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练习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 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产生的,意味着个人对思考的对象做出断 定或结论,这是人们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 础。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信息的理解(通过语句解析 知识等来理解信息主旨)
信息主旨的创成
信息表现媒介
情境 ,空 图表的 语句的
间再认 再认
再认
物体的 图形的 单词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要素的 文字的 音节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音场的 再认
音源的 再认
因素的 再认
语言讯息 的生成
非语言讯 息的生成
单词的 生成
信息表现 单位生成
发语的 笔记,描绘 表情的 动作指令 动作 指令 动作指令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第一节 人内传播 ?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 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比较信源可信度和解释的可 靠度来寻找不吻合的原因 5 归咎于新信息:降 低信源可信度 退出,采用旧解释 6 归咎于旧解释:降低旧信 源可信度、删除旧解释 成功 11
指定:使用所选的基模 对该事例修改和延伸, 提升基模的可及性,提 升信源可信度,提升对 解释的信任度
Page 5
降低信源可信度 不加解释,退出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教程
一、人内传播
(一)定义及特点
1.定义 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特点: (1)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 系统); (2)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 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 (3)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 着普遍联系。
(二)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Page 2
传播学教程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义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Page 3
退出,采用新阐释
传播学教程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 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
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1.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 传播 •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 • 语言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语言的功 能不仅传播讯息内容的本义,还通过声调、 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着与说话者相关 的背景信息。 • 书写语言也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 • • • • •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人际传播
•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 情感。
人际传播
•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 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 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 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 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 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 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
•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 •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 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 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 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 响。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Ⅰ),它通过个 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 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用通俗的话讲: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 合,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例:西瓜—形状(圆),颜色(红),味道(甜);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例如:刚刚看过的西瓜,留在我们脑袋中的记忆,以后提 及,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西瓜的形象和映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例如:人内传播的概念,符号:例 如文字 ;
渡边等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 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 统性. P63页图5-1
二、自我传播的意识能动性
•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 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 特点。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 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传播的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 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 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
三部分组成。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主要观点: ①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
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 ②互动是个人、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 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 ③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 ④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 景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 ⑤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 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只有持续的参与观 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分析。
初级群体 库利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
提出了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的概念, 又被称为‚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面对 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 然的关系世界。
2.特点P83
(1)传播的直接性 (2)获得反馈的机会多 (3)传播规模较小 (4)传播的范围容易控制
(3)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
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 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 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二 人际传播P81
信息源
传播者(he) 信息 受传者(him) 归纳、推理、判断 受传者(him) 反馈 传播者(he) 调节
刺激
1.含义 P81
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 播活动 。 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助一 定的物质媒介进行的传播
镜中我理论(The Looking Glass Self)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
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 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 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 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 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 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 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 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 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2.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 相互认知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
理论
库利是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 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最接近面对面传播,但两者有重大差别; 这些差别是什么?其影响何在?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有哪些优势?
人际传播优势:
1.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 , 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完全平等。
2.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 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5548e72a.shtml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七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要点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要点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
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
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理论观点: (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一节、人内传播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 (判断阶段)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2、人际传播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它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人际传播
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和意愿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自我互动不是与他人或社会互动在人的头脑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中,人会考虑他人的社会期待,并判断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不会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二是经过重新整合以后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自我。
5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 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将过去未来联系起
来、纵向发展创造的过程。
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联系社会经验知识,对其意义重 新进行解释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 的新的意义和行为。由此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 行为开创新意义新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的一种活动。
自我反省
脑中的反映。
不是头脑中的简单再现,具有独自的特点。即个人
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 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 上予以重组。
布鲁默的 “自我互动 ”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 人自我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从这一理论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传播不仅在个人与
“客我”是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当个人作为‘宾我’时,将按他人对他的态度作出反应。他的
自我评价是他所设想的他人对他评价的结果。‘宾我’是按照 他人和整个共同体的观点来设想和认识自我,反映法律道德及 共同体的组织规范和期望。
当个人作为‘主我’时,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代表人自 发行为,是创造和不可预测的。因为有了独一无二的‘主我’, ‘宾我’才能成为一个客体。人格(自我)乃是一个‘主我’ 与‘客我’不断互动的过程,这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不断地 互动。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瑞士心理学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皮亚杰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 事物,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认知基模” (cognitive schema)的东西在起作用。
瑞士心理学 皮亚杰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 人内传播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 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三、人内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主我”(I),它通过个人 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 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动,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 人内传播是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能动 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反映。 (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 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第一节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二、人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人内传播伴随着积极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这是区别 于其他动物传播的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 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人内传播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 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三、人内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主我”(I),它通过个人 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 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动,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 人内传播是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能动 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反映。 (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 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第一节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 传播
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 3.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 的意识的产生
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 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3、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 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 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涵 5、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 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 的基础上进行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 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 动机制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 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 程进行系统研究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 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 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 这种互动 .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身高、体形、脸型、 饰物、 发型、服装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 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规范相联系的, 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 值尺度。
重庆的一对新人扮僵尸逛街
新人在洋人街上牵 手漫步,惹来旁人 羡慕眼光,谁知转 过头来,两人却是 一副僵尸扮相,吓 倒一大片路人。新 娘裸露在外的皮肤 全部涂上了白粉, 惟独嘴唇却是鲜红 ,如同刚刚吸完血 ,脖子上还有勒痕 。新郎也是一身白 ,让人不寒而栗。 这对“新人”自称 展现的是行为艺术 。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非诚勿扰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 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 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 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 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 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 传播活动。” ——郭庆光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材(PPT 38张)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就是"镜 中我"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
① 我所想象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② 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评价;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
"镜中我"是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的经典概念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 “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 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 “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 越客观,越准确。
二、作为生理机制的人内传播
要素与环节: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结构: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和肌肉神经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 脑中的再现;
面对面口传的三种形态
1) 单个的面对面交谈 2) 小团体的传播 3) 大众集会与群众集会
总之,面对面传播具有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和直接的效果。但面对面传播亦有不能复制、 保存的缺点,更有无法由自己选择的困扰。 如我们很难打断别人冗长的话。 面对面传播对购物、看电影、服饰和左邻右 舍和朋友的消息上影响力较为显著,但对于 重大的公共事务还是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较大。 因此,要利用面对面传播的优点,结合大众 传播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最大达成传播 效果。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接触新信息, 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作为分析、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详尽分析可能性” 详尽分析可能性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A 与 B 和 X 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 如果 A 与 B 和 X 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 望能够全面了解 X,并且有关 X 的信息对于 A 和 B 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 A 和 B 与 X 的关系像 AB-X 模型一样形成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
第二节、人际传播
图中 A 与 B 之间的吸引力越小,A 与 B 之间的距 离就越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须维持 A-X 和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 联系所必需的。但是如果 A 和 B 对 X 产生了不同的认 识,A 会不顾 B-X,或者 B 会不顾 A-X,那么 A-X 和 BX 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 模型就会失去了对称和 平衡,则 A-B 之间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 A 和 B 关于 X 的不一致观点。
第一节、人内传播
(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含义: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 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 ③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节、人内传播
局限性: ①忽视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控制
和被控制的状况;
②忽视社会分层与变动状况; ③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 我 辩证 互动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主我 客我
意愿和行为主体 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
有意义的象征符” 可以是音
客 我 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它不 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
主 我
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
第一节、人内传播
意义: ①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
第一节、人内传播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 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 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 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 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 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人际传播
(1)海德的平衡模式(POX 模式) • P代表个体
• O代表他人
• X是第三者(人或物)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 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则被假定是不稳定的,会 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 化、达到平衡时才会缓解。
第二节、人际传播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第一节、人内传播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
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 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
第一节、人内传播
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
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 在起作用。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 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 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 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主要观点:ຫໍສະໝຸດ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一节、人内传播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 (判断阶段)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延时传播 → 文字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包括: 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
实物符号等;
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 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主要观点:
①社会性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 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第一节、人内传播
②客我代表社会成员所认定的观念系统,是自我的 传统、习惯和常规等方面;主我是自我对外在环境的反 应,某个时刻的主我是下个时刻的客我。 ③主我的发展可以促成社会变迁的实现,因为社会 控制最终是落实在自我控制实践中的。 ④当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格出现,并 对社会形成改变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显著 地凸显出来。
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
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
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理论观点: (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 。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 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第一节、人内传播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
第二节、人际传播
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 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 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符号/信
号——传播媒介:
在书中认为,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 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 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 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 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
第二节、人际传播
(2)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将三者的关系用三角形的方式进行图解,肯定关系 和否定关系分别用“+”、“-”号表示。 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 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
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共有8种形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 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教程》
主讲:刘蒙之 传播学博士、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
自我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第一节、人内传播
(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含义: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 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第一节、人内传播
镜中我有三个维度: (1) 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2) 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 (3) 我们由此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
换言之,我是按照我认为你怎样想我的方式来感觉自身的。
第一节、人内传播
意义: (1)镜中我理论理论关注人们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 的交换行为,并将此看作是社会形成的日常结构。他认 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 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 人之中。 (2)开创了将自我意识置于意识中而非置于行为的 先河。 (3)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依据个人的观察而提 出的,带有想象性的特征。
第一节、人内传播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
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第一节、人内传播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第二节、人际传播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 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 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第二节、人际传播
海德的平衡模式示意图:
第二节、人际传播
(2)西奥多·纽科姆的A-B-X模式(均衡模式)
X A B
纽科姆的A-B-X模式
第二节、人际传播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 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 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 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以“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也称未反射 的自我)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 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 到别人怎么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