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能否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对话_兼析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不同观点_卫兴华

关于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对话———兼析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不同观点张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
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呢?卫兴华:改革开放前,在“左”的形势下,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
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
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
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而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深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四重维度

深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四重维度*周 建 超提 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两极分化不可避免,进而提出了未来新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新的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确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历史合力作者周建超,男,泰州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泰州 225300)。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团结带领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需要从理论基础、价值立场、历史进程和实践路径维度出发,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实现逻辑,从而在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19VSZ006)、江苏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2022ZTYJ10)的阶段性成果。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刻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做出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国情,中国特色一、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截然不同,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拒绝付出与工人创造的价值等价的回报,把剩余价值拿进自己的腰包,使得财富不断在资产阶级积累,而大多数人不管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努力,他们都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不可能积累其财富,所以世代过着清贫的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生活却没有很大的改观,资产阶级即使不付出一点劳动,也依然可以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这样极大的不公平使得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变得不稳定,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全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如何付出劳动关系到他们自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为自己工作,不必为别人劳动,这样就消灭了剥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只要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会过上同样的生活。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在占强势,但是其本质决定了其不可克服的阶级矛盾,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就会使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所以,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坚持循序渐进。
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之所以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一是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能够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富裕”含义;二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经济社会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实现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共同”含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既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
没有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社会主义的其他目的就难以实现。
对于这个道理,马克思曾专门论述过。
恩格斯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列宁直接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深刻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的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就在于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这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利润和少数人发财致富为生产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才会最终满足社会及其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共同富裕才能实现。
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

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卫兴华2013-03-12 15:02:25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摘要】构建我国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应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让劳动群众"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物质条件是快速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的两大抓手,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的其他特点和规定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我国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这是否是贫富两极分化?什么是两极分化?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贫富分化?需要明确回答。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要分清浅层次原因和根本性原因。
腐败、垄断、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等是否是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把某些高收入富人群的出现看作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还要看富人群体的产生是否同时导致了低收入的困难群体的产生。
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也不是根本原因。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
贫富分化的根源存在于所有制关系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财富分配贫富分化共同富裕一、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高度强调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外,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也配套出台,如就业扶持、扶贫政策、全民医保、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兴农富农、国家助学,等等。
另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方面的政策措施,也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
惠民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体现了国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决心。
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认识

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中,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归宿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条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现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先富带后富,鼓励一部分的人或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部分的人或地区富起来。
这么一来,也就难免出现一些人利用它,进行剥削行为,也很容易走上两极分化的道路,从而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进入共产主义,除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走向。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未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不高两极分化。
当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再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那么,在中国,要怎样才能小妹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呢?首先,想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有些人尚不觉悟的今天,最起码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未主体,决不能让资本家们做大,做强,否则,用和平手段消灭剥削就是一句空话。
再者,想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从思想和行动上话大力气。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本质,导正人民的思想,使其不出现剥削他人的错误想法,影响其形成共同富裕的思想,使其不至于独善其身而造成两极分化的出现。
鼓励先富者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先付带后富。
社会主义能否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能否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反方:社会主义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四班姓名:周婷学号:20105159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我们允许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从这几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
可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
所以,我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起初,这个词含有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制度的意思,容许财产不平等存在,后由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
“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其次,我们要了解一些社会主义的内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992年南方谈话作出了明确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这个原则既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城市劳动合作经营富起来。
这样一来,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就加大了两极分化。
但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伴侣,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走向高级社会的阶段性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不存在两极分化,但也不存在共同富裕。
而是共同贫穷。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作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毛概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这段时间,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在跟我们谈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等等。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8个字: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换句话说,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一个理论概括,是邓小平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问题而深入思考后提出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邓爷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而在1990年12月,邓爷爷又一次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问题,并剖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们知道共同富裕不等于是同时富裕并不仅仅是因为用词的不同。
我们中国人多地广,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想要实现同时富裕是绝对不可能的。
针对于不可实现的同时富裕,邓爷爷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常实际可行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和发展,而综合国力也大大的提升,中国的伟大复兴不再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
当然,在这段期间,确实有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但是就我们现在的国情来看,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是异常明显的,富人变得更富有,穷人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先富带动后富”的设想,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貌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想一想,为什么无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呢?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些变得富有的有多少是真正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呢?我觉得,很有一部分人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投机取巧,利用自身身份与权利抓住机会致富,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违法谋取利益的情况。
然而,由于国家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出,到底要等到多少人富裕了再来带动未富者?到底要等到先富者富到什么程度才来带动未富者?这个不明确的规定,再加上人性方面的贪婪以及优越作祟导致带动致富很难有实现空间。
坚定不移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坚定不移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作者:肖玉明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9期肖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首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从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何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建设,不断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在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公有制)和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裕平等的美好生活,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找到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目标的发展道路,即通过建立公有制、快速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分配公平,达到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美好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之路。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它是对一切剥削阶级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剥削制度的否定。
但不允许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并不是拉平劳动报酬上的差别,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因为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下,人们的劳动有差别,劳动者的体力、脑力不同,体质强弱不同,技能不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也不同。
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收入也必然会有差别。
这种收入差别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恰恰反映了它的特点。
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这不仅可以调动先进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他们吸引和鼓励大多数人努力发展生产,勤奋劳动,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可以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差别,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穷的两极分化的差别,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
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避免贫富程度的过分悬殊,防止局部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很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加以必要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关系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特别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发展不平衡不是我国特有的国情。
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综合来说,造成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有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多样,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而且,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多变,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Microsoft Word 文档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了推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出的的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这一新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至今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关注民生---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关注民生------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2010 硕研曹戊湘幸福: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这是《新华词典》对幸福一词的解释。
在物价高涨,社会压力不断扩大的今天,这个词似乎离普通人太遥远。
而今天,它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在关于2011年的两会的报道中,人们听到的最动听的两个字就是“幸福”。
政府高层把这个当做了以后工作的一个目标,即“让人民幸福”,提高人们幸福指数,“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由此,人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
民生大于天,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各朝各代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乎一个政府的存亡。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更是要把民生问题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党和政府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曾经让我们的人们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但是我们的党是敢于自我批评的党,是勇于纠正错误的党,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过去的30多年对经济的狂热追求也让我们忽视了很多问题,在社会转型期,这些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新的形势面前,做了出了新的选择。
这个选择是新时期新形势所决定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当然更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一、社会主义本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做出过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换了一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资本论》)其中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社会主义,其重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其他著作(如《共产党宣言》)中也对社会主义有过描述,提出了诸如“共同富裕”、“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国家消亡”等重要观点。
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传统社会主义观点中所描述的一些具体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现在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作家著作的时候还必须要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
社会主义能否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能否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方:社会主义能清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姓名:陶士明年级:艺术设计学院班级:广告一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心一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私有化的权贵和精英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智慧,以为人民群众弱智。
他们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总爱玩弄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将方向引入歧途的把戏。
不按事实说话,打乱逻辑线索,采取诡辩方式,以次要问题掩盖主要题,以次要矛盾抹煞主要矛盾,以个别现象代表普遍现象,竭力转移大众意力是他们惯常的手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在推翻了一切剥削制度、铲除了私有制、消灭了资本对劳动奴役和剥削的雇佣劳动制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其追求的目标和结果都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绝对不可能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必然产物。
因为在私有制为基础的任何社会形态中,总是由极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对绝大多数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必然悬殊巨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必不可免。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深刻形象地刻画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社会中两极分化的悲惨情景。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贪得无厌的资本为追逐最大限度利润而造成的社会财富的集中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两极分化随之加深。
可见,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毫不沾边,凡是社会主义一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凡是存在两极分化的社会肯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们一再宣称: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国家,其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能不促使人们认真思考。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作者:王田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社会主义理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消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作为己任。
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的罪恶在于私有制及其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这个价值目标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同时,一再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无疑,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创造出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上最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社会运动,还是制度设计,它都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
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社会主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它将自由平等的原则由政治领域贯彻到了经济和社会领域,将实质正义纳入到正义的内涵之中,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将正义等同于形式正义的缺陷。
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始终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为己任,与各种侵犯和违背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彻底的斗争。
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将公平正义原则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中全面贯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制度。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一、权利保护权利保护原则是社会公正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保护和实现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任务。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定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接受的一个最合乎客观和历史规律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现在我们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了国家政策的前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经过了多年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历经坎坷,终于走到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这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依然会发现很多问题,这是现在的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府必须思考的。
在一个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的生产力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发展更高的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为了提升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打破了长久的平均主义,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可以说消除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极大的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
但是在消除这些传统的弊端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缺陷。
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如何来分配社会财富,也就是如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大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原先的平均主义被打破之后,社会财富其实已经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社会财富是真正的社会财富的话。
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刺激人们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内涵已经开始转变。
它从一个真正的共有的概念转成了国有的概念,然后被国家进行分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产力都是一定量的存在。
而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要实现一部分人的先富,就是意味着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这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好像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调节作用和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可以带动其他的大多数人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社会主义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反方绥化学院艺术设计系美术学专业 2010级学生丁海城
社会主义的意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苏联曾经说:“我们过上了社会主义生活,土豆加牛肉。
”
共产主义所要求达到的精神境界就是要最大的弥补"人性的缺陷,或者说人的动物性"如果没有达到就不是共产主义
那需要对方辩友先证明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能不能达到那个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原始社会的人类以自然境界为主,阶级社会中以功利境界为主,那么共产主义需要的应该是天地境界至少也要大多数人达到道德境界。
请问人类的精神境界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像小乘佛法,修己却不能度人。
先富的绝不会让比自己穷的人富的,这样地位就丢了,人都是很自私的,何况在金钱社会
起初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心态变了!所以现在富人和穷人都疯狂的迷恋上了钱!富人因为有钱而歧视穷人,穷人因为没钱而仇视富人!
自古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江山一隅。
有阴就有阳,有白就有黑,两极分化是不可能消除地,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的,不然就成了“永动机”。
可能吗?
人性的局限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事实。
永远的乌托邦,没有阶级,没有贫富差距,就没有竞争没有动力了,国家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虽然他们天天都喊这口号。
从根本上讲、没有竞争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甚至是灭亡的死灰一般的社会。
有竞争的地方就有不平等,有了不平等才有竞争。
不平等的根本原因还是有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现在一切都得摸索前进,苏联在摸索中返回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在摸索中产生了贫富分化等一切不平等的现象!所以社会主义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