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九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基础夯实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纸带将被释放瞬间的四种情况如照片所示,其中最合适的是错误!( D )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列出一些实验步骤:错误!
A.用天平称出重物和夹子的重量
B.把重物系在夹子上
C.将纸带穿过计时器,上端用手提着,下端夹上系住重物的夹子,再把纸带向上拉,让夹子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
D.把打点计时器接在学生电源的交流输出端,把输出电压调至6V(电源不接通)
E.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边的铁架台上,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
F.在纸带上选取几个点,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
G.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时间
H.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响声稳定后释放纸带
I.切断电源
J.更换纸带,重新进行两次
K.在三条纸带中选出较好的一条
L.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完成报告
M.拆下导线,整理器材
以上步骤中,不必要的有__A、G__,正确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EDBCHIJMKFL__(填写字母).
解析:只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没必要称量重物的质量.打点计时器本身就是计时仪器,不再需要秒表.
3.(闽侯二中、闽清高中、永泰二中、连侨中学、长乐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错误!
(1)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时,应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__交流__(填“直流”或“交流”)输出端上。

(2)开始打点计时的时候,两个操作步骤“接通电源”和“松开纸带”的顺序应该是:先__接通电源__。

(3)某同学在使用质量为m的重物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在选定的纸带上依次取计数点如图所示。

纸带上所打的点记录了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那么纸带的__左__端(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

(4)某同学上交的实验报告显示重锤的动能略大于重锤的势能,则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B )
A.重锤的质量测量错误B.该同学自编了实验数据
C.交流电源的频率不等于50Hz D.重锤下落时受到的阻力过大
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接交流电源,
(2)开始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
(3)由纸带可看出左端与重物相连,
(4)由于存在摩擦阻力重锤的势能应略大于动能,不可能存在动能大于势能的情况。

4.用如图(甲)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g,m2=150g,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则(g取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错误!
(1)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 =__2.4__m/s ; (2)在打0~5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 =__0.58__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 =__0.60__J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__。

(3)若某同学作出错误!v 2
-h 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9。

7__m/s 2。

解析:(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大小为
v =错误!=错误!×10-2m/s =2。

4m/s
(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为
ΔE k =12
m 1v 2+错误!m 2v 2-0 =12
×50×10-3×2.42J +错误!×150×10-3×2。

42J -0≈0.58J 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ΔE p =m 2gh 05-m 1gh 05=150×10-3×10×(38.40+21。

60)×10-2J -50×10-3×10×(38.40+21。

60)×10-2
J =0。

60J
实验结果表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 1、m 2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即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3)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
m 2g′h-m
1
g′h=错误!m
2
v2+错误!m
1
v2-0,整理得v2=g′h
可见,重力加速度g′大小等于错误!-h图象斜率的2倍,则
g′=2×错误!m/s2=9。

7m/s2.
能力提升
1.某同学利用竖直上抛小球的频闪照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频闪仪每隔0。

05s闪光一次,图中所标数据为实际距离,该同学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的速度如下表(当地重力加速度取9.8m/s2,小球质量m=0。

2kg,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导学号 66904561
时刻t2t3t4t5
速度(m·s-
1)4。

99
4.48 3.98
(1)由频闪照片上的数据计算t5时刻小球的速度v5=__3.48__m/s;
(2)从t2到t5时间内,重力势能增量ΔE p=__1。

24__J,动能减少量ΔE k=__1。

28__J;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ΔE p与ΔE k近似相等,从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由上述计算得ΔE p__〈__ΔE k(选填“〉”“〈"或“=”),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存在空气阻力__。

解析:(1)t5时刻小球的速度v5=错误!×10-2m/s=3。

48m/s;
(2)从t2到t5时间内,重力势能增量ΔE p=mgh25=0。

2×9.8×(23.68+21。

16+18.66)×10-2J=1.24J,动能减少量ΔE k=错误!mv错误!-错误!mv错误!=1.28J;
(3)ΔE p〈ΔE k,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上升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甲或乙方案来进行.错误!
(1)比较这两种方案,__甲__(选填“甲”或“乙”)方案好些。

(2)下图是某种方案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s,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4。

83__m/s2;该纸带是采用__乙__(选项“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

(3)下图是采用甲方案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计算图中N点速度时,几位同学分别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正确的是( BC )
A.v N=gnT B.v N=错误!
C.v N=错误!D.v N=g(n-1)T
解析:(1)比较甲、乙两种方案,乙方案中产生的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大于甲方案,因此应选的方案是甲。

(2)由题意得:a=错误!=4.83m/s,所以该纸带是采用乙实验方案得到的。

(3)计算N点速度应通过实验得到的纸带,经测量计算得出,所以应选B、C。

3.(山东省潍坊市2016~2017学年高三模拟)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上,钢球静止于A点,光电门固定在A的正下方。

在钢球底部竖直地粘住一片宽度为d的遮光条。

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遮光
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可由计时器测出,取v=d
t
作为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

记录钢球
每次下落的高度h和计时器示数t,计算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之间的势能变化大小ΔE p 与动能变化大小ΔE k,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错误!
(1)用ΔE p=mgh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__B__之间的竖直距离。

A.钢球在A点时的顶端
B.钢球在A点时的球心
C.钢球在A点时的底端
(2)用ΔE k=错误!mv2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遮光条宽度,示数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__1。

50(1。

49~1.51都算对)__cm。

某次测量中,计时器的示数为0。

0100 s,则钢球的速度为v=__1。

50(1.49~1。

51都算对)__m/s。

(3)下表为该同学的实验结果:
ΔE p(×10-2J) 4.8929。

78614。

6919。

5929。

38
ΔE k(×10-2J)5。

0410.115.120。

029。

8
p k
观点?请说明理由。

(4)请你提出一条减小上述差异的改进建议。

解析:(1)要测量钢球下落的高度,应测量开始释放时钢球的球心到钢球在A点时球心的竖直距离,选B.
(2)根据题图可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1。

50cm,若计时器的示数为0.0100s,则钢球的速度v=错误!=错误!m/s=1.50m/s。

(3)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钢球下落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因此动能的增加量会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题中表格数值表明动能的增加量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显然误差不是由于空气阻力造成的,而是由遮光条在钢球的下面,测得的速度比钢球的实际速度大造成的。

(4)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计算ΔE k时,将v折算成钢球的速度v′=错误!v.
答案:(3)不同意,因为空气阻力会造成ΔE k小于ΔE p,但表中ΔE k大于ΔE p。

(4)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计算ΔE k时,将v折算成钢球的速度v′=错误!v.
点评:本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
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