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帮助
作者:林旭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8期
“百家讲坛”现在是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其中有几个主讲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认同。
他们的成功的讲授,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许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注意去改进提高,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刻苦的探究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储备丰厚学识,加强知识更新。
主讲人渊博的学识,可以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可以使老师上课左右逢源,材料信手拈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学生在心理上有种满足感,产生崇敬老师的感受。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理上产生了崇敬感,是学生钻研语文,提高听课效率的前提。
“百家讲坛”中的主讲人都是具有丰厚学养的人,名师的炼成绝非一日之功。
没有艰苦的案头工作,没有经过潜心研究,说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人云亦云的,就会使课堂成为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课堂。
我们为了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只有多学习,力图跟上这个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去引导他们学习,而不是相反。
二、丰富知识传播途径,丰富视听效果。
丰富多彩的学识传播方式,也是提高兴趣的一法。
这点可以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间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尽管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这里姑且不论,但就它的知识容量、灵活多样的形式方面,是其他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
“百家讲坛”每一集的内容都不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用板书,把材料抄写出来。
而且有背景音乐,有画外音的设置,有图片展示,有播音员的介绍,有转换重接等方式。
如展示“刘备借荆州”的地图形势,就比抽象地讲解某人何时到某地要形象得多,容易理解他说“为何也可以不叫借”的理由。
再如我们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展示当时的地图形势,理解烛之武退兵说辞的妙处。
如果能够制作出动态图片,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三、改进语言表达方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主讲人时尚、平民化的教学语言,是广受观众,尤其是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流行元素的熏染,对古文的古奥难懂是有畏惧心理的,如果以古解古,自然没有很好的效果。
而我们教学中如果能够融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辞、句式、情趣,那么学生就会有种想亲近古文的欲望,这样就可以解决“怎样说”的问题。
易中天教授在这点上是最突出的。
他的研究态度是严肃的,他对古人及历史事件的分析,无一不是经过深入考证和深思熟虑的。
但他的讲授总是那么的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说到武则天的命运转折:“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
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说项羽的小气:“那个封印就在手里磨啊磨,磨啊磨,等到方的都磨成了圆的了,还不给人家!”尽管也有些人批判他的讲授没有严肃性,我认为他还是很好地把握了幽默的“度”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解难懂一些的语句、术语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不觉得离我们现代生活太远。
四、秉持相互探讨、平等的态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相互探讨、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因素。
比如刘心武在谈及他的《揭秘》的“秦学”研究时,就一再说自己是个作家,研究的时间不长,是个外行,总是用一种探讨的语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说自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会有不少奇特的观点,有些会很有价值。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从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如我上《祝福》这课时,就对祥林嫂的最终结局持一种两可的态度,认为作者并没有设定她的死法,只是表明一种结果,并说了自己的理由。
同学们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冻饿而死,有的认为是自尽而亡,都能表现出同学们的见识,虽然没有一个定论,但这其实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做一个有独立见解、有勇气、有个性的教师。
有独立见解、有个性的教师,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有独立见解,这点要做到很难,要有研究,既有对教材的研究,也有对与教材相关材料的研究。
其中取舍的拿捏,很不容易。
刘心武对秦可卿原型的解读,很有创见。
于丹对于“三十而立”,六十耳顺的解释,都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让人感悟到,许多已有的观点,不一定是无懈可击的、无可别解的。
世界是多维的世界,简单化了,就容易流于肤浅。
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老师有勇气的表现,也是有个性的一种表现。
比如我就提到过李白的怀才不遇,从他的言行品性看,他是很不适合做那个时代的官的。
而这些讲解,让学生有新奇感,也引发了学生的讨论。
六、摒弃“模式化”教学,灵活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克服“模式化”教学,产生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
易中天讲的三国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如果讲别人都知道的东西,肯定引不起别人的兴趣,如何另寻出路,这点他做得很成功。
《论语》译文大家都可以找到来读,但如于丹那样经过自己心灵的感悟去看论语,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了,而且由于是她自己的东西,会给人更多的启迪。
这其中他们都摒弃了不必要的交代,很快地就进入自己研究所得的领域。
我们上课时,也应该多讲些学生想听到的,但不必每课遵循惯常的套路,该省的要省,该变的要变。
如上《鸿门宴》,可以讲到节选前的一段:“行略定秦地。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解析项羽大怒的原因,结合后面他的“大怒”分析其性格,便更能够了解项羽之败的原因。
七、注意仪容仪表,注意教态,强化风度意识。
教师的着装要求端庄,大方,适合教师的身份,这样的要求也并不排除教师也可以适度地化妆,修饰仪容,穿着一些有特色的服装如唐装、旗袍之类,可以使学生有种欣悦感。
新鲜而又得体的服装,也会给予学生昂奋的听课情绪。
于丹的旗袍、职业装的变换,易中天的中山装、唐装的改换,阎崇年衬衣领带、西装打扮的转换……让人觉得讲课的人,并不都只是注重教学而没有一点生活情趣的人,并不都是刻板的人。
我们上课如果再能与上课的内容有一定的相应度,更能予人不同的享受。
教态的问题早
就有人经常向我们提起,包括自己在内的部分教师仍存在这样的问题——总是容易板着脸,严肃地去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在评课时也常提到这个问题。
而我们看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等人的教态从容大方,气定神闲,风度潇洒,有种浩然正气,不由得使我们在听时信服他们的讲述。
八、借鉴评书形式,巧妙设置悬念,燃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评书、小说中设置悬念,可以让听众急切地想知道后面事态是如何发展的,有一定条件的人就会自己想办法先去探索一下,看是否和主讲人的演讲内容相符,就可以燃起探究热情。
阎崇年在讲《清十二帝疑案》时,在提出了努尔哈赤的姓氏之谜后,环环相扣地提到皇太极改国号与即位之谜,顺治出家之谜,雍正即位与死亡之谜,乾隆生母之谜,嘉靖抄斩和珳之谜,同治病症之谜等,让听众欲罢不能。
教材中的课文看起来不好设悬念,好像都明摆着了,如何联系得上,来设置悬念呢?但其实部分课文还是可以做到设置悬念的,如《失街亭》一文,可以联系到后面《空城计》一节,谈到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件事情的真伪,就可让他们先讨论,再在下节课提出不同的看法。
由于“百家讲坛”观众的知识水平、学术观点、个人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难免会对这些主讲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他们也不是每一点都无懈可击,所以并非他们的所有方面都是值得仿效借鉴的,但他们能够成为很多人关注、学习的对象,不是偶然的。
我们从中学得对教学有用的东西,以指导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