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统计”知识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小学数学“统计”知识的教学策略
作者:顾洲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0年第03期
按照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和内容,小学阶段统计知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要求: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
统计知识是数学的基本功之一,本文就小学数学有关“统计”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分析。
一、教材内容要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教学中有关统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接收统计知识的同时在现实的和有经验的活动中又能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知识,但对初次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
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充分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能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
本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的要求,统计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个方面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数学思想渗透的一部分。
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的统计知识,还要体会到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将之运用到以后其他科目或章节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在教材中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加强收集数据于整理数据来实现的。
同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指导中,也提出了由学生说一说所看到的统计图表,教师简要说明学生所讲述的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再举例说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绘制统计图表也是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开始的。
因此,将原始数据分类整理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变化,正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统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绘制图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类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开展与统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课程所组织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经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
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例如,统计图表的制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能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在制作过程中达到体验和理解统计图表意义的目的。
当向学生呈现“调查一下自己出生时到六个月后,每个月体重变化的情况”这样一个问题时,对儿童来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获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问题。
学生可能就会去进一步尝试将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是,这样的图虽然直观地反映了在不同月份的体重的不同,但还是不能反映某种变化的规律性趋势。
因而,学生可能就会再进行尝试,将这些数据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就这样,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被用更合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折线统计图)。
因为折线统计图能够明显反映出从出生到1月,以及从5月到6月,是两个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段。
四、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材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重要方面是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教材在第二学段提出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等目标。
其目标,则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己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要调查作业负担的问题,学生就可以从作业的时间量、作业的难易度以及做作业的兴趣等方面进行考虑。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设计一个调查表,能够懂得如何去获取有效的原始材料,如何从原始材料的整理、分析中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2.能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
教材认为,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因此教材在第一、二两个学段中提出: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学生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是能对自己收集、描述和分析的数据进行反思。
因为同样的数据收集、描述,有时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二是能对数据的结果进行解释或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解释统计结果是一种能力,也是对统计结果进行判断的基础。
学生只有会从不同角度解释统计的结果,才能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