神,保佑猎人们猎得兽
皮。
那乃人的家里一定要供奉一米多长的木制人形神像,它是家庭的保护神“纠林”,人们信仰和供奉家神,使得它能够保护家庭成员远离疾病,保佑狩猎的人们满载而归。
三、那乃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学艺术
那乃人以狩猎和捕鱼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活动。
那乃人传统的狩猎活动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以全年性的捕鱼配合打猎,其重要意义在于狩猎的综合性。
大规模的捕鱼从春天冰河解冻开始,那时可以捕到任何一种鱼。
8月到9月的时候主要捕捉鲑鱼。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捕捉鲑鱼的时候是最紧张的,男人们捉鱼,女人们加工好鱼用于储备,连孩子们也在旁边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鲑鱼要准备够吃一年的量,做鱼干,炼鱼油,收集鱼皮,要尽可能地收集储备其余的鱼料用来喂食雪橇犬和猎犬,这些狗能够拉动足足10个家庭成员。
一整年男人们都要捕猎驼鹿、马鹿、熊、野猪和鸟。
为了获得野兽的毛皮,冬天人们组队进入原始森林狩猎。
狩猎的方式和武器各式各样:通常用矛和标枪,乘坐雪橇狩猎时可以用到矛和弓箭,在追捕的过程中用桦树皮做的管子装麦糁来吸引蹄类猎物,为狩猎巨型猎物要利用捕猎的地窖和栅栏(禁区和围栏)并且架设弓弩,捕貂则使用绳扣和网,捕猎其他的野兽要用到陷阱。
19世纪末,那乃人已经开始使用枪支打猎,同时弓箭依然在继续使用。
人们在森林里储备木材用于建造住宅和制作其他生活必需品,桦树皮用来做器具、船以及编织物的材料。
生产活动还包括建设住宅和其他建筑、造船、加工动物骨头以及铸铁。
那乃人的河上交通工具有木制大载重量的平底船,船头较尖而船尾为圆头状,也有船头是尖头或是铲型的船和桦树皮做的渔船。
冬天人们蹬着滑雪板,穿着毛皮内里的斗篷,也有狗拉雪橇。
雪橇重量很轻,形状较窄,两个方向都有弯曲的滑轨,属于典型的阿穆尔地区的风格。
冬季的住宅又叫冬屋、半冬屋、中式或朝鲜式农村房屋,这样的房屋按照框架式或是俄式框架结构建造,一般来说一间房屋能够容纳2~3个家庭居住。
人们可以在农村的火炕上劳作、休息、睡觉,炕上也可以放各种家什和衣物。
炕上方吊着带有护身符的婴儿摇篮,保护孩子免受邪灵的侵犯。
19世纪末期出现了框架式房屋,紧挨房屋是为农业生产而建筑的仓库。
在夏季狩猎场人们用木杆搭建两面坡的四角建筑,类似乌尔奇人的木屋,或是半球形或锥形的房屋。
那乃人的传统服饰是由鱼皮、鹿、驼鹿、海豹和麂的皮毛缝制而成。
在17世纪以前中国的汉人和满人就从俄国人那里换来毛皮加工成布料。
做长袍的材料是马哈鱼皮,显示了渔业在那乃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类服饰一般都以植物、几何和动物图案来装饰。
用珍贵的皮毛制成的冬季服装只有出身富裕家庭的女人才买得起,冬天男人在户外乘坐雪橇则穿着鹿皮做成的大衣,外裤是海豹皮做的。
打猎时的穿着是用体型较大的幼兽毛皮做成的短上衣,夏季穿长衫、坎肩、围腰,头上戴小帽子,帽缨用松鼠尾毛或是有一定形状的绳结制成。
那乃人的传统食物以鱼肉为主,鱼肉可以做成鱼酪、冻鱼、干鱼,也可煎煮食用。
19世纪从俄国引入腌鱼和熏鱼的烹饪方法。
那乃人用各类鱼烹制菜肴,尤其是用鲤鱼肉、各种鱼杂
碎和动物的骨髓做成干酪食品。
人们用稠李野果和面烤成小饼,用春季生长出的可食用的植物做沙拉,并以兽皮换来米和面等等。
那乃人特有的文学形式由各种民间传说构成,包括地名的由来、民族的产生和地区的划分,还有动物童话、民俗故事、魔幻传说、英雄人物和儿童故事等。
那乃人的音乐特点与乌尔奇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涅吉达尔人、埃温克人、鄂温人和满洲里人的音乐相似,可以看出蒙古各民族以及尼夫赫人、阿伊努人、朝鲜人、中国人和俄国人对那乃人音乐的影响。
歌曲的体裁分为抒情、情节和叙事。
萨满音乐的特点是情绪洋溢的歌曲,加以铃鼓和拨浪鼓的伴奏。
萨满跳神仪式开始前萨满的助手和观众们会轮流打鼓演奏。
弹奏的乐器为带管状共振器的鲁特琴,吹奏乐器是金属片状的口琴,另外也有不同结构、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成的各式各样的管乐器。
那乃人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怎样将地区自然资源合理运用,以及阿穆尔河的污染问题。
四、结语
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是再现跨界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跨界民族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跨界民族语言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解析出有关跨界民族语言自然发展变化的普遍性,揭示出民族语言自身语音语法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出跨界民族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普遍规律,从而为获得更多民族珍贵资料、进一步做好跨界民族历史语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然,赵浩,李煞.俄罗斯那乃人的萨满教仪式音声[J].艺术研究,2011(02).
[2]马德义.那乃语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9(06).
[3]纪悦生.俄罗斯学者关于那乃人历史文化的研究历程[J].满族研究,2010(03).
[4]张嘉宾.那乃人传统的生产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03).
[5]张敏杰,尤文民.赫哲、那乃、阿伊努民族文物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