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院222例药品不良反应汇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我院222例药品不良反应汇总分析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2年本院上报的22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DR发生率男女相当,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附件损害,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

结论:对ADR要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标签: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笔者所在医院截止2012年11月31日共上报222例不良反应,现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1月期间上报的2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2 研究方法对发生ADR患者情况、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或器官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在各年龄段和性别中分布情况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其次是41~60岁年龄段;各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发生ADR比率接近1∶1,222份ADR男女性别比为1∶1。

详见表1。

2.2 给药途径对ADR发生的影响静脉途径给药发生ADR最多为主,其次是口服。

详见表2。

2.3 ADR涉及药品类别与ADR类型发生ADR的药品种类较多,涉及了17类药品,以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多,除了2例新的和1例严重者,其余219例均为一般的。

详见表3。

2.4 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一种药物可以引起机体多系统或多器官的ADR,一般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

222例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为主。

详见表4。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在本院2012年发生的2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女比例1∶1,无差异。

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高龄发生率
高于低龄[1],61以上的
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其原因是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药物消除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且老年人的血浆蛋白低,结合药物能力低,因此,血浆中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易引起不良反应[2-3];而且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ADR发生率与用药种数成正相关[4]。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应该特别重视老年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尽可能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3.2 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的关系本院222例不良反应统计中,静脉给药发生ADR所占比例最大。

静脉输液引起的ADR有多种因素,可能与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脏首过效应,血药浓度高,故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也可能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和生理病理状态有关;也可能与注射剂成份、输液中所含微粒、pH、渗透压有关;与输液配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液体浓度过高等因素有关[5]。

因此,在生产厂商提高注射剂质量、确保药品运输与储存条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要规范使用,正确操作,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和并采用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口服的、肌肉注射的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用药,对重症患者可采用序贯疗法,缩短静脉给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特别是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

抗菌药物种类多,广泛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且临床上经常联合应用,可能是导致ADR频发的原因之一[6]。

临床必须严格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关于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应向患者交代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另外,其他因素如患者自行加快给药速度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7]。

医护人员及时观察用药过程,防止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如表3所示,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其次,中药制剂一般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缺乏统一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注射剂经分离纯化后,所含的蛋白质、鞣酸、挥发油、树脂等成分,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发生过敏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对于提取分离温度、时间、溶剂容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液、滤材、容器等工艺条件尚未标准化,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8]。

目前,人们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甚至是片面认识,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ADR的并存。

提倡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9]。

3.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222例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为主,以皮疹瘙痒多见[10],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1)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2)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

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最易引起该类反应,提醒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需做皮试的药物,即使皮试阴性,在用药过程中也必须密切观察,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用可
疑药物。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本身理化性质等因素有关[11]。

本院的ADR上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上报的ADR以一般的常见的居多,新的和严重的较少,对不良反应的具体描述不够详尽。

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如实认真及时填报ADR,重点关注高龄患者和高风险药物,并及时公布不良反应汇总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规避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456.
[2] 马庆亮.我院3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67-170.
[3] 戴兆燕,陈毓强.105例老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院,2011,18(24):174-175.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15.
[5] 周鹏,张英,林建群,等.我院2010年4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0):58-59.
[6] 彭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74-175.
[7] 苏颜军.137例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24-25.
[8] 梁桂芬,任学彬.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0):1041-1042.
[9] 杨松,刘会平.加强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认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65-166.
[10] 张艳梅,杜晓俊.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08-109.
[11] 卫生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