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寻根》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让我们来寻根》评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要体现生活性和活动性。
那么,实施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教师要做到哪些要求呢?——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认真解读教材,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突显实效性、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活动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生活。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瓯北二小团队展开实践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磨课活动。
下面由我作代表发言,对我们展示的这堂课实行浅析。
一、走进品德课
(一)有效地“活”起来。
1、教材处理灵活:书本上四面的内容,文字密密麻麻,仅仅通读一边都要大半节课了,李老师读透教材,大刀阔斧,大胆取舍、重新整合。
备课时,视“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为重点,将“炎黄子孙”为难点实行突破。
当然,书本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故事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完全能够自主理解。
所以,李老师真正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那样枯燥无味。
2、情境创设鲜活:融流行元素——“穿越”于课堂,将几个看似不相关联,却又有千丝万缕的活动内容像珍珠一样有序地串联起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体会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起源,设计怎不一个“合情合理”啊。
借助华裔少年“寻根之旅”的形式创设体验,激发爱国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有效地“动”起来。
1、动手查找、处理信息。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本课学习资料,再实行筛选择舍,提取有效信息。
在扮演博物馆解说员和讨论炎黄二帝所做贡献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
学生发言时促动了交际水平的培养,站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信地表现。
2、和“说教式品德课”说再见。
有的教师之所以喜欢照本宣科,那是因为懒得花时间备课,连看教参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没有思考,哪能磨出东西来?而李老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多点思考,多点创新,像学生“角色转变”为“华裔少年”参加冬令营,老师是“营长”,像“钻木取火”参加篝火晚会,像请学生扮演炎帝“尝百草”,像“歌唱爱国情”,只有让其先“入境”了,才能使其再“入情”。
这种活动式课堂,寓教于乐,是学生的最爱:玩得快乐,学得轻松。
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我们追崇一堂课能够活动化,但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活动不应该仅仅为了玩而瞎闹腾的,应该从这些“活动”中有所受益。
此外,一节课中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接触教材。
在走近炎帝和皇帝时,李老师就组织学生浏览书本79—81页,在阅读中咀嚼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有效地“浸”下来
1、情感浸入于心:学生掌握了很多的神话故事,而我们把重点落在把“人”神化的理解,做一个质的提升,学生对先辈的敬仰随着课堂活动融入于心。
2、精神文明沉淀:能够说,对民族文化的追寻,无论是华裔少年,还是土生土长的我们,本课不是一个终点,而应该是“寻根之旅”的起点。
学生只有怀揣这样一颗爱国之心,才能
激发主动探索历史文化的热情,将这份对祖国的深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努力。
(四)课堂不足:
在“尝百草”时应该多加一句话:生活中,同学们不能随意品尝,注意食品安全,以免中毒。
就是今天这样一堂课,我们看到李老师是捧着一颗赤字之心而来,轻轻悄悄地唤起学生一颗颗爱国之心继续前行。
二、走出这次磨课赛
我们再看《品德与社会》这个课程的现状,实属悲哀——专职教师有吗,有的都是语文老师兼职,或者临近退休的教师担任。
这里,我们不是对教师水平的质疑,而是感叹品德课在众多课程中的地位问题。
一线教师把品德课上语文课那是家常便饭,而把语文课上品德课那简直就是奇迹啊。
其实,多上一节语文,少上一节语文课又能怎么样呢?不过,一个礼拜仅仅两节的品德课还可能被其他课程霸占,有借无还,压缩教学,甚至弃之一边,于心何忍呢?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说“做事先做人”,这“人”的品德培养不就是要依赖于“屈指可数的“品德课”吗?通过这次磨课,我们的确也尝到了与语文探究不一样的甜头来,我们看到这里也遍布着“别样的风采”呢。
我们一线的教师如果坚持把品德的根留住,相信品德这门课程的发展也能像这棵树一样,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但,这真的需要我们有这次磨课的创新与毅力,任重而道远啊。
我的代表发言到此结束,谢谢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