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象”之语义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象”之语义考论
作者:张绍时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
摘要:“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基本符号,这与其最初的含义有着密切关联。
甲骨文中“象”有动物名、氏族名(或人名)、乐舞名三类含义。
全面考察甲骨文“象”的语义,有助于厘清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象”之动物义充分证明了“商人服象”“象为舜耕”传说的历史真实性;“象”之氏族义与青铜器的氏族铭文相互释证,可作为“巴蛇食象”隐含巴族人打败象族人史事的佐证;“象”之乐舞义印证了艺术源于模仿的观点,周代继承并发展了商代模仿大象动作的象舞。
甲骨文“象”字丰富含义为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范畴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象;商人服象;巴蛇食象;象舞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2-0124-12
“象”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源于原始时期的尚象意识,既见于甲骨文,又见于考古发现的器物铭文,也见于传世文献关于占卜、祭祀、礼仪、乐舞等活动的记载,先秦诸子对“象”的阐释更是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先秦思想文化体系中,“象”是一个蕴含文化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质的范畴,它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天文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汉语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乃至社会价值体系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象”之所以能够成为构建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一个基本符号,这与甲骨文中“象”的语义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甲骨卜辞的“象”字,罗振玉、王国维、徐中舒、陈梦家等甲骨学专家均有涉及,当今学者牛月明、李安竹等在探讨“象”的语义时亦有讨论,这些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但缺乏对甲骨文之“象”的系统研究。
要深入把握“象”为何能成为先秦的一个文化符号,有必要追本溯源,对甲骨文之“象”的语义及与之相关的古史传说进行系统、全面研究。
一
据笔者初步统计,“象”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至少46次。
①其中动物义最为常见,据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田猎获象的记录。
《甲骨文合集》(下文简称《合》)②32954:“于癸亥省象,易日。
”此为第1期卜辞。
郭沫若认为“省”字“当读作狝,狝秋田名也”[1]126,“易日”即“暘日”,“乃卜之阴晴也”[1]7。
此句贞问:在癸亥日去捕猎象,天气怎么样?《合》37365:“壬[申王卜],[贞]:田□,[往来]亡灾…………[获]象……。
”此为第5期卜辞。
胡厚宣认为“”即按所卜之事而施行。
[2]当今学者多将“”释作“兹孚”,大意是“这一卜会应验”。
此句指壬申日卜问:在□地田猎,往来是否吉祥,此卜应验,捕获到象。
《合》37364:“乙亥王卜,貞:田丧,往来亡灾。
王占曰:吉。
获象七,雉三十。
辛未王卜,鼎(贞):田,往来亡灾。
王占
曰:‘吉。
’获象十,雉十又一。
”此为第5期卜辞,“”为狩猎地。
此句指辛未日王贞问:在地田猎往来是否无灾祸。
王看了卜兆后说吉祥,果然捕获到十只大象、十一只雉。
甲骨文关于田猎获象的记录比较多,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都有获象记录。
所获之象的数量比隹、雉等动物要少很多。
《合》37367、《合》37374、《合》37513等所记载捕获地点“” “梌”是沁阳附近的田猎区,在现在河南省内,与当时殷王都城的距离并不远。
第二类是向商王进贡象的记录。
《合》9173:“贞不其来象。
”“来象”指进贡象。
《殷墟文字乙编》(下文简称《乙》)7676:“[]般勿乎以象。
”般为武丁时期贵族,“以”为送至之义。
此卜辞可译为:般不送至大象吗?《合》8984:“戊辰卜:雀不其以象,十二月。
戊辰卜:雀以象。
戊辰卜:雀以象。
戊辰卜:雀不其[以象]。
”雀是武丁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这条卜辞记载了雀向商王朝进贡象的情况。
第三类是象用于祭祀的记录。
《合》8983:“□□[卜],,贞:□以象……[于]祖乙。
”此为武丁时期卜辞。
祖乙为殷朝一个较为著名的王,这一条卜辞指某日卜,贞人贞问:“送来的象是用来祭祀祖乙吗?”除了这条卜辞记载“象”用作祭祀之外,在其他卜辞中尚未见到这种用法。
殷墟近两千座祭祀坑中,发现祭祀象坑仅有两座,这两个象坑都在殷王陵区,据考证为殷王室祭祀其先祖之地。
[3]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西北岗殷商遗址首次发现祭祀象坑后,一些学者对大象的来源及商人服象问题进行了讨论。
以杨钟健、刘东生为代表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大象并非殷墟本地所产,而是由南方迁来。
①他们这种观点未充分注意到甲骨文中有关“象”的材料。
早在1915年,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根据甲骨文“为”的字形()从手牵象,以及象牙、象牙礼器、甲骨文“获象”之语,指出殷商时人们在服牛乘马以前就役象以助劳。
[4]王国维支持此观点,他在释“”说道:“卜辞中有获象之文,田狩所获决非豢养物矣……‘为’从爪、象,或以服象为谊,‘’字或亦以攴象为谊欤?”[5]648-649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从四方面充分论证了商人服象的可能性:一是《禹贡》豫州之“豫”,是象、邑二字之合文,豫以产象而得名;二是“为”从手牵象为殷人服象之证;三是陈民族“妫”姓,从“为”,是服象之民族;四是从周代开始大象南迁。
[6]从客观条件来看,殷商时期中原气候是适合野象生存的,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地理学家的赞同,竺可桢说:“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
”[7]
关于商人服象,除了《合》8983贞问用殷王的大象去祭祀外,还有一条关于大象的图像文献值得注意,即《合》21472第8条画有一大象和一幼象。
胡厚宣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对其描述:“刻大象图形,腹中怀子,旁有幼象相从。
”此图对大象的繁衍情况作了细致描绘,图中大象应是驯化之象,反映了商人已掌握养象繁殖的技术。
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先后2次发现祭祀象坑,第一次是1934-1935年,在安阳殷墟西北岗M1400墓附近发现两座象坑,一座为一只大象,一座为一只小象,象后埋有一人,考古学家认为此人应是驯象之人。
[8]第二次是在1978年,在安阳武官村北地发掘的40座商代祭祀坑中,M35号坑埋有一象一猪,发
掘报告称“此象体高约1.6米,身长约2米,门牙还未长出,系一幼象”,“从象佩带铜铃饰物情况看,该象应是一只已经驯服的幼象”。
[9]这两次象坑的发掘,都与驯象有着直接关系。
考古界出土了几件商代象尊,如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发掘的象尊生动逼真地呈现了大象形象。
还出土了一些商代象雕,如妇好墓出土一大一小圆雕玉象:“作站立状。
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
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
”[10]商人能如此细致雕刻大象外形,说明他们对大象十分熟悉,这些象尊、象雕之刻画模本应为驯养的大象。
从现实需求来看,商代遗物中有不少象牙、象骨做成的饰品及器物,如殷墟妇好墓出土3件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制成。
这些文物都表明,用象牙所做的饰品和器物已融入到商代贵族日常生活中。
而甲骨文记录以田猎方式所获之象极少,且商人还用大象作为祭祀之物,自然需要驯象繁殖来满足这些需求。
商人服象的起源较早,可上溯至舜的传说。
舜被殷人尊为先祖神,《国语·鲁语》说:“商人禘舜而祖契。
”[11]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12]345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指出卜辞中多次出现殷人祭祀天帝夔,夔是殷人始祖喾,王国维据《史记·五帝本纪》引皇甫谧语“帝喾名夋”等材料,指出“夋”“喾”与“夔”音近,是“夔”之讹,是帝舜之假借。
[5]260-262郭沫若赞成此说:“神话中之最高人物迄于夒,夒即帝喾,亦即帝舜,亦即帝俊。
”[13]362可见舜、夒、喾是一人,是殷人始祖。
传世文献也记载了舜与象的传说故事,《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12]364-365此处记载舜所葬之地有野象出没。
其他一些文献记载了“象为舜耕”的传说,如《墨子》佚文载:“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14]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下有群象常为之耕。
”[15]传说不同于神话,它包含了真实的史影。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是带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
[16]古代也确有用象耕田的记录,云南傣族就有此传统,如据唐代樊绰《蛮书·名类》记载“土俗养象以耕田”[17],大象为舜耕田是有可能的。
徐中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象耕于历山,历山在河东妫汭,地处妫水之滨,帝舜姓妫,“妫”从女从为,“女”是远古母系社会姓氏的通例,“为”则是以手牵象。
[6]
商人服象不仅用作耕种,还可以用于作战。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末周初驯象用以作战有着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殷代遗民在武庚的带领下发生叛乱,成王命令周公前去征讨:“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18]128商人驱象作战,周公率军攻打叛军直到江南。
西周开始,象逐渐南迁。
直到春秋时期,在吴楚地区仍然有用象作战之法,《左传·定公四年》载:“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春秋末期的楚昭王在被吴王阖闾打败后的逃亡途中,命令鍼尹固点燃火把放在象尾上,使大象冲入吴军。
综上可知,甲骨文中关于动物之象的记载及其他一些考古发现从侧面证明了远古驯象的存在。
虽然“商人服象”这样一个传说经过后人不断改造,但可以看出“象”本义是指大象;舜居于妫
汭,“妫”从女从为就是因服象得名,死后又有群象为之耕,舜的出生地、姓氏及所葬之地都与象有关,而舜被商人视为始祖,商人继承了服象的传统。
二
“象”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亦可作为氏族名。
《乙》1002:“伐象。
”甲骨文“伐”写作“”,是用戈砍人头的象形。
甲骨文所伐之对象多为异族人,如《合》32083有“伐于上甲九羌”之语,《合》466有“于庚申伐羌”之语。
羌本是指在商代西方游牧的羌人,在甲骨文中多用于指战俘、奴隶。
“伐象”类于“伐羌”,当指象族之人。
《合》13625正:“丙寅卜,,贞:乎象同枼……”“乎”是“呼”的古字,本义是召呼、呼叫,引申为传召、命令。
“乎某”结构又出现在《甲骨续存》,其第609条:“癸巳卜,□贞:‘乎(呼)雀伐望?’”此句指癸巳日占卜,贞人□问:“呼令雀方征伐望这个方国吗?”“乎象”与“乎雀”相类,当指命令象族。
甲骨文还有“某入”的结构,如“雀入”,这多为氏族,也出现了“象入”。
丁山在《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指出《明义士》1241的“象入”之“象”是象氏族,并指出象氏族所居之地在今河北隆平县东北。
[19]
甲骨文中还出现象族征战的记录,《甲骨文合集补编》2767:“……象。
”《合》3291:“……象令。
”《合》4609:“[贞]象[令]。
”《合》4609:“勿隹象[令]。
”《合》4610:“[贞][象令]。
”这几句句式相近,语句末尾多有“令”字,为使令句式。
刘文正对甲骨文使令句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这些句子属于“‘叀/隹+宾语+令’的形式”,“”或“隹”后面是“令”的对象。
“象”表示命令“象”。
[20]单从这几条还看不出“象”是指氏族还是人名,但《殷墟文字乙编》7342:“贞,象,令从侯。
”此处指命令象族随同侯征战,以此推测上面几例应指象族。
象还可以用作人名。
殷王阳甲就以“象”为名,在甲骨文中称为“象甲”。
郭沫若在《卜辞通篡》中记载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所藏甲骨中有“甲”二字,他将其释为“象甲”:“或增口者,乃从口象声之字。
盖字之别构也。
象与阳通部,则象甲若甲即阳甲矣。
”[13]276郭沫若此说得到丁山、胡厚宣等甲骨学专家的支持。
阳甲在《史记·殷本纪》也有记载:“南庚帝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
”除殷王之外,其他人也有以“象”为名者。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下文简称《屯》)有几则康定时期卜辞涉及“象”,《屯》577:“象其即。
”《屯》2539:“丁未卜,象来涉,其乎射鹿。
吉。
”《屯》2539:“己未卜,象射鹿,既,乎……射。
”这几处“象”作为人名,指名为象之人去捕获鹿。
《合》4611正面:“贞令亢目象,若。
”“亢”为人名,“目”是观察,“若”指胜利。
从语义来看,此“象”很可能指人名。
卜辭意为:“贞问派亢去查看象,顺利吗?”《合》4611正面:“贞生月象至。
”此句卜辞中“象”也作为人名,贞问象生月是否来。
考古界出土了几件商代象尊,如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发掘的象尊生动逼真地呈现了大象形象。
还出土了一些商代象雕,如妇好墓出土一大一小圆雕玉象:“作站立状。
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
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
”[10]商人能如此细致雕刻大象外形,说明他们对大象十分熟悉,这些象尊、象雕之刻画模本应为驯养的大象。
从现实需求来看,商代遗物中有不少象牙、象骨做成的饰品及器物,如殷
墟妇好墓出土3件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制成。
这些文物都表明,用象牙所做的饰品和器物已融入到商代贵族日常生活中。
而甲骨文记录以田猎方式所获之象极少,且商人还用大象作为祭祀之物,自然需要驯象繁殖来满足这些需求。
商人服象的起源较早,可上溯至舜的传说。
舜被殷人尊为先祖神,《国语·鲁语》说:“商人禘舜而祖契。
”[11]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12]345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指出卜辞中多次出现殷人祭祀天帝夔,夔是殷人始祖喾,王国维据《史记·五帝本纪》引皇甫谧语“帝喾名夋”等材料,指出“夋”“喾”与“夔”音近,是“夔”之讹,是帝舜之假借。
[5]260-262郭沫若赞成此说:“神话中之最高人物迄于夒,夒即帝喾,亦即帝舜,亦即帝俊。
”[13]362可见舜、夒、喾是一人,是殷人始祖。
传世文献也记载了舜与象的传说故事,《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12]364-365此处记载舜所葬之地有野象出没。
其他一些文献记载了“象为舜耕”的传说,如《墨子》佚文载:“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14]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下有群象常为之耕。
”[15]传说不同于神话,它包含了真实的史影。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是带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
[16]古代也确有用象耕田的记录,云南傣族就有此传统,如据唐代樊绰《蛮书·名类》记载“土俗养象以耕田”[17],大象为舜耕田是有可能的。
徐中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象耕于历山,历山在河东妫汭,地處妫水之滨,帝舜姓妫,“妫”从女从为,“女”是远古母系社会姓氏的通例,“为”则是以手牵象。
[6]
商人服象不仅用作耕种,还可以用于作战。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末周初驯象用以作战有着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殷代遗民在武庚的带领下发生叛乱,成王命令周公前去征讨:“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18]128商人驱象作战,周公率军攻打叛军直到江南。
西周开始,象逐渐南迁。
直到春秋时期,在吴楚地区仍然有用象作战之法,《左传·定公四年》载:“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春秋末期的楚昭王在被吴王阖闾打败后的逃亡途中,命令鍼尹固点燃火把放在象尾上,使大象冲入吴军。
综上可知,甲骨文中关于动物之象的记载及其他一些考古发现从侧面证明了远古驯象的存在。
虽然“商人服象”这样一个传说经过后人不断改造,但可以看出“象”本义是指大象;舜居于妫汭,“妫”从女从为就是因服象得名,死后又有群象为之耕,舜的出生地、姓氏及所葬之地都与象有关,而舜被商人视为始祖,商人继承了服象的传统。
二
“象”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亦可作为氏族名。
《乙》1002:“伐象。
”甲骨文“伐”写作“”,是用戈砍人头的象形。
甲骨文所伐之对象多为异族人,如《合》32083有“伐于上甲九羌”之语,《合》466有“于庚申伐羌”之语。
羌本是指在商代西方游牧的羌人,在甲骨文中多用于指战俘、奴隶。
“伐象”类于“伐羌”,当指象族之人。
《合》13625正:“丙寅卜,,贞:乎象同枼……”“乎”是“呼”的古字,本义是召呼、呼叫,引申为传召、命令。
“乎某”结构又出现在《甲
骨续存》,其第609条:“癸巳卜,□贞:‘乎(呼)雀伐望?’”此句指癸巳日占卜,贞人□问:“呼令雀方征伐望这个方国吗?”“乎象”与“乎雀”相类,当指命令象族。
甲骨文还有“某入”的结构,如“雀入”,这多为氏族,也出现了“象入”。
丁山在《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指出《明义士》1241的“象入”之“象”是象氏族,并指出象氏族所居之地在今河北隆平县东北。
[19]
甲骨文中还出现象族征战的记录,《甲骨文合集补编》2767:“……象。
”《合》3291:“……象令。
”《合》4609:“[贞]象[令]。
”《合》4609:“勿隹象[令]。
”《合》4610:“[贞][象令]。
”这几句句式相近,语句末尾多有“令”字,为使令句式。
刘文正对甲骨文使令句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这些句子属于“‘叀/隹+宾语+令’的形式”,“”或“隹”后面是“令”的对象。
“象”表示命令“象”。
[20]单从这几条还看不出“象”是指氏族还是人名,但《殷墟文字乙编》7342:“贞,象,令从侯。
”此处指命令象族随同侯征战,以此推测上面几例应指象族。
象还可以用作人名。
殷王阳甲就以“象”为名,在甲骨文中称为“象甲”。
郭沫若在《卜辞通篡》中记载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所藏甲骨中有“甲”二字,他将其释为“象甲”:“或增口者,乃从口象声之字。
盖字之别构也。
象与阳通部,则象甲若甲即阳甲矣。
”[13]276郭沫若此说得到丁山、胡厚宣等甲骨学专家的支持。
阳甲在《史记·殷本纪》也有记载:“南庚帝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
”除殷王之外,其他人也有以“象”为名者。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下文简称《屯》)有几则康定时期卜辞涉及“象”,《屯》577:“象其即。
”《屯》2539:“丁未卜,象来涉,其乎射鹿。
吉。
”《屯》2539:“己未卜,象射鹿,既,乎……射。
”这几处“象”作为人名,指名为象之人去捕获鹿。
《合》4611正面:“贞令亢目象,若。
”“亢”为人名,“目”是观察,“若”指胜利。
从语义来看,此“象”很可能指人名。
卜辞意为:“贞问派亢去查看象,顺利吗?”《合》4611正面:“贞生月象至。
”此句卜辞中“象”也作为人名,贞问象生月是否来。
考古界出土了几件商代象尊,如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发掘的象尊生动逼真地呈现了大象形象。
还出土了一些商代象雕,如妇好墓出土一大一小圆雕玉象:“作站立状。
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
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
”[10]商人能如此细致雕刻大象外形,说明他们对大象十分熟悉,这些象尊、象雕之刻画模本应为驯养的大象。
从现实需求来看,商代遗物中有不少象牙、象骨做成的饰品及器物,如殷墟妇好墓出土3件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制成。
这些文物都表明,用象牙所做的饰品和器物已融入到商代贵族日常生活中。
而甲骨文记录以田猎方式所获之象极少,且商人还用大象作为祭祀之物,自然需要驯象繁殖来满足这些需求。
商人服象的起源较早,可上溯至舜的传说。
舜被殷人尊为先祖神,《国语·鲁语》说:“商人禘舜而祖契。
”[11]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12]345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指出卜辞中多次出现殷人祭祀天帝夔,夔是殷人始祖喾,王国维据《史记·五帝本纪》引皇甫谧语“帝喾名夋”等材料,指出“夋”“喾”与“夔”音近,是“夔”之讹,是帝舜之假借。
[5]260-262郭沫若赞成此说:“神话中之最高人物迄于夒,夒即帝喾,
亦即帝舜,亦即帝俊。
”[13]362可见舜、夒、喾是一人,是殷人始祖。
传世文献也记载了舜与象的传说故事,《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12]364-365此处记载舜所葬之地有野象出没。
其他一些文献记载了“象为舜耕”的传说,如《墨子》佚文载:“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14]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下有群象常为之耕。
”[15]传说不同于神话,它包含了真实的史影。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是带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
[16]古代也确有用象耕田的记录,云南傣族就有此传统,如据唐代樊绰《蛮书·名类》记载“土俗养象以耕田”[17],大象为舜耕田是有可能的。
徐中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象耕于历山,历山在河东妫汭,地处妫水之滨,帝舜姓妫,“妫”从女从为,“女”是远古母系社会姓氏的通例,“为”则是以手牵象。
[6]
商人服象不仅用作耕种,还可以用于作战。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末周初驯象用以作战有着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殷代遗民在武庚的带领下发生叛乱,成王命令周公前去征讨:“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18]128商人驱象作战,周公率军攻打叛军直到江南。
西周开始,象逐渐南迁。
直到春秋时期,在吴楚地区仍然有用象作战之法,《左传·定公四年》载:“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春秋末期的楚昭王在被吴王阖闾打败后的逃亡途中,命令鍼尹固点燃火把放在象尾上,使大象冲入吴军。
综上可知,甲骨文中关于动物之象的记载及其他一些考古发现从侧面证明了远古驯象的存在。
虽然“商人服象”这样一个传说经过后人不断改造,但可以看出“象”本义是指大象;舜居于妫汭,“妫”从女从为就是因服象得名,死后又有群象为之耕,舜的出生地、姓氏及所葬之地都与象有关,而舜被商人视为始祖,商人继承了服象的传统。
二
“象”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亦可作为氏族名。
《乙》1002:“伐象。
”甲骨文“伐”写作“”,是用戈砍人头的象形。
甲骨文所伐之对象多为异族人,如《合》32083有“伐于上甲九羌”之语,《合》466有“于庚申伐羌”之语。
羌本是指在商代西方游牧的羌人,在甲骨文中多用于指战俘、奴隶。
“伐象”类于“伐羌”,当指象族之人。
《合》13625正:“丙寅卜,,贞:乎象同枼……”“乎”是“呼”的古字,本义是召呼、呼叫,引申为传召、命令。
“乎某”结构又出现在《甲骨续存》,其第609条:“癸巳卜,□贞:‘乎(呼)雀伐望?’”此句指癸巳日占卜,贞人□问:“呼令雀方征伐望这个方国吗?”“乎象”与“乎雀”相类,当指命令象族。
甲骨文还有“某入”的结构,如“雀入”,这多为氏族,也出现了“象入”。
丁山在《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指出《明义士》1241的“象入”之“象”是象氏族,并指出象氏族所居之地在今河北隆平县东北。
[19]
甲骨文中还出现象族征战的记录,《甲骨文合集补编》2767:“……象。
”《合》3291:“……象令。
”《合》4609:“[贞]象[令]。
”《合》4609:“勿隹象[令]。
”《合》4610:“[贞][象令]。
”这几句句式相近,语句末尾多有“令”字,为使令句式。
刘文正对甲骨文使令句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这些句子属于“‘叀/隹+宾语+令’的形式”,“”或“隹”后面是“令”的对象。
“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