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断“折腾”俄罗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为何不断“折腾”俄罗斯?
作者:暂无
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14期
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对双边关系,但近年来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引发世界担忧。
学界普遍认为,俄美关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但对于其结构性矛盾却没有明确结论。
本文试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三个维度,对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1.完全相悖的世界秩序观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独立,执政者一改苏联时期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体制特点,宣称从此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实践。
1993年,俄罗斯通过的新宪法,将自身定位为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治国家,并据此确立起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政治上由一党制改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经济上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将国有企业打烂、砸碎,努力向资本主义市场制度靠拢。
应该说,无论是在思想体系、宗教信仰,还是社会制度上,即意识形态的根源性层面,俄罗斯与美国已经没有根本的区别。
然而,意识形态并非如此单一和单向,相反,它具有散射的性质。
人们在对待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的世界秩序观方面存在的不同看法和主张,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第二个层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时代。
俄罗斯提出多极世界的主张,呼吁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应奉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即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和信任的合作关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动辄以武力和制裁相威胁,更不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须尊重和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和权威作用,有关当事方应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如此等等。
简言之,国际社会应当遵循多边主义。
这个世界不能“一家说了算”,而要大家商量着来。
而美国对此看法截然不同。
冷战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大搞颜色革命,不择手段颠覆别国合法选举产生的政权。
美国几任总统都毫无顾忌、不停地宣称美国是这个世界的“领导者”。
对美国,只能顺,不能违。
在意识形态的这一个层面,俄美两国从理念到行动再到结果,都完全相悖。
可以说,这是两国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体现。
2.地缘政治上的零和博弈
同意识形态一样,地缘政治也是客观存在。
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观念,也会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行动。
英美都认为,二战之后使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国家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具备扩张到大陆边缘地带能力的国家,不是英国,不是法国,而是苏联。
因此,必须不断寻求有效的办法和手段,以遏制和绞杀苏联以至后来的俄罗斯。
正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客观存在及它产生的广泛后续影响,苏联解体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斗争与冲突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
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不断向东扩张,逐渐缩小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圈。
北约还有意将反导系统前移至中东欧国家,近年来又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投入,甚至加紧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不断举行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
苏联解体27年,俄罗斯在欧洲大陆始终处于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
作为俄罗斯和北约在欧洲对峙的最后一道屏障,乌克兰成为俄罗斯与美国激烈撕扯、无可妥协的角斗场。
在中东,小布什政府于2003年不顾俄罗斯和德法两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伙同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一起发动对伊战争,从而在伊斯兰世界建立起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并通
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的战略牵制。
奥巴马政府2011年在利比亚问题上又以禁飞令骗过俄罗斯,骗过安理会,联合英国、法国等多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
美国
后来对叙利亚、伊朗采取的行动,与俄罗斯再度形成面对面的直接对峙,至今未能了断。
在中亚,“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攻打阿富汗,要求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给予配合,并极力声称,一旦把塔利班拿下,即刻撤军。
十几年过去了,美军依然保持在阿富汗
的存在,并不断挑起各种内部冲突,放任阿毒品泛滥到境外。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又颁布新的
对阿战略,以打击“伊斯兰国”残余势力为名,行牵制南亚、中亚、俄罗斯以至中国之实。
从欧洲到中东再到南亚、从区域性组织到联合国安理会,俄美在地缘政治上的零和博弈,
构成了两国间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3.互不相让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比较好理解。
凡是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事物,都可以列入其中。
但最根本的,还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家尊严几个方面。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实现国家利益的第一要素。
而分裂或肢解俄
罗斯,历来是美国政府致力的目标。
其中最有名的说法就是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
基提出的,将俄罗斯肢解成欧洲部分、西伯利亚部分和远东部分三个国家。
布热津斯基认为,
这样俄罗斯就永远不会再对美国形成任何威胁,美国从此做事可以畅通无阻。
不管世界发生多
大变化,不管美国政府谁来掌舵,布热津斯基对俄罗斯定下的这一套路,依然延续并发展着。
在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的几个关键点上,保卫政权安全已上升到极高的位置。
这个问题
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迫切性。
颠覆政权是分裂和肢解国家的前奏。
而贬损、抹黑、诽谤乃至无
中生有地诋毁经合法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又是颠覆政权的必经之路。
这些年来,美国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希冀在俄罗斯复制它在世界各地搞颜色革命的成功经验,有组织有计划地
不断加大对俄社会的直接渗透,试图通过派驻各种非政府组织,在俄各地培植反普京势力。
使物质财富不断增殖,是国家利益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
为了在这方面封杀对手,美国也
是煞费苦心。
早在1974年,为了限制同苏联的贸易,美国出台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禁止为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和政府贷款担保。
几十年一晃,
苏联和原来意义上的东欧早已不复存在,但法案依然没有被废除,贸易歧视始终发挥着作用。
俄美两国贸易从来没有好过。
双方在能源、材料、精密仪器制造和高新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
也从没有开展过实质性的合作。
贸易之争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能源之争。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美国
的页岩油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完备,两国都需要持久获得更高的石油收入。
2014年俄受美制裁后,争取更高的世界石油价格,当然是俄罗斯的优先选项。
到2016年11月底,以俄罗斯为代表的
非欧佩克产油国和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几经协商,终于达成从2017年起每日减产180万桶的协议。
此后原油价格回升明显。
对俄罗斯等国来说,前景继续看好。
美国也不甘示弱。
2017年11月,美石油产量已达1003.8万桶/日,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2018年1月下旬,
美国的石油产量为991.9万桶/日,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基本相当。
国际能源署预期,美国油气行业将迎来跃进式繁荣,2018—2025年,美国将在全球石油供应增幅中占80%。
俄美两国在安全观上也是矛盾重重。
在战略稳定问题上,《中导条约》《削减和限制进攻
性战略核武器条约》这两个直接体现两国利益的条约正处于失衡的边缘,两国多次相互指责对
方违反《中导条约》。
围绕《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谈判更是步履维艰。
在反
恐问题上,俄罗斯主张各国排除异见,精诚合作,强烈反对美国借合作之机对外输出自己的价
值观。
在网络安全上,美国一直指责俄罗斯有“黑客”行为,2016年通过网络攻击干扰了美总
统大选。
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在实践中则往往互为前提、互为结果。
俄美两国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尖锐对立与冲撞,决定了双方必然难以走近。
在美国不
放弃单边主义谋霸战略、不放弃地缘上挤压俄罗斯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放弃在国家利益方面搞
对抗的条件下,不管美国总统换成谁,美国对俄罗斯的“折腾”都不会停。
即使一时有所缓和,也是相对的、暂时的。
(摘自《当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