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工业智能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智能化分析报告

2014年智能化分析报告2014年2月目录一、行业规模与格局:智能化方兴未艾,未来五年超万亿 (4)1、建筑智能 (4)(1)建筑智能行业规模 (4)①增量市场规模 (4)②存量市场规模 (5)(2)建筑智能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7)2、轨道交通智能 (8)(1)轨道交通智能行业规模 (8)(2)轨道交通智能行业格局 (11)3、铁路智能 (12)(1)铁路智能市场规模 (12)(2)铁路智能行业格局 (14)4、水利智能 (15)(1)水利智能行业规模 (15)(2)水利智能行业格局 (18)5、智能电网 (18)6、智能化市场总规模超万亿 (21)二、标杆分析:赛为智能 (22)1、公司概览 (22)(1)历史沿革 (22)(2)核心业务优势突出 (23)①实力卓越,聚焦建筑\轨交\电网智能 (23)②业务结构 (23)2、公司展望:大智能全国化布局,内外并举跨越增长 (25)(1)竞争优势:资质、技术与业绩奠定智能领域扩张基础 (25)①大智能业务布局:智能建筑、智能交通与智能电网齐头并进 (25)②技术储备完整,研发先导 (29)③资质完备,产业链扩展顺利 (30)④丰富历史业绩铸就品牌力 (31)(2)成长驱动:大智能全国化布局,内生外延并举 (32)①立足华南、布局全国,市占率快速提升 (32)②外延式扩张助推跨越式增长 (34)③布局大智能,产业链拓展奠基持续高增长 (37)(3)财务分析 (38)3、盈利预测 (39)(1)营业收入预测 (39)(2)分项毛利率水平预测 (40)(3)期间费用率及税率预测 (41)(4)盈利预测结论 (41)4、风险因素 (41)一、行业规模与格局:智能化方兴未艾,未来五年超万亿1、建筑智能(1)建筑智能行业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智能应用细分领域的不断扩张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使建筑智能工程市场成为掘金之地。
建筑智能市场需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技术的直接应用,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2014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8月目录一、建筑智能化系统概况 (4)1、信息设施系统(ITSI) (6)2、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 (6)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7)4、公共安全系统(PSS) (7)5、机房工程(EEEP) (7)6、智能化集成系统(IIS) (8)二、建筑智能化在我国的发展 (8)1、初始阶段(1990年-1995年) (8)2、规范阶段(1996年-2000年) (8)3、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9)三、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法规 (10)1、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 (10)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主要政策 (12)四、未来变化趋势 (15)五、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6)1、资质壁垒 (16)2、技术和人才壁垒 (17)3、资金壁垒 (17)4、项目经验壁垒 (18)5、品牌壁垒 (18)六、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9)1、有利因素 (19)(1)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建筑智能化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9)(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为建筑智能化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9)(3)下游需求市场前景广阔,为建筑智能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9)(4)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智能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20)(5)建筑智能化行业采购成本不断下降 (20)(6)智能化建筑增加,对后期运营维护提出更高要求 (20)2、不利因素 (21)(1)行业基础薄弱,资金实力制约了行业的快速扩张 (21)(2)市场集中度不高 (21)(3)未来宏观政策的调整可能对行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 (21)七、行业市场规模 (22)1、市场供求状况及市场容量 (22)(1)新建建筑智能化工程 (22)(2)存量建筑智能化工程改造 (23)八、行业风险 (24)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24)2、宏观政策风险 (25)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25)4、技术风险 (25)一、建筑智能化系统概况智能建筑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智能化技术以多学科和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力求实现资源和任务的共享。
2014年工业自动化行业简析

2014年工业自动化行业简析一、行业概况 ........................................................................................................................................ 2.. .1、工业自动化产业链条................................................................................................... 4..2、行业监管体制............................................................................................................... 4...3、行业相关政策............................................................................................................... 5...二、行业市场规模 ........................................................................................................................................ 6.. .三、行业基本风险 ........................................................................................................................................ 9.. .1、宏观经济和下游行业变化风险.................................................................................. 9..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9..3、人才流失、技术风险........................................................................................................................................................ 1.. 0、行业概况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能源损耗等目的的综合性高技术,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2014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5月目录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智能包装输送装备概况 (4)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4)2、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 (5)二、行业管理体制和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6)1、行业管理体制 (6)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6)三、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10)四、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发展空间 (10)1、汽车行业 (15)2、工程机械 (16)3、轨道交通行业 (18)五、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20)1、技术能力 (20)2、人才队伍 (21)3、资金基础 (21)4、设计开发与集成能力 (22)5、快速反应与保障能力 (22)六、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 (23)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23)1、有利因素 (23)(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3)(2)全球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4)(3)各行业的应用需求快速上升 (24)2、不利因素 (25)(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5)(2)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25)(3)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行业内的配套支持 (25)八、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6)1、行业技术特点 (26)(1)智能化 (27)(2)模块化 (27)(3)高协同性 (27)(4)立体维护模式 (28)2、行业技术水平 (28)九、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与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 (30)1、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30)2、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 (30)十、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31)1、本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31)2、本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32)十一、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32)1、国外企业 (32)(1)德国CLOOS公司 (32)(2)奥地利IGM公司 (33)(3)瑞典ABB (33)(4)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 (33)2、国内企业 (34)(1)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34)(2)唐山开元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34)(3)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 (34)(4)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35)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智能包装输送装备概况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6月目录一、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500亿元 (5)1、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主要用于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 (5)2、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800亿元 (7)3、工业机器人销量和存量70%集中在日、中、美、韩、德五国 (9)4、汽车和电子电气行业的机器人销量占比分别为40%和21% (10)5、日本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产能全球占比60% (11)6、预计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规模约25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10% 11二、四大家族垄断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 (13)1、四大家族占据工业机器人主要市场份额,全球占比约50% (13)2、四大家族过去10年PE 估值水平在20-30倍左右 (14)3、ABB 电力和自动化技术的领导企业,机器人收入占比5% (16)(1)ABB 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的领导企业,收入规模达418亿美元 (16)(2)ABB 工业机器人本体收入保持在10-16亿美元左右,收入占比约5% (17)(3)ABB 机器人优势在运动控制、程序可拓展性强 (18)4、发那科(FANUC)是数控系统起家的工业机器人巨头 (19)(1)发那科是全球实力最强大的数控机床制造商之一 (19)(2)发那科工业机器人收入约14亿美元,收入占比24% (20)(3)发那科机器人优势在标准化编程、操作简单 (21)5、库卡(KUKA)是全球汽车工业中工业机器人领域龙头之一 (22)(1)库卡是全球汽车工业中工业机器人领域龙头之一,纯工业机器人公司 (22)(2)库卡工业机器人本体收入10亿美元,收入占比42% (23)(3)库卡机器人优势在标准化编程、操作简单 (25)6、安川电机(Yaskawa)是有近百年历史的专业电气厂商 (26)(1)安川电机是有近百年历史的专业电气厂商 (26)(2)安川电机工业机器人收入13亿美元,收入占比36% (28)7、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外资被垄断 (29)三、中国工业机器人现状:2013年进入产业元年 (31)1、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产业元年,销量增速达60% (31)2、全球产业转移助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 (32)(1)机器人行业发展五个阶段 (32)(2)机器人行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关 (32)3、参考日本经验,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进入加速临界点 (33)4、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全球2/5水平,有大幅提升空间 (36)5、三大驱动因素刺激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 (38)(1)经济结构转型构成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基础力量 (38)(2)“双拐点”将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39)(3)国家政策支持自动化行业发展 (39)6、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由汽车工业向一般工业快速普及 (40)四、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50亿元 (43)1、预计2016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50亿元 (43)2、预计2016年减速机、伺服系统、控制器市场规模分别为72、54、22亿元 (45)(1)预计2014-2016年减速机市场规模分别为38亿元、52亿元和72亿元 (45)(2)预计2016年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市场规模分别为54和22亿元 .. 47五、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中游被垄断,从下游往上突破 (47)1、机器人产业链由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系统集成组成 (47)2、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被国外品牌垄断 (49)3、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关键零部件,形成了一批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 (50)4、产业链上游: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制约国内机器人成本 (51)5、产业链中游:本体核心技术外资品牌被垄断 (54)6、产业链下游:国内系统集成商依靠本土优势发展迅速 (57)(1)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 (57)(2)国内系统集成商拥有渠道优势、产学研合、工程师红利等本土优势 (58)(3)受限于项目非标、垫资等四个因素系统集成规模难以做大 (59)(4)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将为国内相关系统集成商带来发展机遇 (60)六、国内相关公司简况 (63)1、我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63)(1)核心零部件厂商 (63)(2)行业系统集成商 (63)(3)完全的新进入者 (63)(4)工业机器人的用户 (64)2、机器人: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订单饱满业绩将确定性高增长 (66)3、博实股份:石化领域领先智能装备制造商,关注横向拓展进展 (66)4、天奇股份:汽车回收拆解和电商物流仓储业务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67)5、锐奇股份:电动工具龙头企业,关注公司五金行业工业机器人推广进程 (68)。
2014年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6月目录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产业政策 (6)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6)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鼓励本行业发展 (6)二、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8)1、有利因素:市场潜力巨大 (8)(1)人工成本持续的上涨 (8)(2)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人口老龄化 (9)(3)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10)(4)我国巨大的工业自动化市场,为内资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1)2、不利因素 (11)三、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 (11)1、我国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 (11)2、参照日本发展经验,我国目前已步入智能制造装备快速成长期 (12)3、内资品牌利用价格和灵活性优势在OEM细分领域取得优势 (14)4、我国OEM自动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15)四、OEM自动化市场主要产品分析 (17)1、PLC行业现状、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17)(1)行业现状 (17)(2)市场容量 (19)(3)应用行业分布 (20)(4)行业竞争格局、国产品牌竞争策略 (23)(5)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25)2、伺服系统行业现状、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26)(1)行业发展现状 (26)(2)市场容量 (28)(3)应用行业分布 (29)(4)行业竞争格局、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31)3、HMI行业现状、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32)(1)HMI行业简介 (32)(2)市场容量 (32)(3)应用行业分布 (34)(4)行业竞争格局及主要企业 (35)4、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现状、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36)(1)行业整体状况 (36)(2)智能制造装备 (37)①机器视觉 (37)②工业机器人 (41)五、行业壁垒、利润变动趋势及区域性 (43)1、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43)2、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44)3、行业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情况 (45)六、本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影响 (46)1、上游行业变动对行业影响整体有利 (47)2、下游行业需求分析 (47)(1)纺织机械行业 (49)①纺织机械行业基本情况 (49)②纺织机械行业的自动化产品需求 (50)(2)机床行业 (53)①机床行业基本情况 (53)②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将带动自动化产品需求 (55)③普通机床改造将带动3,500亿元市场需求 (56)(3)包装机械行业 (57)①包装机械行业基本情况 (57)②包装机械行业的自动化产品需求 (60)(4)电子制造设备行业 (62)①电子制造设备行业基本情况 (62)②电子制造设备行业的自动化产品需求 (63)七、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65)1、台达电子 (65)2、和利时 (66)3、汇川技术 (66)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即用于连续或断续生产制造过程中,测量和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变量或者物体位置、倾斜、旋转等参数的工业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检测仪表、执行机构和装置的制造。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2013年12月目录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4)二、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5)1、经济效益:智能设备相对人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5)2、人力短缺:未来制造业用工受劳动力人口下降和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双重挤压 (6)3、提高品质: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产品,效率和质量都优于人工操作 (7)(1)政策支持:发展智能设备是保持制造业优势的途径,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 (8)三、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规模超千亿,复合增速约30% (9)1、韩、日行业应用逐渐由汽车扩大到其他领域 (10)2、未来国内应用领域与日韩相似,五大主流应用领域支撑行业发展 (12)3、2020年国内规模将超千亿,复合增速约30% (13)(1)至2020年行业销量复合增速在25%之上 (14)(2)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超千亿 (15)四、国内企业的机会在中低端“领域”,发展途径必然是做强“主机” (17)1、中国存在较多的中低端行业亟需使用机器替代人工 (17)2、工业应用的特性注定国内企业必须先占领中低端市场 (18)3、机器人公司成长的方式证明做强“主机”才是王道 (20)五、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与经验的积累将助推国内企业上一层台阶 (20)1、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 (20)2、国内企业人均产收提升空间大 (22)六、投资策略:机器人相关的公司是长期的投资标的 (24)1、国外公司历史数据表明机器人公司超额收益大 (24)2、智能装备整机:机器人(300024)和博实股份(002698) (28)(1)机器人:国内龙头公司将分享行业高成长盛宴 (28)(2)博实股份:横向扩展值得期待 (30)3、核心零部件:上海机电(600835)和秦川发展(000837) (31)(1)上海机电:国企改革预期或加速公司进入机器人产业 (31)(2)秦川发展:唯一能批量化生产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国内企业 (33)七、行业风险 (35)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设备,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的工作,服务在生产过程称之为工业机器人,服务在特殊环境称之为专用机器人,服务个人或家庭称之为家用机器人。
2014中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发展报告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依据2014-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全景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出版日期】2014年【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报告编号】R227097【报告链接】/research/201401/227097.html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预测、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装备的总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
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支撑,也体现在对于其他制造装备通过融入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2014年智能建筑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智能建筑软件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12月目录一、市场概况 (4)1、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速带来对节能优化控制系统和建筑智能化及节能系统的迫切需求 (4)(1)工业节能 (5)(2)建筑节能 (6)2、新增建筑快速增长拉动建筑智能化及计算机系统集成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6)3、数量庞大且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存量建筑存在对建筑智能化及节能改造的巨大需求 (7)4、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建筑智能化市场的巨大需求 (8)二、行业产业链情况 (9)三、行业竞争情况及行业壁垒 (9)1、行业竞争情况 (9)2、行业壁垒 (10)(1)技术和人才壁垒 (10)(2)资质壁垒 (11)(3)资金壁垒 (11)(4)品牌与客户资源壁垒 (11)四、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12)1、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2、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2)3、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五、行业监管体制及政策 (13)1、行业管理体制 (13)2、行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3)六、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5)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5)(1)宏观经济持续增长 (15)(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15)(3)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15)(4)城镇化快速发展 (16)(5)发展空间巨大 (16)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7)(1)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17)(2)业务模式还有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的空间 (17)七、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征 (17)1、周期性 (17)2、区域性 (18)3、季节性 (18)八、行业风险特征 (18)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18)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18)一、市场概况1、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速带来对节能优化控制系统和建筑智能化及节能系统的迫切需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2014年智能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智能设备行业
分析报告
2014年8月
目录
一、智能设备市场全面启动 (3)
1、智能设备行业介绍 (3)
(1)国家层面明确未来发展高端装备 (3)
(2)智能装备增速最快 (3)
(3)行业分类 (6)
2、智能设备制造助力中国“智造” (7)
3、智能设备行业规模与增长 (9)
(1)过程自动化:以DCS控制器为核心,仪器仪表为辅 (9)
(2)仪器仪表:种类繁多,小公司居多 (10)
(3)工厂自动化代表:机器人行业井喷 (11)
二、标杆分析:科远股份——四大产品支撑公司行业解决能力 (12)
1、公司介绍及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力 (12)
(1)公司介绍 (12)
(2)公司发展历史 (13)
(3)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情况介绍 (13)
2、热工自动化是公司起家技术 (15)
3、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已露攻势 (16)
(1)公司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务介绍 (16)
(2)依托深厚的电厂行业背景和客户资源,凝汽器在线清洗机器人产品蓄势待发18
4、自动化仪表:传感技术领先 (19)
5、工业信息化:智能工业云平台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21)。
2014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7月目录一、行业监管体制、法律法规 (4)1、行业监管体制 (4)2、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 (5)3、国家对行业的政策扶持与影响 (6)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7)1、有利因素 (7)(1)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7)(2)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7)(3)科技进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 (8)2、不利因素 (8)(1)资金实力不足 (8)(2)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9)三、行业的进入壁垒 (9)1、从业资质壁垒 (9)2、技术人才壁垒 (9)3、资金规模壁垒 (10)4、从业经验壁垒 (10)四、行业市场规模 (10)1、行业生命周期及行业规模 (10)2、上游产业关系 (13)3、下游产业关系 (13)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5)六、影响行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16)七、市场竞争状况 (17)1、延华智能 (18)2、赛为智能 (19)3、达实智能 (19)4、银江股份 (19)5、赛诺达 (20)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已经形成相对独立、基本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在工程技术层面,实现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较好融合,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架构与技术体系,技术标准(与质量评定)系统以及工程实施体系。
根据国标GB/T50314的总结,建筑智能化技术由八大专业(系统)构建和数十项新技术支撑。
智能建筑的专业架构与技术体系一、行业监管体制、法律法规1、行业监管体制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归口建设部管理,智能建筑行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二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三是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标准管理。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11月目录一、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 (5)1、体力劳动人口锐减是影响机器人/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5)(1)人口出生状况是研究劳动力供应的基础数据 (5)(2)中国劳动力总人口变化 (6)(3)体力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 (7)①对自动化/机器人行业影响比较大的是体力劳动者适龄人口的变化 (7)②体力劳动者适龄人口变化估计 (7)2、人口变化对机器人/自动化行业影响 (10)二、工业机器人及其产业链 (11)1、机器人能代替人做什么 (11)2、工业机器人如何工作 (12)3、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14)(1)上游:关键零部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15)(2)中游:机器人本体—功能实现的主体 (16)(3)下游:应用机器人及应用行业—系统集成与功能实现 (17)①焊接机器人 (18)②喷涂机器人 (19)③搬运机器人 (19)④装配机器人 (20)(4)下游:机器人应用于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智能化生产 (21)三、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21)1、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 (21)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现状 (23)3、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现状 (25)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的驱动要素 (26)1、体力劳动人口变化对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中长期影响突出 (26)2、工业机器人具有作业替代的特定优势 (26)3、人力成本快速上升,机器人的经济性凸显—经济杠杆 (27)4、国产机器人企业技术进步 (28)(1)零部件类 (28)①控制器 (29)②伺服电机 (30)③减速机 (31)(2)本体 (33)①关节型机器人 (34)②SCARA型机器人 (35)③并联型机器人 (35)④本体技术水平总结 (36)(3)机器人集成技术 (37)5、国家和地方双重政策推动 (38)五、工业机器人未来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 (38)1、参照机器人应用量进行预测 (39)2、参照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情况进行预测 (39)3、参考制造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入进行预测 (40)4、参考日本相似条件下的历史经验进行预测 (41)5、中国工业机器人未来市场规模的估计 (42)六、机器人行业再认知 (43)1、工业机器人发展阶段探讨 (43)(1)机器人历史发展进程 (43)(2)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 (45)(3)技术发展角度分析 (46)(4)产品毛利角度 (46)2、需求or技术进步推动市场 (47)3、池子能养多大的鱼 (49)4、下游行业看增长分布 (50)5、宏观经济对工业机器人销量影响 (52)6、核心竞争力来源 (53)七、产业链投资机会 (54)1、零部件方面 (54)2、机器人本体方面 (55)4、系统集成 (55)八、投资策略和重点公司简况 (56)1、新松机器人 (57)2、新时达 (58)3、埃斯顿 (59)4、广州数控 (60)5、博实股份 (60)6、巨星科技 (61)7、慈星股份 (61)8、佳士科技 (62)9、双环传动 (63)。
2014年ICT产业分析报告

2014年ICT产业分析报告2014年11月目录一、行业管理体制和相关产业政策 (4)二、ICT行业定义及发展现状 (5)51、ICT行业定义...................................................................................................2、ICT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7)(1)基础产业特征日益突出 (7)(2)产业链分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8)(3)集成融合成为创新主要方式 (8)(4)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 (9)3、ICT产业的市场规模与竞争程度 (9)三、ICT产业的发展趋势 (10)1、ICT产业呈现一体化大趋势 (10)2、生产类消费将取代生活类消费成为科技消费的主流 (11)3、信息产业呈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两极化趋势 (11)4、信息制造链与服务链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2)5、人机交互变更将成为信息技术的重大革命 (12)四、ICT产业的上下游关系 (12)1、上游供应商.....................................................................................................132、中游设备、解决方案厂商 (13)143、经销商、工程商.............................................................................................144、终端客户.........................................................................................................五、ICT产业的行业壁垒 (14)141、资金壁垒.........................................................................................................152、行业经验壁垒.................................................................................................153、核心技术壁垒.................................................................................................154、人才壁垒.........................................................................................................六、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6)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6)161、有利因素.........................................................................................................172、不利因素.........................................................................................................(2)环境与制度建设滞后,束缚中国ICT 产业的发展 (17)(3)企业资金不足 (17)(4)商业模式的转型 (17)八、行业基本风险 (18)181、技术风险.........................................................................................................182、人才流动风险.................................................................................................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产业,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2014年智能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

2014年智能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2014年4月目录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主要法规政策 (4)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4)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二、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10)1、基本概念 (10)2、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1)3、市场容量 (12)4、竞争格局 (15)三、金属成形机床电液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16)1、基本概念 (16)2、发展历程及现状 (17)3、市场容量 (18)4、竞争格局 (18)四、交流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19)1、基本概念 (19)2、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9)3、市场容量 (21)4、竞争格局 (22)五、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行业发展概况 (24)1、基本概念 (24)2、发展历程及现状 (24)3、市场容量 (25)4、竞争格局 (27)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28)1、技术、人才和行业应用经验壁垒 (28)2、品牌壁垒 (28)3、规模经济壁垒 (29)七、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9)八、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30)1、有利因素 (30)(1)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将推动本行业快速发展 (30)(2)国家产业政策扶持 (31)(3)广阔的国际市场 (32)2、不利因素 (32)(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 (32)(2)国产高端品牌建立需要过程 (33)(3)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限制本行业快速发展 (33)九、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行业特征 (34)1、技术水平 (34)2、技术特点 (34)3、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35)十、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系 (35)1、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35)2、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影响 (36)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主要法规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行业管理体制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结合行业自律组织的协作规范。
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兴起,智能工厂业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方向。
从狭义上来看,智能工厂是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感监测、信息交互集成、高级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产品及系统在工厂层面的具体应用,以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绿色化。
从广义上来看,智能工厂是以制造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延伸,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实施与实现的组织载体。
针对于此,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处行业研究工作组统筹相关资源,根据建立的智能工厂动态监测数据库,结合部分重点区域实地调研成果,对当前国内智能工厂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发展趋势作出研判,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智能工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现状及特征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快速兴起,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已迈入建设智能工厂的历史新阶段。
为了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在国家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背景下,企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不断融合,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日益凸显。
〈一)制造强国已成国家战略,两化深度融合将以智能工厂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我国制造业已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布局。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新形势和严峻挑战。
从国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回归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印度、巴西等新兴技术体与我国在加工制造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力度持续加大,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已势在必行。
2014年工业智能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智能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4月目录一、工业智能概述 (4)1、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风潮,定制智能装备推动转型 (5)2、德国政府提出高技术战略“工业4.0”、“互联工厂” (7)3、整合自动化基础上的装备,是设计研发智能化装备的第一步 (10)二、2013工业智能元年,中国正开始新一轮人力替代 (11)1、当前智能化工业装备与2002年左右的工程机械拥有多项共同点 (12)(1)发展空间广阔,行业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 (12)(2)行业主要为市场化采购,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14)(3)导入期国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快速成长期 (15)(4)国内厂商不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 (15)(5)初始技术来源多数为海外引进结合自主研发吸收 (17)(6)发展初期都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17)2、智能化工业装备国产化之路将更加曲折 (18)(1)工业机器人具有二次系统集成需求 (18)(2)国外龙头品牌对待正在崛起的国内品牌态度不同 (19)(3)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同 (19)(4)客户群体不同,销售方式不同 (19)(5)目前销售回款方式不同,工程机械销售模式更加多样化 (20)3、我国智能化装备可能的发展路径 (20)(1)系统集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提供机会 (20)(2)机器人本体提升性价比是关键,短期内政府扶持是机遇,长期依靠核心零部件突破 (20)(3)长期来看抢人、抢市场将贯穿始终 (21)(4)更加灵活的销售模式提升竞争力 (21)(5)低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市场空间巨大 (22)三、国内工业智能产业链正逐渐完善 (22)1、海外工业智能装备的主要发展模式 (22)2、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 (23)3、我国工业智能装备产业中分工合作模式发展的公司 (23)四、总结和建议 (25)五、主要风险 (26)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消费服务网络化,工业制造智能化。
移动互联创造经济新生态,传统服务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商贸、金融、物流、旅游、教育、娱乐、家居、服饰、食品饮料等等)正面临巨大转型机遇,商业模式正发生颠覆性转变。
2014年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分析报告2014年10月目录一、行业管理体系 (4)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4)2、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4)二、行业概况 (7)三、市场规模 (8)1、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8)2、市场容量 (10)四、行业风险特征 (11)1、行业风险 (11)2、市场风险 (12)3、政策风险 (13)五、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13)1、技术壁垒 (13)2、人才壁垒 (13)3、品牌壁垒 (14)4、产品壁垒 (14)六、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5)1、有利因素 (15)(1)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15)(2)人工成本持续的上涨 (15)(3)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人口老龄化 (15)(4)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16)2、不利因素 (16)七、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7)1、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 (17)(1)我国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 (17)(2)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薄弱 (17)2、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8)(1)高性能 (18)(2)高可靠性 (18)(3)高适应性 (18)一、行业管理体系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工业自动化行总体上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各种所有制形式公司均可自主决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较少进行行政干预。
目前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及其下属单位,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以及统筹协调前沿技术研究,牵头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对行业内的重大技术创新予以扶持等。
行业业协会侧重于行业内部自律性管理,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
2、行业相关产业政策工业自动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人均生产总值越高,对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工业智能行业
分析报告
2014年4月
目录
一、工业智能概述 (4)
1、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风潮,定制智能装备推动转型 (5)
2、德国政府提出高技术战略“工业4.0”、“互联工厂” (7)
3、整合自动化基础上的装备,是设计研发智能化装备的第一步 (10)
二、2013工业智能元年,中国正开始新一轮人力替代 (11)
1、当前智能化工业装备与2002年左右的工程机械拥有多项共同点 (12)
(1)发展空间广阔,行业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 (12)
(2)行业主要为市场化采购,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14)
(3)导入期国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快速成长期 (15)
(4)国内厂商不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 (15)
(5)初始技术来源多数为海外引进结合自主研发吸收 (17)
(6)发展初期都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17)
2、智能化工业装备国产化之路将更加曲折 (18)
(1)工业机器人具有二次系统集成需求 (18)
(2)国外龙头品牌对待正在崛起的国内品牌态度不同 (19)
(3)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同 (19)
(4)客户群体不同,销售方式不同 (19)
(5)目前销售回款方式不同,工程机械销售模式更加多样化 (20)
3、我国智能化装备可能的发展路径 (20)
(1)系统集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提供机会 (20)
(2)机器人本体提升性价比是关键,短期内政府扶持是机遇,长期依靠核心零部
件突破 (20)
(3)长期来看抢人、抢市场将贯穿始终 (21)
(4)更加灵活的销售模式提升竞争力 (21)
(5)低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市场空间巨大 (22)
三、国内工业智能产业链正逐渐完善 (22)
1、海外工业智能装备的主要发展模式 (22)
2、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 (23)
3、我国工业智能装备产业中分工合作模式发展的公司 (23)
四、总结和建议 (25)
五、主要风险 (26)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消费服务网络化,工业制造智能化。
移动互联创造经济新生态,传统服务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商贸、金融、物流、旅游、教育、娱乐、家居、服饰、食品饮料等等)正面临巨大转型机遇,商业模式正发生颠覆性转变。
以零售业为例,2013年全国共有22家大中型实体零售商进军线上销售,合计投资数十亿元成立电商子公司、建立独立事业部、发布电商新战略或上线新的电商项目,累计涉足电商的大中型连锁零售企业已超过80家。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O2O概念板块表现不凡。
工业经济,将以装备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核心。
随着我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智能装备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力,而整合自动化装备正是我国发展智能化装备的第一步,是我国先进制造的基础。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3年A股共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公告进军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制造领域或加大该领域投资。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机器人概念板块表现不凡。
工业自动化将解放人的双手,工业智能化将同时解放人的双手和大脑。
一、工业智能概述
第一次的工业革命是机械取代人力,第二次的工业革命是自动取代手动,第三次的工业革命将会是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已进入智能化时代,“让工业充满智慧”。
工业自动化
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1、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风潮,定制智能装备推动转型
2012年末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再工业化”的风潮,被业内称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号。
之前,美国的资本家将本国制造业中的低端部分安臵到不发达国家,俗称代工业务(以富士康在大陆的OEM工厂为代表),而美国等却依靠成品的高额利润,尽享财富金子塔的塔尖部分。
制造业低端部分,吸引了东南亚一带(包括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同时解决了美国等国内人力成本过高的不利因素。
而随着上述不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有利因素不复存在。
2012年,中国大陆的富士康工厂数次爆发工人内讧,直接影响到其雇主苹果公司的制造流水线,而且使苹果的品牌形象受到打击。
2012年12月6日,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布要把苹果公司的部分生产线拿回到美国(之前苹果的战略重点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另外,包括通用电器、克莱斯勒、惠普、耐克等著名品牌,也相继加入回流潮,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
这一切都源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关于美国制造业的新战略——“再工业化”。
另外,制造业回流,也可部分解决美国等发达国家内部就业问题。
美国的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远景描述不谋而合。
普遍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它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