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文句翻译)复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

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

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

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

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

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

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④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

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⑤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

一、应对策略。

1、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①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②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要将表判断和表被动的词,替换为汉语的“是” 和“被”
例3:此乃天也。

译文:这是天意。

例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③将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固定格式翻译
无(有)以没有(有)……的办法
无(有)所没有(有)……的人、物、事
所以用来……的或……的原因
无乃(得无)……乎? 恐怕……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
其……之谓大概是说的……吧
何以………? 根据什么…
何……为? 干什么呢?
独……哉? 难道……吗?
奈……何? 拿……怎么办?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5: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补充法
①补充省略成分。

例6: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②补充关联词。

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7: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2002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
例8: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1996年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

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6、删略法
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10: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还有“夫”“维”,宾语前置的标志的“之”“是”可不译,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7、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1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个活用词“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位置上,“急”要表现起意动的特点,可译成\"公子您解救别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8、意译法
①古人在文中好用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和典故,不能直译,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例如
“金城千里” ,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万钟”指高官厚禄;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

“更衣”即是上厕所;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
例1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为\"做官的人\"。

例1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②用典故的句子,不能直接翻译典故内容,只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

例1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滕王阁序》。

帝阍,原指天帝的受门人,这里借代皇帝的宫门。

奉宣室,是一个典故,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王勃以典故自比。

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可译为“(我)思念皇帝宫却看不见,等待皇帝的召见又会在何年?”
9、浓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1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屈原列传》
这是互文同义的繁笔手法,可译为“随从时俗行事”。

例16: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可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

例1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有征服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0、扩充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18: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例1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