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积累,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以时代的眼光看待历史,突出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

并通过渗透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通过平常教育教学中的观察,了解发现学生已具备
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法分析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讨论归纳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本单元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二是这些侵华战争中伴随着的中国人民的反抗。

这节课我们来学校列强侵华第一战鸦片战争。

从上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英国一个小小的岛国怎么敢发动这次战争呢?
新课教学
出示图片,(提问)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前中英两个的社会状况。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从图中同学们科学看出哪些信息?
生回答后总结: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而落后的中国给了英国可乘之机。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用了三步,商品,鸦片和大炮。

出示中英两个的正常贸易资料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鸦片图片及吸食鸦片图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板书)林则徐虎门销烟
(展示资料)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及禁烟运动的简单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回答)发动侵略战争。

(出示资料)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有条件可以放映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示意图的能力。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三、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时图片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条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片中寻找所需信息,得出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这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

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

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

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

(提问)该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到掠夺。

(提问)这些条款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各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深层次思考挖掘历史信息,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出“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的结论。

(教师补充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破坏,对中国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大规模地倾销廉价工业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尤其是“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近代。

出示资料鸦片战争中英两个实力对比
提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查办,鸦片战争中国就不会战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一系列原因。

对此,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战争启示。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鸦片战争》这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时间也把握较好,但是仍然出现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上课过程中出现口误现象。

第二、整堂课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太少。

第三、课堂没有兼顾总体学生,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板书太少,没有很好体现板书的作用。

第五、走动太多,显得紧张,不自然。

改进措施:
1、课前准备要充分,备课到位。

不仅要备个课文,还要备学生。

2、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课堂掌控能力,随时应对一些小尴尬。

3、语言表达一定要专业精炼,不啰嗦。

最后,不足之处还要很多,希望各位同仁给与指正,多多益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