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语文初中《渔家傲》导学案(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局部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
★背景透视
《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开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
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
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
殷勤〔〕嗟日暮〔〕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2.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三、课堂小结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女词人,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都是大家比拟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和《渔家傲》比拟一下。
【交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拟,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而《渔家傲》那么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参考答案
一、
2.谩蓬 yīn jié
3.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二、
1.①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那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那么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②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在梦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殷勤〞二字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照顾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时机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③还看到了自己答复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她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
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3.不是的。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7 回忆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层次,掌握文中讲述的关于母亲的事迹,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
2.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及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
3. 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本文的脉络层次,掌握文中讲述的关于母亲的事迹,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
2.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难点:体会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清本文的脉络层次,掌握文中讲述的关于母亲的事迹,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
2.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表达、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预习导学】
1.给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佃.农〔〕溺.死〔〕私塾.〔〕勉强.〔〕
妯娌
..〔〕衙.门〔〕聊.叙〔〕不辍.〔〕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停地劳动〔耕作〕。
〔2〕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3〕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5〕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
3. 初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4.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说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3.说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二、阅读第2-13段,探究问题:
5.跳读课文,勾画说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完成下面的表格。
6.课文通过回忆母亲的往事,表现了母亲哪些美德?
课堂小结:
这篇回忆性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
语言朴素、平实,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