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离骚》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回顾与文章相关的文学和历史知识,了解楚辞和战国历史背景。

2.参照注释,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掌握文言语法知识并翻译课文。

3.翻译课文第1段。

4.理解屈原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导语: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1.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978年),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王后代。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立“楚辞”文体(也即辞赋这一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学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其最主要代表作。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悲和为民报国的热精。

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自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屈在绝望和悲愤中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2.了解《离骚》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后人常用“骚”代称楚辞作品,以“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的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撅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吝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是他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也因此将“国风”与《离骚》并称“风骚”。

《诗经》和《离骚》一起成为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块奠基石。

3.认识“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诗歌)样式。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韵音调,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王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在民歌的基础上
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是诗歌形式的一大解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西汉刘向辑,在中国诗史上自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自《诗经》以后诗坛两三个世纪的沉寂。

1.诵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余虽好修姱( )以ji羁()兮謇( )朝谇( )而夕替( )
又申之以揽茝( ) 谣诼( )谓余以善淫
偭( )规矩而改错忳( )郁邑( )余侘傺( )兮
忍尤而攘诟( ) 宁溘( )死以流亡兮’
悔相( )道之不察兮延伫( )乎吾将反
步余马于兰皋( )兮集芙蓉以为裳( )
高余冠之岌岌( )兮岂余心之可惩( )
二、齐读课文。

2.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 謇朝谇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纕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3.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4异义词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偭规矩而改错
第一段文段分析思考:
1.前四句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2.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夕替”被流放?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并翻译句子。

(也可以两个同学同时完成,边写边念,相互参照,有不同意见及时讨论解决。


长太息( )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 )以轨羁( )兮,謇( )朝谇( )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纕( )兮,又申( )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 )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 )兮,谣诼( )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 )巧兮,俪( )规矩而改错( )。

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

忳( )郁邑( )余佗傺( )兮,吾独穷困( )乎此时也。

宁溘死( )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 )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诟( )。

伏( )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二.找出第一段中表明屈原心志的语句,讨论这些语句表明了怎样的心志。

【省以致善】
欣赏关于屈原的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岳麓山三闾大夫祠)
(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避.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写屈原)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注:“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日“亲”;“疏if-自粱’,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日“疏”。

策:括贾谊《治安策》)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湖南长沙屈贾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吐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

(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