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形象地文学史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崛起于“五四〞时期的作家丁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作于一九二七年冬,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19卷第2期上的短篇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发表的当时就因莎菲形象的独特性和小说别具一格的文风而为文坛所瞩目,并引起“莎菲热〞,为丁玲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使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继冰心之后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但同时,也让丁玲蒙受了半个多世纪的责难与贬毁,《沙菲女士的日记》在后来的文学史的开展中也一直引起诸多争议。

本文试图通过对莎菲性格的剖析,并将莎菲形象与冰心、庐隐与凌淑华笔下女性和鲁迅《伤逝》中子君形象,以与与20世纪80年代之后勃兴的女性文学分别作比拟,以此探索莎菲形象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一、莎菲形象出现在当时的意义
1、莎菲形象解剖
〔1〕强烈的叛逆性与深刻的悲观主义意识
矛盾先生曾指出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可谓一语点破了莎菲的性格核心。

莎菲生活在虽经“五四〞运动冲击但黑暗势力仍十分顽固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那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是新与旧、父与子、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时期。

在这种情形下,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堤坝开始崩塌,觉醒的青年们开始纷纷从封建家庭冲出来,追求理想、寻找光明。

莎菲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子,自然与传统女性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差异。

小说一开篇,作者便将这一位与众不同的莎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她身患肺病,严重失眠,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公寓中,百无聊赖的“混〞日子。

为了打发难耐的岁月,她甚至将煨牛奶、看报纸都当成了无聊消遣的手段。

而当牛奶没得可煨、报纸没得可看时,却“想不出能找点什么事做,只好一个人坐在火炉旁生气〞。

莎菲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她厌烦天气、厌烦环境、厌烦周围的人,甚至连看到“那四堵粉垩的墙〞,也感到“窒息〞。

她找不到一件能令她不生烦心的事情做。

为了激活那颗苦闷孤寂的心,她甚至想“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要新的,无论好坏〞。

外表上看,莎菲有点孤僻乖X,甚至于有些变态。

但仔细一想,我们从她身上不正好窥见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一个侧影吗?那些被时代所唤醒,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知觉,却一直找不到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青年们对生活的态度吗?“她们从‘父亲’
的家里跑了出来,与‘家父’决裂,使她们尝到了独立的意味,但这也许只是外表上的或是虚假的‘独立’,因为实际上混乱的‘父亲’社会,旧秩序并未彻底消除,新秩序并未建立,社会并未为她们要创造的新自我,提供任何新的插足或容身之地。

她们从‘无’中回来,从传统角色中破壳而出,夹在无秩序的缝隙中挣扎奋斗。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某某:某某大学,127页.这些“娜拉们〞徘徊在十字街头,寻找生活的最终出路。

她们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却又不知光明何在,苦闷彷徨。

而更令人深味的是,莎菲的出走并非像一般青年那样,她并未受到家庭的压迫,在婚姻问题上,也没有传统的来自家庭的束缚,她的出走只是因为她并不满足物质上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而是要追求在精神上达到深刻理解根底上的关爱和体贴。

即使到最后,“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她也没有想到回去,而是决定搭车南下。

因为在那个年代,回去,就意味着失去真正的自由。

这样的执着、倔强,足以证明莎菲是一个坚决的封建礼教和世俗社会的叛逆者。

在笔者看来,《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痛苦的作品,小说从头到尾充斥着锋利狂悖近乎歇里底里的节奏和情绪,浸透了那个时代女性情感的最深层次的痛苦——那种源于表示者——莎菲的悲观主义几乎压得笔者喘不过气来。

莎菲的悲观不是一个广泛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与一些具体的心理相关联的,比如死亡意识、绝望情绪和矛盾心理。

人在极度悲观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死亡,把它当成一种解脱,甚至一种享受。

小说反复屡次地写到死亡,死亡的阴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文章的始终,爬满了全文。

莎菲在日记中屡次提到了这些。

比如“无论在白天、在夜晚,我都在梦想可以使我没有什么遗憾在我死的时候的一些事情。

〞,“明明看到那吐出来的是比酒还要红的血,但我心却像有什么别的东西主宰一样,似乎这酒便可在今晚致死我一样〞,“我认识了人生这玩意,而会心而又想到了死〞,“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净。

〞等等。

莎菲的死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她的病情影响,因为疾病很容易让人颇具忧患意识地想到死亡。

但更深一层说,莎菲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对现实的否认和批判。

但是,莎菲并不是真的想要死,“并不是我怕死,是我总觉得我还没有享有我生的一切〞。

然而她真的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吗?“难道我有所眷恋吗?一切又是那么的可笑,但死却不期然的会让我一想到便伤心。

〞生非所愿,死非所能。

莎菲的绝望情绪也渗透在她日记的点点滴滴,她生活的点点滴滴。

“报看完,想不出能找点什么事做,只好一人坐在火炉旁生气。

气的事,也是天天气惯了的。

〞她把生气当成了日常生活,“但我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我太远了。

〞她把寻找新的不快活当成一种追求,给读者一种压抑之感。

淡淡的描述中也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绝望。

还有她的渴望被了解,但又把他人拒之心门外的矛盾心理产生的悲观。

“没有人来理我,看我,我会想念人家,或恼恨人家,但有人来后,我不觉得又会给人一些难堪,这也是无法的事。

〞在她生病之后,她说“我迫切的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

〞“但人们给我的是什么呢?〞“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她期待着别人的了解,但她同样说过,我不愿让让人懂得我,看得我太容易……还有她的外表和内心的巨大矛盾。

她气得想哭的时候,却会纵声地笑。

这些矛盾时刻纠缠着她,加剧了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悲观。

(2)爱情的理想主义意识与超前的性爱意识
我国古代,因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性爱与情爱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它与崇高、美好的爱情无关,更与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严肃的理性思维不沾边。

文学中的性爱描写大多被扭曲和丑化,是“性和情〞截然隔绝和对立的“无爱的性〞与“无性的爱〞。

在传统理性中,欲望对于女性来说向来都是禁区,女性只能是男性欲望的承受者,而不可能是欲望的滋生者。

“五四〞个人主义的启蒙思想给了现代作家以现代意识去观照和审视男女的情爱,个人情感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

由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为代表,作家竭力抒发其主人公的苦闷情怀,表现爱的焦灼与性的苦闷,表现为一种艺术上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与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中主人公剖析自身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相似,《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大胆流露自我对“情〞与“性〞的追求,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正爱情、渴望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和谐统一的知识女性。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散文《爱情》中认为,理想的两性情境、完整的爱,必然是“神圣和世俗的统一〞(日本)中岛碧.丁玲论[M].丁玲研究资料[Z].某某:某某人民.1982.,即理想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情与欲的完美融合。

而莎菲正是一个追求情欲完美融合的知识女性,她是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同时,莎菲也大胆颠覆了在性爱上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传统性爱模式。

在两性关系上,她要占据主动位置,要改变女性受动、沉默的
地位。

她认为,女性不应该总是被动地等待男性赏识、选择,也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

在她看来,女性在人格上与男性完全平等,有主动去爱的权利,也有向追求者说“不〞的权利。

莎菲在性爱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凸显了她在性爱观念上的超前意识。

在人生理想幻灭之后,莎菲渴望“有那末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假如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能如此盲目的爱惜我,我真不知他们所爱惜我的是什么〞“我真愿意这个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

她渴望在理解之上的“真的爱情〞,但事实上连她本人也说不清自己,“我真不知应怎样才能分析出自己来。

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

莎菲拒绝了“一个某某粗壮男人〞的“无味的纠缠〞,因为“我真肉麻那满纸的‘爱呀爱的’!我厌恨我不喜欢的人们的荩献⋯⋯〞。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Z].某某:百花文艺,1985.苇弟是莎菲的追求者,他虽然外表平凡,却是一个诚实善良忠厚的老实人。

他真心实意地对待莎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莎菲,不管莎菲对他态度如何,他对莎菲的关爱始终如一,愿意为莎菲奉献整个身心。

为此莎菲心存对他的感激信赖:“如假如一个女人只要能找一个忠实的男伴,做一生归宿,我想谁也没有我苇弟可靠。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Z].某某:百花文艺,1985.但他不懂莎菲,不能在心灵上与莎菲对话和沟通。

莎菲曾失意地慨叹:“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为使苇弟能够明白地了解自己,莎菲做过努力,甚至把从来不愿示人的日记交给苇弟看,希望他能通过日记了解自己、体察自己的心。

遗憾的是,愚钝的苇弟看了日记后,非但没有增进对她的了解,反而加深了误解,这使莎菲大失所望。

莎菲心中的真正爱情,是双方相互理解、心灵完全契合的爱情,而苇弟却难以在心灵上与莎菲产生共鸣。

于是,莎菲在日记中伤感地写到:“如假如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
相貌平平、思想平庸、心性脆弱的苇弟很难与莎菲发生心灵的撞击,与他在一起,莎菲从未有过被“捉住〞的感觉。

他只能得到莎菲的友谊,却难以赢得莎菲的爱情,最终她拒绝了苇弟。

爱情是一种十分复杂微妙的感情,虽然它与人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诚实的品德并不一定能引起对方的爱慕之情。

继之,莎菲的生活中出现了另一个男性——新加坡华侨凌吉士。

这是一个俊美
潇洒的高大男子,他以其出众的男性魅力轻易就搅动了莎菲的芳心,令莎菲产生了狂热的情欲,她寻找真爱的热望骤然间被凌吉士唤起了,莎菲感到生命之火正在熊熊燃烧。

第一次见到凌吉士的时候,莎菲就惊叹:从未想到“男性可以有这样美〞。

“假使他能把我紧紧地拥抱着,让我吻遍他的全身,然后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到来。

唉!我竟爱他了。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Z].某某:百花文艺,1985.为了主动接近凌吉士,莎菲从舒适的公寓搬到离凌吉士住所较近的旧房子里。

在莎菲第二次见到凌吉士的时候,她就大胆地狠狠地望了他几次,并说想请他为自己补习英文。

莎菲在日记中不无放肆地写道:“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

但接触时间不长,莎菲便看到了凌吉士华丽外表下无法掩藏的庸俗和卑劣的灵魂。

莎菲看清了“他的可怜的思想〞,明白了他所需要的“是金钱,是在客厅中能应酬他买卖中朋友们的年轻太太,是几个穿得很标致的白胖儿子〞。

他的爱情“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嘴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热心于讲演辩论会,网球比赛,留学哈佛,做外交官,公使大臣,或继承父亲的职业,做橡树生意,成资本家……〞这不仅对于当时的一些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今天的某些女性也是具有吸引力的。

然而“在她一度吻了他的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位不值得恋爱的卑琐的青年〞。

【2】茅盾.女作家丁玲【M】//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某某:某某人民,1982:253.莎菲冷静地审视对凌吉士的爱:“自然我不会爱他,很容易说明,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劣的灵魂。

〞“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这样一长串的反问,让我们每个人深感震感,也是莎菲对自己的理想爱情观的最有力的宣言。

“敢于如此大胆地对女主人公的立场寻求爱与性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第一人〞(日本)中岛碧.丁玲论[M].丁玲研究资料[Z].某某:某某人民.1982.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里描写情爱画面时,或男性贪婪女性的美色而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或女性温柔地投入男人的怀抱,而莎菲在承受凌吉士的亲吻时X大了眼睛望着他,并以“我胜利了!我胜利了!〞的心态将凌吉士用力地推开。

它使中国女性以“仰视男性〞的时代变成“俯视男性〞的时代,在这篇颠覆性的小说文本中,莎菲
改变了传统女性等男人来挑、等花轿来抬的被动地位,主动选择。

从这可以看出,莎菲的超前的性爱意识,以至于对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女性文学写作都有一定影响。

〔3〕性爱上的矛盾心理与强大的女性自我意识
莎菲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茅盾.女作家丁玲【C】.丁玲研究资料【Z】.某某:某某人民,1982.《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了莎菲在性爱上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

莎菲对凌吉士风流倜傥的外表如痴如醉,她那颗高傲的心不可思议地被凌吉士俘虏了,心灵深处锁闭着的爱情闸被凌吉士开启了。

然而,几经交往,莎菲却痛苦地意识到这个令自己癫狂的、外表高贵的凌吉士,内里竟安置着如此卑劣的灵魂!这使莎菲陷入极度的失望之中。

莎菲追求的是灵肉交融式的完满的爱情,她渴望得到一个从仪表到心灵都能使她感到满意的情侣。

灵魂卑污丑陋的凌吉士使莎菲欲求苏生的青春生命陷入了骚乱不安的困境之中。

尽管莎菲看透了凌吉士的种种卑劣,但她仍然渴望得到他的热吻、拥抱、爱抚,陷于情色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她太迷恋凌吉士的仪表了,无法抑制对凌吉士的官能欲求,难以抵御身体的召唤。

当凌吉士来抱她时,她忘记了其可鄙人格,一度还吻了这个可鄙之人“极富诱惑性的红唇〞,得到了生理的满足之后,又感到后悔,又用力地将凌吉士推开,承受着自我谴责的痛苦。

这种关于两性关系的大胆描写表现了丁玲对于感性生命体验的重视。

小说对莎菲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大胆披露,在当时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阅读震撼,被看作是“女性的《沉论》〞。

丁玲真实地写出了莎菲灵与肉、情与理激烈搏斗的痛苦历程,这种描写符合莎菲的性格逻辑。

莎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却丧失了选择对象的时代。

与莎菲相处过的男人,个个都是灰色的、萎缩的。

莎菲不讳言地评价她遇到的每一个男性:粗俗的某某男人、笨拙的云霖、懦弱的苇弟、卑劣的凌吉士⋯⋯莎菲的痛苦不是等爱不得,而是寻爱不果。

莎菲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和沉沦。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全面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女性自我,这个“自我〞,是彻底的女性的“自我〞和个体的“自我〞,它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男权文化的控制,也摆脱了虚浮的群体意识,而成为一个鲜活独特的“这一个〞,然而这
个“自我〞并不快乐。

她做每一件事情,仿佛都有一个正面的力和反面的力,她无时无刻不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

她一旦被人挑动起爱情的心,便是忘我的热烈和决绝。

她反复地幻想:“单单能获得骑士般的那人儿的温柔的一抚摩,随便他的手尖触到我身上的任何局部,因此就牺牲一切,我也肯。

〞可是她真的肯吗?这个被欲望支配的莎菲只是“自我〞的一个局部,她焦躁不安然而仍旧等待着那个更强大的、理性的莎菲的判决。

当这个莎菲发现在凌吉士“高贵的美型〞里,其实安置的是“卑劣〞的灵魂时,结局就已经不可改变了。

她有自己的自尊,她有“充足的清晰的脑力〞,使自己不像“卖笑的姊妹〞一样,沦为他的玩物。

但她的本能欲望的自我还在绝望地挣扎:“我躺在这热情的针毡上,反过去也刺着,翻过来也刺着,似乎我又是在油锅里听到那油沸的响声,感到浑身的灼热⋯⋯〞这一场心灵上的战争是如此的激烈残酷,仿佛交响乐中最繁复跳跃、动人心弦的一章。

而由理性的“自我〞重重地奏下了最后一个音符,理性胜利了。

那个不配承受纯正的爱情的龌龊肮脏的男性被高傲的女性“自我〞永远地放逐了、摒弃了。

莎菲说:“凡一个人的仇敌就是自己。

〞在两个自我的战争中,她并不是始终坚决的,有时候她会迷惘地问自己:“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有时候她唠里唠叨地检讨自己:“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得好结果的。

〞但是她终究取得了胜利。

莎菲的胜利正是创作主体的理性观念的胜利。

然而这胜利并不代表着女性幸福的获得:“我只从那满足中感到胜利,从这胜利中得到凄凉,而更深地认识我自己的可怜处,可笑处。

〞她的“可怜〞和“可笑〞不仅仅在于她的欲望给她带来的痛苦,更多的还在于她的寂寞,她的强烈的爱人的欲望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懂得〞的承受者,以至于连“我又糟踏我自己了〞的哭声,也只能在佯狂的笑声中生生地咽下去。

2.以莎菲形象与冰心、庐隐与凌淑华笔下女性和鲁迅《伤逝》中子君形象作比拟,分析莎菲形象的出现在当时的意义。

莎菲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廊里是独特的“这一个〞,褒贬毁誉之间谈谈《莎菲女士的日记》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某某人民 465 “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

丁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的反封建的小资产阶级艺术典型。

莎菲这个人物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人物画廊里,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莎菲这个既背叛封建礼教,又惩
罚“市侩〞丑恶灵魂的小资产阶级叛逆女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能取代的典型意义。

在丁玲以前,就已有冰心、淦女士(冯沅君)等人塑造了一批经典的“五四〞新女性形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闺秀,她们还没有冲出封建巢穴的决心,只能看作是封建大家闺秀向“五四〞新女性过渡的中间阶段。

淦女士( 冯沅君)笔下的女性形象就不同了,她们已经抛开了对封建家庭的眷恋,勇敢地参加到了自由恋爱的浪潮中,可以说是五四运动高潮期新女性的代表。

不过,她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过于盲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等待她们的似乎只有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但也有许多新女性仍在同这一切作殊死搏斗,这就是“五四〞退潮期的新女性。

丁玲笔下的莎菲正是此期的新女性,她生活压抑、前途渺茫,精神上病态,表现在爱情上就是不幸和苦闷,莎菲的形象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苦闷和困惑。

这也正如丁玲后来回忆的那样:“我那时候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反叛的情绪,曾盲目的倾向于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队伍,走入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

〞丁玲:《我的创作生活》,载《创作的经验》,天马书店1933年版。

这就激发了她强烈的创作的冲动。

丁玲曾回顾说“精神上痛苦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丁玲:《我的创作生活》,载《创作的经验》,天马书店1933年版。

莎菲病态的矛盾心理,是植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的历史土壤之中,从而获得普遍性的社会意义。

莎菲是以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的,她心灵上铭刻着时代苦闷的创伤,她是时代的,社会的一种典型。

我们不妨把现代文学史上有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作一点比拟,看一看莎菲在文学史上具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的“新姿态〞,占有怎样的地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早期,冰心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比拟具有代表性的。

冰心,是“五四〞时期最早进入文学领域的女作家。

仅此一端,便可知其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了。

但是,因为她生于这样一个家庭,母亲的慈爱,以与还算优越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她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她从自己小我生活的美满,推想到人生之所以有丑恶全是为的不知道互相爱;她从自己小我生活的和谐,推论到凡世间人都能够互相爱〞。

矛盾:《冰心论》。

冰心从“爱的哲学〞出发,去看待解释
社会人生。

她的小说中反映封建的女性,大都持“中庸之道〞,提倡“新贤妻良母主义〞。

丁玲笔下的莎菲,如此与此类“软脊骨的好人〞迥然不同,她毫不肯拘于封建道德的规X,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亲〞,统统不在眼里。

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曾“给许多无事的人以诬蔑我、凌辱我的机会,以至我顶亲密的小伴侣也疏远了。

后来又为爱的胁迫,使我害怕得离开了我的学校〞。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仍然义无反顾,她鄙视“要压制住这爱的表现〞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意识,毫不掩饰剖白自己的爱情心理。

冰心笔下的反封建女性,稍遇压力,便躲进母爱的怀抱,而莎菲等新女性,心灵上负着严重创伤,仍然绝叫着挣扎、搏斗。

反封建的精神,更强烈、坚决。

矛盾先生曾精辟指出丁玲早期的作品与她前辈作家的区别。

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人们于是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位新起地女作家,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如果谢冰心女士作品的中心是对于母爱和自然的颂赞,那么,初期的丁玲的作品全然与这‘幽雅’的情绪没有关涉,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新的姿态〞确切地揭示了丁玲的《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许多人都为作家杰出的艺术才能所倾倒,出现了“莎菲热〞,赢得了中国广阔具有时代苦闷青年的共鸣。

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一时成了激动人心的口号,许多青年把恋爱的自由和热情,看作是所谓“人生追求的神圣或唯一目标〞。

然而这种神圣的目标,在当时却是无法实现的,这又决定了她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必然碰壁和失败。

因而丁玲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

莎菲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对封建黑暗社会的鄙视和对抗,以与幸福与空虚、自由与束缚之间的矛盾心理。

冰心和丁玲虽然同为女性创作,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不但导致了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精神本质的差异,而且导致了她们笔下女性性格的差异,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柔弱的,而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如此具有雄健的战斗的力量。

同时也导致了她们表示文风的差异,冰心的文风具有追求和谐的倾向,而丁玲如此充满了矛盾的X力。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之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