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科研论文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㈢
这种“参考答案”疏漏的现象,由来已久,遍地开花,俯拾即是。

[例4·2008年全国一卷·1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题目出自文本(季羡林《马缨花》)第三段: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

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与这道题目相关的还有文本的第一、第二段: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参考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这个“参考答案”着实蹊跷。

如果“参考答案”成立,那就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在北京城里,所有“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的人,都会“有孤寂之感”。

这显然无视作者个性,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逻辑。

迷信这种“参考答案”,将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何处?
其实,文本第三段有明白的陈述。

重要的原因是“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

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所以“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备考答案】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作者有蓬勃向上的追求,渴望吸取力量和快乐,却孤零零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这里气氛阴森凄苦,一回院子,就仿佛进入古墓,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

因此说“有孤寂之感”。

[例5·2010年广东卷·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阅读文本是西德作家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小说《面包》。

画线部分是三处细节描写,我们逐次分析一下。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参考答案】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

画线部分含两部分内容:“他”(丈夫)的语言和动作。

“参考答案”只涉及“撒谎”的语言,对“环视一下厨房四周”的动作片视而不见。

看一下上文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参考答案”对“撒谎”的认识也是不准确的,肤浅的。

题目上文是: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

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

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

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他”不仅是“想掩饰”,而是“在掩饰”;不仅是“偷拿面包”,而是“切”下吃了。

更重要的是透过细节看内心。

【备考答案】丈夫说谎话,并用“环视”的动作向妻子掩饰自己偷吃了一片面包的行为,表现出内心的惶恐和愧疚。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

”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参考答案】觉得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

这个“参考答案”同样无视细腻的动作描写。

这里不是简单的“继续撒谎”,语言上是重复,动作上有发展。

读一下与画线部分相关的上文,我们可以进入小说人物的感情世界:
“我也听到了什么。

”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

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

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

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

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多么深切的体察,多么细腻的笔触,却被“参考答案”搞成那么一种样子。

【备考答案】丈夫感到妻子衰老,又担心偷吃面包的行为被发现,更让妻子伤心,慌乱中继续重复同一句谎话,又觉得欲盖弥彰,以致失去自制,目光游移,不敢正视妻子。

表现出内心更加忐忑不安、十分羞愧。

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

他没有摔跟头。

【参考答案】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这里“他”把头“埋在盘子上”是“深深”地,不应无视;“他没有摔跟头”,是妻子眼中所见,需要解释。

这一处画线语句的同段上文是“她注意到”,同段下文是“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相关上文是: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

”她说着离开了餐桌。

“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

你多吃一片吧。

我消化不好。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备考答案】面对妻子的同情、理解、宽容,丈夫感到无地自容,几乎失控摔倒。

表现出深深的愧疚和痛苦。

语文备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程度和对生活的认识水平。

显然,迷信荒疏的“参考答案”,只能将学生引向迟钝和粗糙。

[例6·2011年浙江卷·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阅读文本是俄罗斯作家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小说《第9车厢》
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在下面文段内: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我对“参考答案”的第三点持怀疑态度。

以月之“圆”,对照显现心情、事情之“残”,这应该是对中国文学常用意象的理解。

如果《第9车厢》是一篇中国小说,我们或可接受,可它是一篇俄罗斯小说。

我就“圆月”这一意象,请教过自己学俄罗斯文学的学生,他们不是颔首,而是摇头。

【备考答案】这一句描写了从车窗外望,看到被甩落的第9车厢所在的备用道周边景象:“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出一派空旷、荒芜、凄冷的氛围。

象征性地揭示错误的可悲后果,烘托、表达了乘客迷茫、失落、无助的感情。

作为一位中国读者,我们在赏析中更可以透过冷月之“圆”,体会乘客心情。

从旅游泡汤的故事结局,悟出“圆月”不圆,人心“冷冷”的寓意。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小说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