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课文阅读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知识梳理
第1课
1. 重点句解析
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而且是宏伟、壮丽、罕见的景象。

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似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详细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充分表达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

2.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第3课
1、词句解析:
⑴我有时机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它承接课文的上一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重音应放在“一株〞上。

“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 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构造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方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详细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⑵那翠绿的颜色,亮堂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

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活力。

⑶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中的“应〞读 yìng,“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眼前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活泼、自由、欢乐的环境。

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6课
⒈词句解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颖,看着非常舒适。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详细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颖,看着舒适。

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似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局部。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详细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

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非常仔细、认真。

⒉背诵全文。

第7课
词句解析: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管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

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

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所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大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拟,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

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第9课
对句子的理解:
1.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
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从后来巨人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2.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是指放任自己、不加约束;“冷酷〞是指待人冷淡苛刻。

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这句话是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所提醒道理的一个关键性语句。

第11课
词句解析: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第一个“看〞,是在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之时──虽然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眼睛,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

这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沉友情跃然纸上。

第13课
1、词句解析:
⑴鹅的傲慢,更表如今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傲慢〞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傲慢的详细表现。

同时,它也是过渡句,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傲慢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
楚。

⑵鹅的步调沉着,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沉着〞中的“从〞读 cóng,不读 cōng,“沉着〞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 mú,“大模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颇像〞就是很像;“净角〞中的“角〞读 jué,是角色的意思,“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

作者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沉着,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⑶譬如吃了一口饭,倘假设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沉着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方的意思;“倘假设〞是假设的意思;“沉着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在这一段的前一局部,作者对鹅怎样吃饭进展了充分的描写:先写鹅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然后举例说,“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再用“譬如……〞这句话举例,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

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傲慢也就在这其中表达出来了。

⑷这样沉着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侍候〞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饮食起居;“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

堂倌在过去地位低下,作者这样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

⑸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窥伺〞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时机,多含贬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

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表达中的煞有介事,
表现出作者对鹅充满了爱意。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21课
句子解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土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妙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入。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

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第22课
词句解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

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假如不进展骨髓移植,就将完毕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拟平安。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

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决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此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3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第26课
1 、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标准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标准〞,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修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适。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29课词句解析。

1 、正是这些发现和创造,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现〞和“创造〞,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究,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理解的事物或规律;“创造〞那么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理解的事物或规律;“创造〞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这句话概括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宏大影响。

2、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妙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

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才能。

在科技不兴旺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妙愿望。

3、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活力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

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