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X中学任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单元 金属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2同步测试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2)
1.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可能是铝 B.Ag的金属活动性比M强
C.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一定排在氢前2.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Fe和Al,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Al3+、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Ag+
C.滤渣中一定含有Fe D.滤渣中一定含有Ag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C.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 D.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4.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5.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锌;②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
③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最后溶液一定变成浅绿色;
④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镁;⑤滤液的颜色不可能为浅绿色.
A.①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
6.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
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图标上b﹣c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Zn与Cu(NO3)2溶液反应
C.b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Zn2+、Cu2+,金属单质有Z n、Cu、Ag
D.c点和d点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
7.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若分别将X、Z投入稀硫酸中,X表面有气泡冒出,Z无变化.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B.Y>X>Z C.X>Y>Z D.X>Z>Y
8.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
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
图所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乙、甲、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9.为了获取“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证据,可以采用()
A.比较铁的利用范围是否比铜广 B.观察铁是否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C.观察铁表面的锈迹是否比铜多 D.比较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否比铜小
10.用实验探究Al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若提供的试剂只有:CuCl2溶液、AlCl3溶液、Al、Cu和稀盐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
B.CuCl2溶液是不可或缺的试剂
C.选用两种合适的试剂即可实现实验目的
D.AlCl3溶液中加入Cu不能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
11. 将铁粉装入纱袋制成“吸金球”,以“吸”出含有金盐的电镀废液中的金,变废为宝.“吸金”利用的原理是()A.铁粉具有吸附性 B.铁粉具有磁性
C.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金强 D.铁的导电性比金强
12.为了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将铁片浸入稀硫酸;Ⅱ.将铜片浸入稀硫酸;Ⅲ.将铁片浸入硝酸银溶液
(1)上述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将铁、铜、银三种金属浸入溶液(只填一种),即可验证它们的活动性顺序.
13.根据下面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回答:
(1)上述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2)按年代最早被广泛使用的金属是;
(3)已知:①X+H2SO4=XSO4+H2↑ ②Y+2ZNO3=Y(NO3)2+2Z 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则符合要求的X、Y、Z分别是(填字母序号).
A.Cu、Hg、Ag B.Fe、Cu、Ag C.Mg、Zn、Fe.
14.有X、Y、Z三种金属,进行如下实验:
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气泡,Y不反应;
②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用X、Y、Z表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符合上述条件的金属Y可能是.
A.镁 B.铁 C.铜 D.金.
15.某沿海工业区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少量的Fe2+,Na+,Ca2+,Cu2+,Cl﹣,为了达到零污染的目标,将污水进行如下工业流程处理:
(1)步骤Ⅰ的操作名称是,并写出步骤Ⅰ中的化学方程式.
(2)滤渣Ⅰ所含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3)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4)在滤液Ⅲ中加入盐酸使得到的溶液呈中性,要使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确保盐酸不过量.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01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__________。
你的实验设计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如果将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有哪些相关因素?
【反思、拓展与评价】
1.从实验中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灭火的途径有哪些?
2.教师或小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实验突破
1.(鄂州中考)如图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2.(自贡中考)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
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3.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4.(漳州中考)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5.(绍兴中考)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6.(枣庄中考)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7.“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
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8.某化学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要想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其他条件,还需要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9.(三明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________(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______________,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0.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
着火点是240 ℃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什么?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什么?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
遇水生成H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1.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需要氧气(或空气) 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烧杯下【问题与交流】1.解: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是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2.解:木屑燃烧,而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解:(1)温度;(2)氧气的浓度;(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反思、拓展与评价】1.解:(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降低温度,生活中一般用水;(3)隔绝氧气。
实验突破
1.A 2.C 3.B 4.D 5.C 6.A 7.D 8.(1)答: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低。
(2)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不接触的实验。
9.(1)氧气低(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3)隔绝氧气(或空气) 10.答:必备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答:优点是减少污染(环保)。
(2)答: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空气)。
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H2O===2KOH+H2↑。
单元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学习目标】
1.了解溶液的种类及溶液酸碱性的鉴别方法。
2.掌握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3.提高学生对溶液酸碱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新知预习】
1.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酸味的物质。
2.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3.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些?它们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如何?
4.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5.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数值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6.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7.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8.查阅资料,了解人体中某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
9.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的形成及危害。
【预习小结】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_______,遇碱______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_______,遇碱______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酸碱度测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数值与酸碱性之间的关系:________
溶液酸碱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检测】
1.光明中学的小方同学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的作用时,归纳出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A.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色
2.将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pH可能是()
A.6
B.8
C.11
D.14
3.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B.将试纸用水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试纸上
C.将待测液倒入玻璃片的试纸上
D.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试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