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探析_杨利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T A
理论与探索
○杨利军1,周素红
2
(1.中山大学 资讯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探析
*
摘 要: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之一,信息化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但近年来,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失败的案例。
本文对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出建议,认为在信息化建设中把握良好的时机,制定适合本部门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技术路线,结合机构改革和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s am e a n s t o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r o d u c t i v e f o r c e ,t h e r o l eo f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h a s b e e n w i d e l y r e c o g n i z e d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m a n y u n s u c c e s s f u l c a s e s t a k e p l a c e i n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r o c e s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Wi t h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f a i l u r e ,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e l i e v i n g t h a t t h e s u c c e s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r e l i e s o n g r a s p i n g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 i n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m u l a t i n g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p l a n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r o u t e s u i t e dt o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o c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a n di n t e g r a t i n g w i t h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r e f o r ma n d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
K e y w o r d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s t u d y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1019)和“`985工程'G I S 与遥感的地学应用科技创新平台”(105203200400006)的研究成果。
1 引言
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信息化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
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在G D P 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重点行业近几年的信息化投资总额均出现较快增长,2004年及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91%及14.76%,见表1[1]。
表1 2004—2005年重点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和增长率
2004年
2005年投资总额(亿元)增长率投资总额(亿元)增长率
政府408.018.3%475.016.4%电信341.05.8%391.114.9%教育250.810.6%168.77.1%金融248.95.0%270.08.5%制造245.213.9%281.314.8%能源132.416.9%155.617.5%交通100.019.8%117.017.0%流通
39.8
21.0%
48.5
21.9%
但是,在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失败的例子。
信息化属于高科技产业,其失败具有高隐蔽性,并不为普通大众了解,因此其危害
更大,且不容易被大众“察觉”。
据英国K a l i d o 的调查显示,96%的企业对于本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感到不满。
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系统,认为“所制作的报告缺乏一贯性”或者是“核对信息花费了太多时间”的企业约占70%。
认为目前信息系统不能灵活适应变化的企业约占60%,对于信息数据精确度表示担心的企业约占60%,
60%以上的企业正在策划有
关数据及信息的整合计划。
以上数据是以全球500强企业以及财富1000企业中的171家公司为调研对象的结果[2]。
从此项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满意度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在国内,
1997年4月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提
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
从信息化的结果来看,各方面的数据反映出类似的结论,如:我国的E R P 实际成功率大约在20%左右[3],其他类似的数据也显示出我国信息化行业的成功率比较低,大多达不到预期效果。
2 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探析
2.1 来自管理层与决策者的原因
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即指管理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的
—
469— ·情报理论与实践·DOI :10.16353/j .cn ki .1000-7490.2007.04.010
革命。
信息化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将传统作业通过整合(改造)使其更加合理,达到优化资源、提高效率等目的。
信息化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持之以恒。
但实际情况是,决策层在下达任务的同时,除了对任务内容本身进行了安排外,还专门对“进度”提出要求,这样无非是将信息化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而不是将信息化作为促进生产力的有效手段进行建设。
在失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大部分就是以技术为主导,简单地将手工作业电子化。
这样的系统除了在应用时会产生诸如可用性、易用性问题外,整个系统的前瞻性及可扩展性也是极低的。
当业务要求稍有变化,系统就得大幅修改甚至推倒重来。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信息化(手段)只是变革的助推器,变革的关键是管理。
2.2 求大求全———信息化认识的误区
信息化的内容应该是什么?信息化建设应达到什么效果?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应在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得到明确,是实际工作开展的前提,却往往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另外,用户对信息化的期望过高,认为信息化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在实施过程中,对不成熟的(业务)模块强行上马,这使得这部分内容在上线时就缺少了外部生存环境,用户使用时,除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外,还会打击用户对信息化工作的热情。
2003年,康佳集团和浙江苏泊尔集团采用了任我行公司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家婆”系统,建立了集采购、库存、调配、销售、结算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4]。
大企业青睐小软件,一方面说明过去人们对信息化建设一直存在误区;另一方面,从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多数用户在95%的时间只使用了系统5%的功能,大而全的战略定位,使信息化实施工作变得毫无成效。
2.3 I T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当前的I T行业成了一个入门较低的行业,不管企业实力如何,能拿到项目就是实力,将攻关的能力与技术实力混为一谈。
甚至有些高校(研究所)也出现老师外出拉项目,学生完成的现象。
由于项目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具有周期性,当学生毕业后,可能出现项目开发或维护脱节,这也是信息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06年7月28日,获得信息产业部授予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也不过150家(包含地方资质)[5]。
如此庞大的市场,却缺乏有效的监理,很明显,这是一个无序的市场。
2.4 来自用户的一些因素
首先,一个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项目研发人员进行需求调研及培训(试用)时,得不到用户的有效配合;没有用户的真实意见,或是项目研发时间过长,使得项目进展缓慢;更有甚者,一些大型项目研发时间拖得太久,管理方式都进行变革了,项目还未完成,以至出现较大的需求变更,使得前面的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由于对管理的变革而产生的权力(利益)再分配,导致一些个人利益受到削弱的用户(部门)对信息化产生抵触情绪,而信息化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局部的问题完全可能影响到全局。
此时,如果管理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则会对信息化的应用效果产生影响。
再次,用户对数据重要性的忽视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数据是信息化项目赖于生存的基石之一。
项目实施初期就应当考虑数据的问题,包括数据应遵从的标准,与旧数据的整合,以及如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等问题。
2.5 缺乏总体规划,目标不明确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总体规划。
如:各自为政,各部门各显神通都申请经费,搞自己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因而对信息化的标准、完备性、整体性等都缺乏统一的考虑,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造成部门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甚至各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的效率,实现不了预期目标。
3 信息化建设的优化
3.1 选择合适实施时机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往往是其处于业务高速发展的阶段,急需实施信息化来提高效率,以支撑快速增长的业务量。
有些企业的决策层制定前期规划过于简单,这为后来的信息化实施种下了不确定的因素。
企业在管理及业务流程还未梳理清晰时就急于实施信息化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3.2 制定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暴露出这样一些问题,例如在实施策略层面上,摸着石头过河;在投入产出方面,投入巨大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集成度过高,存在着系统升级困难和系统边界不清晰等问题。
一个没有系统规划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就像在一堆乱石上盖楼房,整栋楼房将面临坍塌的危险。
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信息化实施缺乏理论指导及统一规划。
实施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系统,风险越大。
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要求对信息化规划和系统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该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据英国经济情报社联合一些I T咨询公司所做的联合
—
470
—·第30卷2007年第4期·
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有95%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在1~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公司当中,有91.3%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中,有76.1%进行了信息化规划。
虽然这些数字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还很难达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成功率高,固然有很多综合因素,但重视信息化的规划工作,重视信息化的战略导向性,无疑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6]
信息化规划应当是在部门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部门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需要注意3方面容易被忽视的内容:①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机构整合、配套政策制定等)。
②对当前发展的重点项目及中长期建设目标有清晰的界定,对即将开展的项目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使规划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③做出的规划应符合当前的管理规则,系统应使大多数人员经过适当培训就能使用。
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部门的现状,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快速的特点,一个部门的信息化规划时间跨度最好是3~5年,并根据部门发展等因素及时调整规划,使信息化步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中。
3.3 各部门参与合作制定一致的技术路线
如果将信息化建设比作一场战斗的话,那么其技术路线就是战争中的作战方案。
信息孤岛、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都是技术路线不一致的具体体现。
这些因素将影响信息化的具体实施,阻碍企业发展。
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项“全民运动”,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基层的配合,信息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例如:上线前的数据准备工作、测试(试用)等,这些都是在基层完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到信息的建设中来。
3.4 及时进行机构改革
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全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而实现全局的战略目标。
而全局战略目标关系到整体的利益,需要各组成部分的参与,协调各组成部分的矛盾(甚至是冲突)。
要推进信息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统一协调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挥综合优势。
从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战略都是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调整的,因此,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手段也应随着发展而调整。
由于管理高层所负责整个单位的营运,主要考虑的是自身行业的发展(动态),不太可能对信息化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需要适当地进行机构改革,建立专门的机构,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向管理层提出信息发展战略规划,并根据既定方案实施,加强信息化战略与经营战略的互动,防止信息化与经营的脱节,为经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这个机构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求下级(用户)克服困难,将信息化的成果应用好。
尽管信息化的成果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多大促进作用,但信息化建设成果最终会显现出来。
3.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员信息化素质
首先,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革,变革后会有什么好处,有效防范信息化失败是信息化建设过程必须做的一件大事。
其次,任何系统上线后,都需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常使用。
培训工作量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软件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使用者的素质。
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及再教育的时候,应当将信息化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使员工的信息化素养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有所进步。
最后,人才培养是一个长远的工作任务。
信息化建设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从机制上保证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成长,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业务又精通技术的骨干队伍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要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分类培训,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以推动全体员工信息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总的说来,尽管当前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确实不高,但也呈现出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
在信息化建设实施之前,对内部的信息化规划及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正确认识外部环境,加强内部建设,制定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一个主要保障。
◆
参考文献
[1]2005—2009年中国I T市场高速增长[E B/O L].[2006-10-
31].h t t p://w w w.c c w.c o m.c n/h t m/c e n t e r/c c w/c c w r e-
s e a r c h2.a s p
[2]孙强.I T治理:中国信息化的必由之路[E B/O L].[2006-
11-01].h t t p://c o l u m n.b o k e e.c o m/8267.h t m l
[3]曹玫.失败案例为何人间蒸发[J].电子商务,2005(1)
[4]“大”企业信息化热衷于“小”软件[E B/O L].[2006-10-
30].h t t p://w w w.c c w.c o m.c n/a p p l i c/f o r u m/h t m2003/
2003082714M2C.h t m
[5]信息系统监理获证企业名单(2006年7月28日前)[E B/
O L].[2006-10-21].h t t p://w w w.m i i.g o v.c n/a r t/2006/
06/23/a r t182114229.h t m l
[6]顾磊.提高中国企业信息化成功率之二———信息化规划的
WH O与H O W[E B/O L].[2006-10-31].h t t p://w w w.c c w.
c o m.c n/c i o/r e s e a r c h/q i y e/h t m2004/20040922100W K.a s p 作者简介:杨利军,男,1973年生,博士,讲师。
周素红,女,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03-05
—
471
—
·情报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