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
性障碍研究
霍腾飞;杨润恺;陈立文
【期刊名称】《生态经济》
【年(卷),期】2024(40)5
【摘要】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

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
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
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
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
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

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
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
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页数】8页(P181-188)
【作者】霍腾飞;杨润恺;陈立文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X321
【相关文献】
1.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的跨域治理模式与机制——基于生态环境支撑区的视角
2.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的机制考察与制度逻辑——基于京津冀的协同实践
3.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海河治理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4.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拆分、交互与重构——一项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府际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5.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及破解路径:基于ANP-SD模型的动态仿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