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卷A 卷
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
A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 、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 、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2、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
这提供这说明中学生心里发展具有( )。
A.平衡性 B.独女性
C.闭锁性
D.动荡性
3、“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 )。
A 、课程即学习经验 B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 、课程即社会改造
4、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6、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7、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8、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叫作刺激的( )。
A .获得 B .消退 C .泛化 D .分化
9、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10、小华认为 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11、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维果斯站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重称为(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组织者
D.自我差异性
12、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 、教育制度
B 、教育规模
C 、教育方法
D 、学校课程内容
13、上学路上,徐燕看到一个同学正艰难地推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上斜坡路,她非常激动这种道德情感属于()。
A、动作性道德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C、想象性道徳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14、李哲爱好广泛,恰逢周六晚上既有足球赛,又有演唱会,他都想去看。
由于二者时间冲突,他很矛盾。
他面临的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遘式冲突
C.趋思式冲突
D.多重趋势冲突
15、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A、教育过程化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6、张宏一次在乘坐高铁时偷偷躲在卫生间里吸烟,被乘务员发现后对其处以2 000元罚款,此后张宏不在高铁上吸烟了,上述情形属于哪种强化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7、规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这说明他的那种教学能力比较突出?()。
A.教学知识能力
B.教学反思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学操作能力
18、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卢姆
D.施太伦
19、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特征属于()。
A.态度特征
B.理解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0、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
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21、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比,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
A、娱乐与竞技性
B、普及性与文化性
C、教育性与基础性
D、全体性与全面性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4、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发散想维的基本特征。
2、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3、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
4、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小林进入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
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的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的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怀疑和批评缺乏充足的证据。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2、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
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2、B
3、答案:D
4、A
5、答案:D
解析: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6、C
7、B
8、D
9、A
10、答案:C后习俗水平
11、B
12、答案:D
13、B
14、A
15、A
16、D
17、D
18、A
19、A
20、D
21、C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参考答案】错误。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此说法是正确的。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3、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
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思维特点:“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 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可逆、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思维特点: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分类、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正确答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
4、(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具抽象性。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即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不平衡。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学生已能够运用假设,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义),并进行逻辑推理。
(2)建议: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
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