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五月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比较以下两组图片,提取近代中国男女服装变迁的两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说明。
2.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2/3,新闻记者至少有24个被杀,60人被捕人狱,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这反映出
A.报纸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B.袁世凯借查封报刊巩固了统治
C.当时传媒业出现万马齐喑局面
D.报纸宜传混淆了人们是非观念
3.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
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
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B.反应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
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
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实行生产
4.对于京张铁路的修建,其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19世纪末由中国人自行施工建造的一条铁路
②由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
③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工程完成出色
④为减缓坡度设计了“人”字形路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6.<《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7.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8.据记载,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剪辫后兴起的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大多来自外埠。
……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
”该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建国后
9.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10.对于京张铁路的修建,其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19世纪末由中国人自行施工建造的一条铁路
②由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
③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工程完成出色
④为减缓坡度设计了“人”字形路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该图是20世纪20 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1927---l928 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触市场风险
B . 1929 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C . 1930---1932 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 . 1932 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12.下表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
以下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年代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生产总值增长率(%) 1.9 2.5 3.6 6.8 3.4 2.8 3.4
A.反映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B.反映出“自由放任”政策适应了新发展
C.反映出“混合经济”带来了新效应
D.反映了“新经济”模式推动持续增长
13.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据此不能得出
A.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通过改革,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趋向一致
C.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美国和中国通过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4.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息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②由政府主导③实行以工代赈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
为此,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
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援助西欧以摆脱经济危机
D.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战略
16.下表是美国某时期的经济指标表。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表中括号处的指标应是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国民总产值消费品价格 1957—1959=100 ()%
1933年55.6 45.1 24.9
1935年72.2 47.8 20.1
1937年90.4 50.0 14.3
1939年90.5 48.4 17.2
1941年124.5 51.3 9.9
A.经济增长率 B.关税税率
C.黄金出口数 D.失业率
17.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18.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还是觉得,他们不能正确地划清个人和社会的界限。
他们忘记了,削弱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
”其言论是针对()
A.罗斯福新政 B.凯恩斯主义
C.斯大林体制 D.欧洲联盟
19.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
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
这表明美国( )
A.工业复兴收效甚微 B.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联邦权力遭到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20.1931年3月,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要求在26个“重要产业”中组建卡尔特(垄断组织)。
1931至1935年,全国共建立了35万个卡尔特和17哥托拉斯(垄断组织)。
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太平洋战争
C.世界性经济危机 D.全面侵华战争
21.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 B.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C.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 D.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22.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处应填()
年份1937年1945年1960年1972年
资本主义世界100 100 100 100
美国46.4 74.6 31.2 ?
日本 6.1 ------ 3.2 ?
西欧各国------ ------ 26.5 ?
A. 45.1 2.1 24.6
B. 45.1 12.3 24.6
C. 7.6 12.3 29.6
D. 7.6 2.1 29.6
23.如果让你为下侧漫画配上一个标题,比较合适的是
A.“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B.“各国货币改革须在美元主导下进行”
C.“全球化和多极化呼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D.“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结成了同盟”
24.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
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这反映了()A.传统产业迟滞了全球化过程
B.民族性与全球化可以协调统一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
D.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25.亚投行的宗旨为:(1)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由此可知亚投行()
A.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类似
B. 成为新兴的国际经济组织
C. 将会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
D.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6.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B.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C. 建立布雷顿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27.下表为2001一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统计(单位: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项目
发起反倾销调查发起反倾销
调查总数
(I)
366 312 232 214 200 202 164 208
对华发起反
倾销调查总
数(II)
53 51 52 49 56 70 56 71 II/I 0.14 0.16 0.22 0.23 0.28 0.35 0.34 0.34
A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兴起
C. 反全球化浪潮再次兴起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28.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9.2012年11月第八届珠海航展成功举办,中国航空产品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制造”拿到了3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
航空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是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材料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说明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
B.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
C.经济全球化加强
D.全球政治军事政治合作的大趋势
30.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二、简答题(题型注释)
31.(10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2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1分)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
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
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9分)
(2)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6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合院(图一)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
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
因为它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
(1)材料一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哪些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信息?(6分)
材料二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民居建筑(图二),其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中建筑出现的历史原因。
(4分)
材料三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1978--2007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信息一:晚清男装由长袍马褂向中山装转变;晚清女装由宽松肥大长袄向修身合体的旗袍转变。
说明:晚清君主专翻日益脚朽,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仍然存在.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西学东渐的深入,辛亥革命推翻帝侧,中华民国成立.共和体制确立。
清末民初,剪辫易服,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信息二:由传统封闭、带有封建等级色彩到迫求民主、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说明:晚清封建思想依然盛行,妇女思想比较保守.随着近代经济、政治近代化发展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女性开始走向社会,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审美观念发生交化;崇尚简约实用、时尚.井艘予服彼政治理念和时代色彩。
信息三:由传统、突出满清民族色彩向中西结合、土洋并存多元化发展
说明:满清专制统治加强对汉人的控制.发饰服装主要按满清样式穿戴,辛亥革奋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服装体现出新旧并存的多元化的社会时代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评述型的问题,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把握三个步骤:提取材料的信息,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晚清男装由长袍马褂向中山装转变;晚清女装由宽松肥大长袄向修身合体的旗袍转变;由传统封闭、带有封建等级色彩到迫求民主、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由传统、突出满清民族色彩向中西结合、土洋并存多元化发展等。
第二步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说明论证,注意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最后做出简要总结和评价。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迁
【名师点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题目并不设置有限的评论方向,只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便考生开放式作答,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整体学科思维能力。
考生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时,应紧扣评论对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
考生须调动已有知识,运用相关材料,选取合适史料,充分论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意在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展示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2/3,新闻记者至少有24个被杀,60人被捕人狱,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说明当时的传媒业遭到打击和破坏,主要是报纸对时局的报道引起政府的弹压,故A项正确;B中巩固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与材料中信息正好相反;D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演变·民国时期报刊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厅,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
【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
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4.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由此可知①中19世纪末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时间限制“最早”。
依据“人力终输蒸汽力”可判断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与此相关的应该是B。
其它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
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
6.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汽车的燃料为汽油,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燃料为煤炭;B项错误,飞机并未在材料中出现;C项正确,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D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新式交通业在中国特别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但是这些交通工具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考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汽车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①中说的是饮食中的西餐特色,很明显是受到西方侵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④“别肠转如轮”则是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这也是受外来侵略的影响;②③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的变迁。
由“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D 错误,排除;由“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可知AB不符合以上特点,故选C。
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习俗风尚的变革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西装裙子”,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
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生活习俗演变·特点
10.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由此可知①中19世纪末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京张铁路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A、B、C项符合题意;D项股市上涨主要是因为1932年罗斯福竞选当总统,罗斯福在总统竞选演说中阐明了新政的思想,而开始推行新政是在1933年罗斯福就职总统后,D不正确,故选D项。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50——70年代,故A错误;由于70年代的经济滞涨,美国政府加紧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错误;“新经济”模式发生在90年代克林顿在位时期,故D错误;为了解决经济滞胀的现象,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经济,出现了混合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C正确。
1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仍以公有制为主体,故本题选B项。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从题干要求判断,④是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材料中也未体现,据此可以排除B、C、D。
答案是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总统认为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说明他依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所以选B。
A与题意相悖,C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与题意无关,D 在题干中没有反映。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自由放任政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是美国1933-1941年的经济指标,这一时期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得以复苏。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33—1941年,美国国民总产值逐年快速提升,消费品价格也逐渐上涨,经济在复苏发展而最后一栏的数据却在递减,因此最有可能是失业率,故选D;A、B、C都与经济发展成正比,应该呈现递增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