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厂房抗震鉴定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厂房抗震鉴定报告
————————————————————————————————作者:————————————————————————————————日期:
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七号厂房
改扩建抗震鉴定报告
1.概况
房屋名称: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七号厂房
房屋地址:沪宜公路1805号
建设单位: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
原设计单位:嘉定县建筑设计公司
房屋结构/层数: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
建筑面积:原厂房面积约2900m2,加建面积2900m2
原房屋建造/竣工日期:1988年
委托单位: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地址:沪宜公路1805号
委托原因与要求: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七号厂房,拟进行插层改建,装修改造,根据上海市的有关规定,改、加建的房屋应进行抗震鉴定。
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该公司场区内七号厂房进行抗震鉴定,提供抗震鉴定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抗震鉴定报告送上海市抗震办审查备案。
主要检测内容:对房屋的原有结构和资料进行核查分析;房屋结构布置和承重体系进行复核;抽查结构轴线、层高、承重构件(梁、柱)截面尺寸,检测承重构件(梁、柱)主筋及箍筋的钢筋间距、规格、保护层厚度检查;房屋损伤情况检测。
根据现场检测,对结构承载力验算,抗震构造进行分析,撰写抗震鉴定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方案和处理建议。
现场检测日期:2007年12月14日
2.检测评估与抗震鉴定依据
[1] 上海亚明灯泡厂马陆分厂部分建筑、结构图纸资料,嘉定县建筑设计公司,1988年,工程编号:88-3135;
[2] 改建方案,上海中外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
[3] 马陆镇政府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编号2003-5-10-05,2005年3月(参考);
[4]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J08-79-99;
[5] 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6] 国家推荐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
[7]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8] 国家行业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10]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1]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
[12] 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
[13] 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3.房屋建筑结构基本状况
3.1建筑概况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图纸资料和现场调查,房屋地处沪宜公路1805号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场区内,西邻办公区,东邻照明零件生产车间,三者基础相连,上部结构上相互独立。
总平面见图1。
房屋主体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屋顶为预制混凝土屋架,北侧中部有搭建的二层设备房。
房屋总高度16.50m(室内地坪至二层柱顶),室内外高差0.2m,在22~23轴线位置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东区东西向宽24.00m,南北向长30.00m。
二层结构,底层设有一夹层,北侧一跨为四层。
房屋底层层高 3.00m,主要为生产车间,局部为办公区,西北角设
有货用电梯。
夹层层高 3.00m,为更衣室;二层为大空间,用于仓库。
屋面为预制混凝土屋架,中部设有天窗。
西区东西、南北向的距离均为24.00m。
二层结构,底层层高6.500m,为生产车间。
二层为大空间,22轴东西两侧高差0.5m,用于仓库,北侧办公区。
屋面为预制混凝土屋架,中部设有天窗,于1995年前后在原屋架基础上加建钢屋架,用于车间生产吊装。
外围护墙厚220mm,内分隔墙采用大孔砖。
地面:车间部分素土夯实,100厚道渣垫层,120厚C10素混凝土,20厚水泥砂浆找平;办公区70厚道渣垫层,70厚C10素混凝土,20厚水泥砂浆找平。
楼面:预制槽形板上40厚细石混凝土面层,双向配筋 4@200,原设计楼面使用荷载12 kN/m2。
屋面:预制混凝土板,砂浆找平,一布两膏防水处理。
房屋室内外使用情况见照片1~6;各层平面及相应剖面见图2~5。
3.2基础
房屋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埋深为室内地坪以下 1.70m,南侧悬挑1.3m,北侧悬挑1.3m,西侧悬挑1.0m。
基础厚度200mm,混凝土强度C18,基础垫层用C10素混凝土。
纵向钢筋 6@200,横向钢筋12@150,14@150,16@150,18@150。
基础平面图见图6。
3.3结构概况
房屋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
东、西区之间的22~23轴铺预制混凝土板,预制混凝土板搁置在框架梁的牛腿上。
东、西两个区域框架体系基本相似:柱距东西方向为6.0m,南北方向为6.0m、8.0m,柱截面为矩形,截面尺寸为400×400mm、400×500mm。
排架柱采用单向配筋方式,主筋为18、20、22;箍筋为 6@200。
二层横向主梁截面种类为:300×700mm、300×900mm、300×1100mm(位于22轴,楼面高差0.5m位置),主筋为18、25;箍筋为 6@200、 8@200。
纵向次梁截面尺寸为220×500mm,主筋为18;箍筋为 6@200。
二层楼板多为预制槽形板,局部为100厚的现浇板。
屋顶为预制混凝土屋架,上铺预制混凝土板。
柱、梁、板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均为C18。
房屋二层结构平面见图7。
3.4地质状况
由于委托方未提供相关地质资料,故本工程土层分布参考了邻近建筑的场地情况。
由该场地土层分布可知,褐黄色或灰黄色粉质粘土层平均厚约为 1.72m,土质均匀,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105kPa。
3.5改建方案
具体改建方案尚未确定,初步改建方案为:底层、夹层、二层楼面不做改动,在18~27/A~D轴范围内增加三层、四层楼面,边柱升高、中部补柱。
原一层、二层使用功能保持不变,继续做为生产车间、办公及仓库使用;二层东区层高4.5m,西区层高4.0m,拟新增三层作为实验室和办公室,拟新增四层作为测试区,设计活荷载3.5kN/m2,且东区、西区层高相同,均为5.00m,标高分别为10.50m、15.50m。
拟将现屋面混凝土屋架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刚性上人屋面,设计活荷载2.0kN/m2,,标高20.50m。
加建三层、四层建筑平面及剖面见图8~10。
4现场检测情况
现场对房屋建筑布局、结构体系、材料强度、裂缝损伤等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分述如下:
4.1建筑、结构体系和布局复核
现场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布局与现有的图纸资料进行复核,房屋的轴线尺寸,主要建筑布局与现有的图纸资料基本一致。
各层层高检测结果见表1,轴网尺寸见表2。
表1:层高实测结果
楼层位置
层高(mm)
设计实测
一层24-25/C-D 6500 6555 夹层18-19/C-D 3000 3030 注:实测层高为地坪至板底净高加板厚和楼面装修厚度。
表2:轴网尺寸实测结果
区域楼层位置
层高(mm)
设计实测
东区二层D/22-21 6000 5990 二层D/21-20 6000 6000 二层D/20-19 6000 5980 二层D/19-18 6000 6005 二层22/A-B 8000 8005 二层22/B-C 8000 7990 二层22/C-D 8000 7980 二层20/D-E 6000 6010
西区一层26/A-B 8000 7986 一层26/ B-C 8000 7982 一层26/C-D 8000 7985 二层D/27-26 6000 6000 二层D/26-25 6000 5985 二层D/25-24 6000 5980 二层D/24-23 6000 6010
22~23轴二层D/23-22 2000 1997 注:实测柱距为柱边线的距离加柱宽度。
4.2构件尺寸和钢筋
现场采用钢卷尺(型号:5m,仪器编号:7440310)测量主要受力构件混凝土梁、柱的截面尺寸;采用BOSCH DMO10钢筋探测仪测试钢筋位置、间距;凿开部分钢筋保护层,用游标卡尺(型号:0-200,仪器编号:7149502)检测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见照片7。
构件尺寸和钢筋测试结果见表3、表4。
表3:构件尺寸实测结果
区域序号楼层轴线位置
截面尺寸(mm)
设计实测
东区1 一层柱19/D 400×500 403×500
2 一层柱18/B 400×400 400×415
3 一层柱20/B 400×400 400×395
4 二层柱20/D 400×500 400×520
续表3:构件尺寸实测结果
区域序号楼层轴线位置
截面尺寸(mm)
设计实测
东区5 二层梁20/A-B 300×900 梁高875
6 二层梁19/A-B 300×900 305×890
7 二层梁18/B-C 300×900 305×895
8 二层梁19/C-D 300×900 305×875
西区1 二层柱23/D 400×500 405×515
2 二层柱25/D 400×500 400×520
3 二层柱24/A 400×500 400×520
表4:钢筋抽样检测结果
区域编
号
楼层/
构件
构件
位置
主筋箍筋
设计实测保护层设计实测
东区1 一层柱19/D 822 822 23、37 6 @200 6.@202
2 一层柱18/B 620 620 / 6 @200 @196
3 一层柱20/B 620 620 / 6 @200 @200
4 二层柱20/D 822 822 39、4
5 6@200 6@190
5 二层柱19/A 822 822
6 @200 @180
6 二层梁20/E-D 525 25 26、36 8 @200 8 @200
7 二层梁20/A-B 525 25 / 8 @200 8 @195
8 二层梁19/A-B 525 25 / 8 @200 @192
9 二层梁18/B-C 525 25 / 8 @200 8 @185
10 二层梁19/C-D 525 25 / 8 @200 8 @175
西区1 一层柱25/C 620 620 36、48 6 @200 6@221
2 一层柱25/B 620 620 / 6 @200 @241
3 二层柱23/D 822 822 17、46 6 @200 6 @200
4 二层柱25/D 822 822 / 6 @200 @186
5 二层柱24/A 822 822 /
6 @200 @179
注1:梁、柱无加密区。
注2:实测主筋规格为柱角部和梁底角部钢筋,梁底保护层居前。
测试结果:主体结构尺寸、钢筋与图纸资料基本符合。
4.3 混凝土强度检测
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采用回弹法(回弹仪型号HT225,编号041150)对柱、梁进行混凝土强度随机抽样检测,并辅以芯样修正。
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尚密实、平整,见照片8,测试结果见表5。
现场钻取的芯样经削平、养护后送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站力学试验室测试芯样抗压强度,以芯样强度换算值作为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标准。
现场钻取的芯样见照片9,钻芯抽样检测结果见表6。
实测芯样强度均不小于该测区回弹强度,故修正系数偏于安全的取为1.0。
由表5可知,实测混凝土强度均大于20MPa,满足原设计强度C18。
表5: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结果
区域编
号
位置轴线
构件混凝土强度(MPa) 碳化深度
(mm)
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推定值
东区1 一层柱19/D 21.7 0.69 20.9 20.5 5.0
2 一层柱18/B 22.8 1.40 21.0 20.4 5.5
3 一层柱20/B 22.7 1.30 21.
4 20.
5 5.0
4 二层柱20/D 33.1 0.86 31.6 31.7 6.0
5 二层柱19/A 30.7 0.75 29.3 29.5 6.0
6 二层梁20/A-B 34.3 0.86 33.2 32.9 6.0
7 二层梁19/A-B 28.9 0.87 27.9 27.5 6.0
8 二层梁18/B-C 27.7 1.09 26.1 25.9 6.0
9 二层梁19/C-D 28.0 1.51 25.2 25.5 6.0
10 二层梁20/D-E 36.1 1.08 34.5 34.4 6.0
11 二层梁D/19-20 23.1 1.32 21.0 20.9 5.0
混凝土强度测试值在20.4~34.4MPa之间,f m=26.3MPa,平均强度f m/1.15=22.8MPa,
最小值f min/0.95=21.4MPa。
西区
1 一层柱25/C 29.
2 1.36 26.7 26.9 6.0
2 一层柱25/B 26.4 0.46 25.6 25.7 6.0
3 二层柱23/D 31.9 0.95 30.5 30.3 6.0
4 二层柱25/D 30.1 1.01 28.3 28.4 6.0
5 二层柱24/A 29.3 1.02 28.0 27.
6 6.0
混凝土强度测试值在25.7~30.3MPa之间,f m=27.7MPa,平均强度f m/1.15=24.0MPa,
最小值f min/0.95=27.0MPa。
表6:混凝土强度钻芯抽样检测结果
编号构件楼层轴线芯样强度
f1(MPa)
测区回弹强度
f2(MPa)
f1/ f2设计强度
1 梁二层20/D-E 47.6 34.4 1.38
#200(C18) 3 梁二层D/19-20 28.5 20.9 1.36
注1:芯样直径100mm,高径比1:1。
注2:芯样强度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站力学试验室测试。
4.4裂缝损伤情况调查
房屋总体上情况较好,但有少量房屋老化、环境温差变形引起的裂缝损伤,主要是:北立面局部檐口涂料起皮脱落,周边地坪及地沟未出现开裂现象;室内地坪局部开裂,柱与填充墙接缝,屋面有渗水痕迹;局部隔墙门窗角部裂缝,并伴有渗水痕迹。
上述损伤主要为房屋使用老化、环境温差变形引起。
详细损伤描述见表7:
表7:裂缝损伤
楼号损伤位置裂缝损伤
底层26/B-C墙面柱与填充墙拼接位置1条竖向接缝δ=5.0mm,见照片10 D/19-20墙面门边1条竖向裂缝δ=0.50mm,见照片11
夹层(1/19)/C-D墙面墙上2条水平缝δ=0.40mm,见照片12 A/18-19墙面两扇窗窗角两侧各1条斜裂缝δ=0.15mm
二层B-C/25-26板底板底东西向裂缝,δ=0.30mm,见照片13 B-C/24-25板底板底东西向裂缝,δ=0.20mm,见照片14 C-D/19-21地坪地砖破损,见照片15
18/B-C墙面墙顶粉刷脱落,见照片16
D/20-21墙面墙门边1条竖向裂缝δ=0.70mm,见照片17 E/20-22墙面外墙渗水,见照片18
19-20/E-D屋面板屋面渗水,见照片19
北立面D/25-27 檐口涂料起皮脱落,见照片20
4.5 倾斜测量
1)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用J2-1经纬仪(编号17323E)测量房屋角点垂直度偏差,测点布置和测量结果见图11和表8。
表8:角点垂直度测量结果
点号
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倾斜值
(mm)
测量高度
(m)
倾斜率
(‰)
倾斜方向
倾斜值
(mm)
测量高
度(m)
倾斜率
(‰)
倾斜方
向
A / / / / 37 13.148 2.81 向东
B 14 13.148 1.06 向北16 13.148 1.22 向东
C / / / / 19 16.175 1.17 向东平均/ 平均向东1.73‰
注1:测量结果含施工和测量误差。
注2:由于现场条件限制,部分点无法测量。
测量结果:房屋平均向东倾斜1.73‰,测点B向北倾斜1.06‰。
2)用NA2水准仪(编号5046115)测量了室内二层地坪的相对高差,以了解房屋的相对沉降情况,测点布置和测量结果见图12,测量结果含施工和测量误差。
室内二层地坪的相对高差测量结果表明:房屋的室内地坪存在一定的高差,二层东区南高北低,最大高差90mm;西区北高南低,最大高差97mm。
综合上述测量结果,房屋有不均匀沉降,东区整体上向北倾斜,西区整体上向南倾斜,但倾斜值较小,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5 抗震构造分析
根据现行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的要求,从结构体系,平、立面布置,截面尺寸,连接构造,材料强度,配筋情况等方面,对改建
后的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构造分析。
见表9。
改建后房屋的平面布置、立面布置规则,侧向刚度均匀;混凝土设计强度达
到规范要求。
但由于房屋建造较早,抗震构造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梁柱的
主筋和箍筋构造等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且差距较大;此外,由于插层导致荷载
增加,柱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总体上,房屋抗震构造不满足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
表9:改建后房屋抗震构造分析
现结构实际状况规范要求鉴定结果
梁箍筋 8@200,连系梁 6@200、 8@200,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小于1.5h b和500mm,
箍筋最大间距不超过h b/4、8d、150mm中的
较小值,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不满足
最大轴压比大于0.95。
三级框架不宜超过0.95。
不满足
柱纵向配筋率每侧不小于0.4%,最小配筋率1.04%(中柱)、1.18%(边柱、角柱);柱箍筋 8@200, 6@200,无加密区。
柱纵向配筋率每侧不小于0.2%,最小配筋率
0.7%(中柱和边柱)、0.9%(角柱);加密区箍筋
最大间距为150mm(三级框架)mm,柱根100;
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加密区箍筋肢距不宜
大于250mm且20倍箍筋直径
不满足
柱的纵筋对称配置,侧向无钢筋;纵筋间距小于200mm。
柱的纵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
的柱的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纵筋的
帮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不满足
6 房屋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6.1 计算依据
根据现场检测情况、委托方提供的原设计图纸资料,依据相关规范要求,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系列结构分析软件,按照插层后的结构,对房屋主体进行承载力分析。
6.2 荷载取值
6.2.1 恒载
二层仓库300预制槽形板——5.2kN/m2
100mm现浇板——3.5kN/m2
三层办公区、试验区——4.2kN/m2
四层测试区——4.2kN/m2
新加屋面——5.2kN/m2
220厚外墙——5.0kN/m2
120内隔墙——3.1kN/m2
楼梯间——6.5kN/m2
6.2.2 活载
仓库——4.0kN/m2
办公区、试验区、测试区——3.5kN/m2
上人屋面——2.0kN/m2
风荷载:基本风压0.55kN/m2,B类地面粗糙度
抗震设防:7度,丙类,Ⅳ类场地土
6.3 材料取值
原梁、柱混凝土强度:C20
新加混凝土梁、柱、板混凝土强度:C25
梁、柱的钢筋强度:主筋Ⅱ级钢,箍筋Ⅰ级钢
层高、截面尺寸和配筋:按原设计
6.4自振周期和振型
东、西区分别计算15个周期,前6个计算周期分别见表10。
东区第一周期1.4498(s),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811,楼层最小剪重比4.73%。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满足规范要求(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剪重比满足规范要求(不应小于1.6%)。
西区第一周期1.5769(s),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762,楼层最小剪重比5.32%。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满足规范要求(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剪重比满足规范要求(不应小于1.6%)。
表10:自振周期计算结果
区域振型自振周期(s) 转角(度) 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
东区1 1.4498 0.06 1.00 ( 1.00+0.00 ) 0
2 1.1759 96.24 0.17 ( 0.00+0.17 ) 0.83
3 1.1442 88.83 0.83 ( 0.00+0.83 ) 0.17
4 0.4979 0.17 0.99 ( 0.99+0.00 ) 0.01
5 0.4149 100.68 0.21 ( 0.01+0.20 ) 0.79
6 0.4116 87.4
7 0.80 ( 0.00+0.80 ) 0.2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811
西区1 1.5769 0 1.00 ( 1.00+0.00 ) 0
2 1.3695 90 0.99 ( 0.00+0.99 ) 0.01
3 1.201
4 90 0.01 ( 0.00+0.01 ) 0.99
4 0.5436 0 1.00 ( 1.00+0.00 ) 0
5 0.4798 90 0.97 ( 0.00+0.97 ) 0.03
6 0.4392 90 0.03 ( 0.00+0.03 ) 0.97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762
6.5层间弹性位移
地震力作用下的层间弹性位移计算结果:
东区:东西方向最大为1/293(二层),南北方向最大为1/404(二层)大于规范限值1/550(框架结构);风荷载下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均小于1/2000。
西区:东西方向最大为1/267(一层),南北方向最大为1/281(一层)大于规范限值1/550(框架结构);风荷载下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均小于1/2000。
层间弹性位移计算数据详见表11。
表11:地震力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角计算结果
区域序号楼层
dx/h
(东西方向)
dy/h
(南北方向)
东区 1 一层1/ 606 1/ 784
2 一夹层1/ 406 1/ 680
3 二层1/ 293 1/ 404
4 三层1/ 381 1/ 449
5 四层1/ 683 1/ 787
西区1 一层1/ 267 1/ 281
2 二层1/ 387 1/ 552
3 三层1/ 463 1/ 543
4 四层1/ 836 1/ 972
注:风荷载下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均小于1/2000。
6.6框架梁、柱承载力
柱、梁的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12、表13。
加层后一至二层部分柱轴压比大于0.95,框架柱箍筋配置严重不足,部分框架柱主筋不足。
二层横向框架梁箍筋配置不足,纵向次梁跨中、支座处的纵向主筋欠缺。
表12-1:东区主要框架柱承载力计算结果
楼层位置轴压
比
主筋(mm2)
箍筋(mm2100mm)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
一层22/A0.81 1600 1521 1600 760 270 28 22/D 1.09 2000 1521 2100 760 350 28 21/C 1.97 4100 628 4300 942 310 28 19/B 2.04 4300 628 4400 942 310 28 18/C 1.25 2100 760 2600 1521 350 28
一夹层22/A 0.64 1000 1521 600 760 200 28 22/D 0.85 1300 1521 1100 760 270 28 21/C 1.58 3000 628 3100 942 310 28 19/B 1.64 3100 628 3200 942 310 28 18/C 0.98 1600 760 1000 1521 310 28
二层22/A0.44 1700 1521 1300 760 140 28 22/D 0.60 2000 1521 1300 760 200 28 21/C 1.19 2500 628 2600 942 310 28 19/B 1.25 2600 628 2800 942 310 28
18/C 0.69 1500 760 1400 1521 200 28 注:实际箍筋折算为100mm内的箍筋面积。
表12-2:西区主要框架柱承载力计算结果
楼层位置轴压
比
主筋(mm2)
箍筋(mm2100mm)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
一层27/C 1.15 3400 760 2500 1521 350 28 25/A 0.97 2400 1521 2900 760 310 28 25/D 0.97 2400 1521 2900 760 310 28 24/C 1.66 3100 628 3100 942 310 28
二层27/C 0.57 1200 760 1000 1521 170 28 25/A 0.47 1300 1521 1100 760 140 28 25/D 0.47 1300 1521 1100 760 140 28 24/C 0.89 1700 628 2000 942 240 28
注:实际箍筋折算为100mm内的箍筋面积
表13-1:东区梁承载力计算结果
楼层位置
主筋(mm2)
箍筋(mm2/100mm) 跨中支座
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
二层22/B-C 800 1473 900 1747 40 50 A/21-22 900 763 2000 763 60 50 D/20-21 800 763 1800 763 50 50 B/19-20 600 763 1500 763 30 50 18/B-C 1000 1473 1400 1747 30 50
注:箍筋折算为100mm内的箍筋面积。
表13-2:西区梁承载力计算结果
楼层位置
主筋(mm2)
箍筋(mm2/100mm) 跨中支座
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计算配筋实际配筋
二层27/A-B 1400 2454 2300 2101 90 50 D/24-25 800 763 1900 763 60 50 26/B-C 1200 2454 1600 2101 40 50 B/24-25 1700 763 2000 763 50 50 23/B-C 1100 2454 1300 2101 40 50
注:箍筋折算为100mm内的箍筋面积。
6.7基础
经计算,东区柱下条形基础基底压力为245kPa,西区柱下条形基础基底压力为208kPa,不满足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105kPa的要求。
故改扩建后原地基承载力不满足使用要求,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7分析评估和改建建议
7.1 结构体系与构造
房屋建造于1985年,采用单向框架结构,使用至今近20余年,由于目前的抗震设防要求、规范等改变,插层改建后结构荷载增加,房屋改扩建后的结构体系、构造与现行规范要求有差异,主要是:
1) 柱轴压比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2) 地震力作用下的层间弹性位移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3) 夹层框架梁、柱主筋有欠缺,箍筋配置不足,构造等方面与现行规范差异很大。
4)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7.2 施工和老化损伤
原施工质量、主体结构基本满足原设计要求。
房屋使用情况总体较好,但存在少量因老化、环境温差变形引起的裂缝损伤,主要为:室内地坪局部开裂,墙、屋面有渗水痕迹。
7.3 改建方案建议
现有的改建方案拟将在18~27/A~D轴范围内增加三层、四层楼面。
现预制混凝土屋架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刚性屋面,柱顶高度相应调整,改建后房屋结构体系、总高度、总层数、结构荷载均有所改变。
由于原房屋结构本身与现行抗震规范相比存在较多缺陷,插层后结构荷载增加等原因,主体结构承载力、抗震构造、基础承载力等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故改建时应对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承载力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加固改造。
建议如下:
1、基础可采用静压锚护桩进行补桩,以满足改建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2、适当增加柱截面面积,原400×400mm柱加大到600×600mm,原400×500mm 柱加大到600×800mm。
目的是增加结构整体刚度,加强柱的抗震构造。
按加大柱截面进行计算,结构的周期减小,层间位移有明显改善(可满足规范要求),框架柱轴压比明显降低,框架柱、梁主筋有明显降低,计算结果见表14~15。
原柱端及改建后原柱中变为柱端的位置无加密区,加大柱截面的同时,按照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配置相应箍筋。
3、对原有梁进行加固,可用粘贴碳纤维或加大截面方法加固。
按加大梁截面进行计算,原220×500mm梁加大到300×600mm,计算结果见表14~15。
4、新加楼面梁与原柱,通过钻孔贯穿钢筋进行刚性连接;凿除原柱顶混凝土,采用分批焊接钢筋与新柱进行刚性连接节点;新加屋面为现浇混凝土刚性屋面。
5、围护墙体、隔墙、装饰等尽量采用轻质材料。
表14:加大梁柱截面前后自振周期计算结果
区域振型自振周期(s) 转角(度) 扭转系数
东区1 0.9474 179.39 0.01
2 0.7981 77.34 0.89
3 0.7173 90.77 0.1
4 0.3131 0.29 0
5 0.2623 103.8 0.95
6 0.2421 89.5
7 0.05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842
西区1 0.9527 180 0
2 0.7746 90 0.1
3 0.738
4 90 0.9
4 0.3193 180 0
5 0.266
6 90 0.13
6 0.2519 90 0.87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775
表15:加大梁柱截面前后地震力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角计算结果区域序号楼层dx/h (东西方向)dy/h (南北方向)东区 1 一层1/1341 1/2146
2 一夹层1/ 794 1/1408
3 二层1/ 598 1/ 984
4 三层1/ 618 1/1071
5 四层1/1033 1/1853
西区1 一层1/ 708 1/ 884
2 二层1/ 678 1/1075
3 三层1/ 719 1/1127
4 四层1/1121 1/1802
8 结论与建议
1) 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七号厂房建造使用至今二十余年,由于房屋建造较早,原房屋未按抗震设防,结构体系、抗震构造等与现有规范要求差别较大,存在的问题较多,总体上不满足现有规范的要求。
2) 从现场检测情况来看,房屋施工质量尚可,建筑、结构平面布置、柱、梁的截面尺寸、钢筋配置等基本符合原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房屋有不均匀沉降,东区整体上向北倾斜,西区整体上向南倾斜,但倾斜值较小,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主体结构无严重的损伤,但存在少量因老化、环境温差变形引起的裂缝损伤,主要为:室内地坪局部开裂,墙、屋面有渗水痕迹。
3) 本次改建方案拟将在18~27/A~D轴范围内增加三层、四层楼面,现预制混凝土屋架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刚性屋面,柱顶高度相应调整。
改建后房屋结构体系、总高度、总层数、结构荷载均有所改变。
由于原房屋结构未按抗震设防,主体结构体系、框架梁、柱的主筋和箍筋构造、层间位移等均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此外,插层后的荷载较原结构增加较多,结构承载力,基础承载力等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应进行全面抗震加固。
4) 改建房屋应尽可能减小增加的荷载,围护墙体、隔墙、装饰等尽量采用轻质材料。
5) 待方案确定后,改建设计单位应根据改建方案对结构承载力、基础承载力等进行详细结构计算分析,提出合理的插层和加固、构造连接方案,改造后的结构应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
6) 改建后,地基荷载增加,插层施工和竣工后的一定时期内,应对房屋沉降进行跟踪观测。
附件:检测图纸12张(图1~图12),检测照片3页(照片1~照片20)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 八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