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 88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异化劳动”的“经验”确立的方式, 反对古典经济学“经验”确立的方式。马克 思引入了“人本学”、“历史”、“辩证法 的运动、内在联系”三个理论中介来确立 “历史”或“共产主义”科学的起点“经 验”,即“抽象的具体”。——据此反对古 典经济学的“经验科学”和黑格尔哲学的 “伪经验”。(《1844年手稿》)
存在自身是对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的界说。只对第1第3而言。第 1表示一个简单规定,第3表示由分化而回复到简单的自身联系。 第2是对有限事物的界说。
三,对马克思的“哲学”的初步界说:
一是在形式上,马克思哲学不是体系化、系 统化的表述方式;没有以往哲学的“内在 性”、“封闭性”。
二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核 心要素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的 “概念”。马克思的“哲学”根本就不属于 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那个哲学。
3,时代哲学的可能形态:一种“改变世界 的实践哲学”。
形式上是形而上学哲学向世界的降落与交汇, 成为与其它科学统一的“当代世界哲学”。
文本链接: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哲学“内在 性”、“封闭性”的阐述——
马克思对这种充满了“内在性”形而上学哲 学依然发现其“外在性”与“开放性”的可 能性——
4,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改变世界”。
“新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实现 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不是“市民社会”。
哲学的“实践转向”引发哲学的“历史转 向”,即“历史科学”。(《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
5,两种哲学没有真正找到现代世界及其事物(自 然、社会、人、意识)的本质、来源和归宿。这被 “形而上学”的哲学所关切的人类与世界“存在意 义”的真正解决道路在于:“历史”。
E,时代哲学的可能形态:
克服形而上学的内在性。即一种以人的自由 为终极目的而立足改变世界建立起来的哲学, 一种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交织为整 体的“当代世界哲学”。
4,马克思的“哲学”(哲学概念的变革)
马克思:“消灭作为哲学的哲学” 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 哲学的起点与对象: 黑格尔“有”或“存在”;费尔巴哈的“自然”;
“商品”起点。(《资本论》)
四是根本兴趣上,马克思没有西方传统哲学 的问题意识、体系化的内在动力。“改变世 界”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本身的兴趣。
五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立场上,“解放”与 “批判”主题。对于以往全部哲学的批判, 甚至“反动”。
六是,“马克思的哲学”概念:一种非哲学 的哲学、反哲学的哲学,另一种哲学。
“哲学这门学科可以分成三部分: 1,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 2,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化或外在化的科
学。 3,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
它自身的科学。“《小逻辑》60页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居于应用逻
辑学的地位。”《小逻辑》94页
精神哲学分三大部分: 1,主观精神,分灵魂、意识、心灵三个环节; 2,客观精神,分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 3,绝对精神,分艺术、天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 《法哲学》也分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 ——说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法哲学其实是对“绝对
“劳动”。(“异化劳动”批判)(《手稿》》
“从实践出发看事物、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 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新哲学的前提、起点:“德国哲学从天上出发,我 们从天上回到地上”;“不是从想象的人的想象的 活动出发,而是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从物质 生活过程”出发;“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 意识形态》)
三个层面:技术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人的自由与 解放实践(革命性)。
马克思的真理的最高标准:人的自由与放的实践 (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之谜)。在这个标准下可以 产生:技术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的批判(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批判的社会科学)。
9,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 劳动辩证法——劳动的本质即人的自我生成与诞
批判维度:社会结构本身矛盾、冲突与危机的揭示与批判意 识。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意 识的揭露与批判。
八是,马克思的“哲学”如果还称哲学,只是在 于,作为“反哲学的哲学”。
A对形而上学哲学的“颠覆关系”。 B对形而上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C和形而上学哲学一样,依然对世界与人的存在
三是哲学的起点、开端和对象上,不再在本 体界;而且移动、变化。
起点的确立方法:感性具体——抽象——抽 象具体;历史与逻辑统一。
马克思的哲学的各种起点、开端和前提:
“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用政治审判黑格尔哲学;消灭“作为哲学的哲 学”;“把黑格尔颠倒过来”。(《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
生。 实践的辩证法——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 发展的辩证法——事物运动中的联系、质变。 事物的辩证法——“运动中的联系”、“内在的联
系”、“整体”。 革命的辩证法——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
定的理解。 历史的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世界
(包括自然、社会、人、思维)的“历史”(诞 生、发生、产生、生成的“时间性”);
分析:
A,形而上学哲学是曾经的历史时代的哲学 形态,其“内在性”是“学科特殊性”造成 的。
B,对于马克思,不能设想真的有一个与时 代、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形而上学”, 历史上的哲学总是时代的产物。
C,哲学深刻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对世界 与生命的意义诉求。
D,对哲学“原初意向”的探索——“立于世 界”。
E,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经验”确立方式: “社会主体”(客体世界的运动、历史); “仿佛先验结构”;“感性具体-抽象-抽象 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F,《资本论》的“经验”方式:“事物本 身的辩证法”;“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资本”与“绝对精神”;“商品”起点的 “经验”建构方式与辩证分析;“绝对精神” 与“三种拜物教”;“历史理论”——当代 世界的本质、来源与归宿。(《资本论》第 一卷)
黑格尔反“实证主义”——一种内在于经验 世界的机械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 立)。
黑格尔在为世界重新注入精神中构造了“绝 对精神”演化整个历史性世界的庞大的普遍 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一种内在于经验世 界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核心概念工具是 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法”。
链接:黑格尔法哲学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的“哲学”探索道路
1,哲学的未来形态形态探索:中学到大学 树立人的本质即“自由”终极价值观;《博 士论文》中黑格尔哲学之后的“人学”与 “哲学实践论”转向;推动马克思的问题是, 黑格尔哲学之后,在这个“关节点”上,哲 学的可能形态。
2,哲学的实践功能探索:《关于伊壁鸠鲁 笔记》——“哲学把握了整个现象世界以后 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哲学从透明的阿 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世俗的西林丝怀 抱。”
英国唯物主义只是为近代经验科学(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提供方法论与哲学依据,拒斥了存在意义 与历史问题;德国唯物主义没有“历史”。而黑格 尔唯心主义历史哲学没有真正解答“历史之谜”。 马克思反对哲学的“伦理转向”。(《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导言》、《1844年手稿》、《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世界统一 于物质”
10,“只有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自 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的科学——历史唯物 主义的历史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此为 基础建立“方法”。
11,科学的评价标准:生产力与以人为本; 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人的“生存”—— 自由、存在、越出自身的生存;人的“生存” 危机问题中的历史进化与文化拯救;历史发 展与人的发展。
7,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 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制度”——“人 类社会”(真正的“人的历史的开始”, 此前是“非人”的“动物的历史”;“必 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共产主义运动”)
8,科学知识(不同真理层次)标准:改变世界的 “实践标准”——区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只是“控 制对象”标准;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 人学与历史批判。(《1844年手稿》)
认为其看“事物”只是“直观”、从客体出发。不 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意义。(《提纲》)
3,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旧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即任何一种本体论、形而上学)。
认为是一种“宗教”——颠倒的世界的合法性依据, “人民的鸦片”。
意义的终极关怀,只是关怀的方式发生了历史时 代的变革。
四,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人的解放与改变 世界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颠覆: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德国唯心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问题意识” 是为“现代世界”作哲学奠基,力图把一个 被近代科学理性、机械唯物主义“祛魅”了 的、从精神分离出去的自然和社会重新纳入 精神关联中。
C,“实践”的“经验”(事物、客体)的 确立方式。反对黑格尔的精神本体的确立方 式和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的确立方式。哲学 的实践转向。(《提纲》)
D,“历史”的“经验”确立方式:生活 世界。反对“道德拯救”世界,主张“历 史进化”。历史科学的前提、起点、基础: “生活”——“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 活过程”、“生活决定意识”等等。进一 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来确立“经验”—— 事物、自然、社会、文化等“经验”。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苦难、人的异化视而不见、没有 倾听能力的“真正的实证主义”。
“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为“作为哲学的哲学”用“本体”、“绝 对真理”来“解释世界”,使一个苦难的、 需要改变的世界具有了“真理性”和“依 据”,是使苦难的、现存的世界合法化、附 魅。集中表现在对黑格尔唯心哲学的批判、 对整个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颠覆 传统形而上学、颠倒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 识形态》)
第三章,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的理论中体现的社会科学 方法论总体特征(11条提纲):
1,马克思的“哲学”(实践世界观、历史 观、认识论、人学、方法论,现代社会理 论),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批 判性和超越性。
2,反对实证主义(旧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 化、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表现在对霍布斯的 唯物主义的批判。
海德格尔的“存在”。 哲学的结构:“本体-现象”
——核心问题:哲学的本体论;哲学的对象与目标; 哲学的起点或开端。
黑格尔哲学——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逻辑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逻辑学》就是形而上学:
“纯粹在或纯有”“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有——无—— 变易
三范畴:1,存在;2,分化阶段;3,存在
6,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经验”概念:
方法: 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历史与逻辑统
一——历史在哪里,科学的起点在哪里。两个方 法相互配合。
方法的方法论和哲学依据: A,“人的自我存在感”——“人的解放”为基础
确立“经验”。(如对国家、金钱、关系、世界 的“看法”或“感知方式”:确立异化经验、苦 难经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 人问题》)。
七是马克思的“哲学工作”:建设与批判双重维度。
建设的维度:改变世界的“实践”引导的“哲学”问题与范 畴的新认识。
——实践(时代)问题引起的“哲学”,本就是一种不断在 重新开始的哲学。哲学起点、地点、问题和目的变迁,也让 他如德国诗人瓦雷里的诗句描绘的:“大海,永远在重新开 始!”
——一种由实践引导回来,不断赋予哲学范畴新含义、新认 识的哲学,一种实践的、开放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