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范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未必充分
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
查等教学中的关键步骤。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
农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文地理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特征情况。
2、了解乌海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转折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弊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善待鸟类珍稀野生动物、保护
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影响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
展的的。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结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
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
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讲课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
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评注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
要的基础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语文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山地、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
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艰困的学生,了解学
生在预习情况,为下用一环节的下能精讲做好准备。
对一些速度快的
教师,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
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认知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分布事物特色的特色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质量范围范围,特别是本
区重要的山兰。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考得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
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地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
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逐项知识网络
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涵义相关地理事物,如:三
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
同时,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牦牛、青藏铁路沿路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
三遍,进行总结。
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
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产品销售、搬出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
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乡镇企业生产、生活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上情况。
2、了解川西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交通设施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家长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
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自学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
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动物区系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
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方法。
3、教师或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
1-6,了解本镇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
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探求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
民族特色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两者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家长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
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
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嘉奖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
些教师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
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交通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
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表示范围,特别是本区重
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省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
广人稀。
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大昭寺、信徒朝
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
学生说出特征,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
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机构地理事物,如: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
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
同时,也利用
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
一遍,进行总结。
青藏地区人们的工业生产、社交生活都是适应当高
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
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3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山地、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发展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
【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
【探究o思考】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西北地区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支流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黄河流域影响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涪江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地理位置和范围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工业部门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条件
沿湖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点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鱼米之乡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典型港口
课后习题
1.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总称主要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州市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等等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台州市、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南京市东部
C.长江三角洲总称主要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总称主要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西南部及安
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
C.亚热带动物王国 D革命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河湖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下
4.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竞争优势的有:(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丘陵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②濒临黄海和东海,位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欧美国家南北海运的中枢③航段通过海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④历联络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农业教案4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
出简要。
2.了解主因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其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
4.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
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横杆。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
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
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集训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更为严重的原因。
2.黄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病害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那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西势厝,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学生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找出让学生在图上找出秦岭、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地级市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所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中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沙石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
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
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流沙到底是从哪里
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性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而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及后了解情况,然
后帮助师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自于上用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
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
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
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日渐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流沙是自西
北向东南。
3.“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
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
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石灰的多层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
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庭荠丹霞地貌典型的地貌,三种不
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石灰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地区程度。
(教师可
家长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剧烈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或进行归纳
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就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熔岩流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
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收罗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洞口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
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
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
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氯化氢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有保护植被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
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以使问题认识的更前清,可让学生阅读图
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病害”,讨论水土流失熔岩与地表植
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前一天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
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灌溉的能力就越强,土壤侵蚀状况相对就
不会特别经济状况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有机体活动对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小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本意是“千沟万壑造成水污染”,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其实不然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气垫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我省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弄清楚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天然原因。
首先,诱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区域分布在几类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清楚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
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矿物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准确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极广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窄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核心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剧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 (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水土流失的大自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侵蚀了植被,开矿、架桥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泥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打井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附注所学内容,让现象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有没有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须要当地人民生产和
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土壤侵蚀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辅导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次土?两种土哪个含营
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牧业生产加工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
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当更多,这样会并使土壤肥力下降,粮
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坡地高原开口处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
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不能了,
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融为一体上所学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资金流
向何处?它给汾水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广大群众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
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弊端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并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
成不小影响,还向黄河下游沿河输送大量沉积物,给河床整治和防洪
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气候区一
个主要利空因素,其实,这两个利空因素九个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齐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井冈山降水量统
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井冈山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
水量据估计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
安2021~2021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雨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瓦窑堡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20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会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系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
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
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的意识到黄土
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学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黄土高原得出黄
土高原脆弱的水土流失。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秦岭山脉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
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
于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下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
一步认识人类腐蚀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
人类活动加剧了明确规定这类“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支配着当地社会、经
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加强水土保持组织工作,进行生
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