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高频考向练1 新陈代谢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向练1新陈代谢
考点规范练+高频考向练第22页
1.(2022广东佛山禅城统一调研,29)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爱好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试验如下。

试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

试验材料:肯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

试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组别
步骤
12345678
Ⅰ.设置水浴缸温度(℃)2030405020304050
Ⅱ.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
min
1010101010101010
Ⅲ.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 min 酶
A

A

A

A

B

B

B

B
Ⅳ.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 5
min
试验结果: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试验的自变量是,无关变量有(至少写出2种)。

(2)依据试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A在20 ℃条件时活性较高
B.酶A的活性小于酶B的活性
C.酶B在40 ℃条件时活性较高
D.大于50 ℃条件时,酶A部分失活
(3)此试验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底物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缘由
是。

(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试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

答案(1)温度、酶的种类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2)C
(3)不能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转变,影响试验结果
(4)在30~50 ℃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试验,按上述步骤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1)自变量是在试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量,依据表格可以看出本试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

因变量是在试验过程中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

其他为无关变量。

(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

酶A在20 ℃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多,酶活性相对其他温度时较低,A项错误。

由图可知,在20~50 ℃范围内,酶A活性在增加,酶B活性先增加后减弱,B项错误。

酶B在40 ℃条件时测量淀粉的相对值最低,活性较高,C项正确。

在20~50 ℃范围内,酶A活性在增加,不能推断50 ℃以后的趋势,D项错误。

(3)由于用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不是单一变量了,也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试验结果不行靠。

2.(2022四川凉山二诊,10)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自然植物激素,被国际誉为第六激素,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某科研小组用14CO2饲喂孕穗期的水稻叶片,进行了以下试验。

试验一:用适宜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定时测定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1;
试验二:用不同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测定收获期籽粒14C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

图1
图2
(1)BR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试验一说明,适宜浓度的BR能提高水稻叶片的,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BR处理后的天是对水稻产量增加影响最大的10 d。

(3)试验二中,用14CO2争辩籽粒中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叫,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的部位是,该物质接收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

(4)试验二说明,喷施BR能(填“促进”或“抑制”)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该试验结果能否说明BR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填“能”或“否”);该试验结果能否确定BR作用的最佳浓度?如能,请指出最佳浓度;如不能,请补充试验方案:。

〚导学号93420214〛
答案(1)调整
(2)叶绿素含量10~20
(3)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叶绿体基质ATP
促进否不能,在0.001~0.1 μL/L之间进行更细分的浓度梯度试验
解析(1)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自然植物“激素”,激素是指由植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调整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试验一中,适宜浓度BR组,叶绿素含量高于清水组;由图1,分析知在10~20 d,适宜浓度BR组净光合速率超清水组较多。

(3)利用同位素标记某种元素,追踪元素变化,这种方法是同位素标记
法;CO2进入线粒体首先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C5结合,形成C3,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3在光反应的产物A TP、[H]作用下,被还原为(CH2O)。

(4)据图2可知,喷洒肯定浓度BR后,籽粒放射性强度高于浓度为0组(对比组),说明喷施BR能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由于各个试验组都高于对比组,因此不能体现两重性;据图2可以推断,最适浓度应位于0.01 μL/L左右,所以在0.001~0.1 μL/L 之间进行更细分的浓度梯度试验。

3.为探究Ca2+对淹水处理的辣椒幼苗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争辩人员进行了如下试验。

(一)材料用具:略
(二)方法步骤:
组别步骤1
步骤
2
步骤3步骤4
甲清水浸辣
椒种子
正常条件下(不淹水)培育
幼苗
测定辣椒幼苗根系总长度及根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乙醇脱氢酶
(ADH)的酶活性
乙?淹水条件下培育幼苗
丙CaCl2溶液
浸辣椒种

?
(三)试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组步骤1的处理是;丙组步骤3的处理是。

(2)已知,LDH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ADH催化由丙酮酸转化来的乙醛还原为乙醇(即酒精)。

据试验结果分析:
①淹水导致辣椒幼苗根细胞无氧呼吸(填“增加”或“减弱”),从而(填“促进”或“抑制”)根
的生长。

②若分别制取三组辣椒幼苗根系提取液,并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则三组中,丙组提取液颜色变为色,且程度最(填“深”或“浅”)。

③淹水条件下,适当施用Ca2+可削减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物的积累,从而减轻其对根细胞的损害。

〚导学号93420215〛
答案(1)清水浸辣椒种子淹水条件下培育幼苗
(2)①增加抑制
②灰绿深
③乳酸和乙醛(只写乳酸也可)
解析(1)首先依据试验目的(探究Ca2+对淹水处理的辣椒幼苗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推断丙组除了步骤1的Ca2+处理外,还应当有步骤3的淹水处理,然后依据试验的对比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以推断乙组步骤1应用清水浸辣椒种子。

(2)①据“根系总长度结果图”可知,淹水条件下根系总长度比正常条件下短,说明淹水会抑制根的生长,淹水时缺氧,使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加。

②重铬酸钾在酸性(浓硫酸溶液)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据“ADH结果图”可知,丙曲线位于最上方,说明ADH的酶活性最高,即产生的乙醇最多,所以丙组提取液变为灰绿色的程度最深,③结合“LDH和ADH的结果图”和题干信息可知,淹水条件下,适当施用Ca2+可削减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乳酸和乙醛的积累,从而减轻其对根细胞的损害。

4.(2022江西临川一中月考,29)图甲表示菠菜的叶肉细胞在光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

图乙表示争辩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光强度为d时,菠菜根尖细胞产生A TP的场所是。

(2)图甲中光强度为b时,真正光合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光强度为c时,叶绿体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是。

假如一天中12 h的光强度为d,其余时间光强度为a,则菠菜能否生长?。

(3)由图乙可知,与A组相比,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含量。

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缘由是所需的削减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缘由:。

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小于呼吸作用产生(线粒体产生)不能
降低CO2较高CO2浓度使得气孔开度下降,削减水分散失
解析(1)菠菜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图甲中光强度为b时,真正光合速率=O2产生总量=3,CO2释放量=3,此时依据光合作用方程式中O2和CO2的关系求得光合作用利用呼吸作用供应的CO2量=3,呼吸速率=CO2释放量+供应光合作用消耗CO2量=3+3=6,真正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光强度为c时叶绿体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是线粒体或呼吸作用产生的;假如一天中12 h的光强度为d,其余时间光照强度为a,光合作用总量=12×8-24×6=-48,菠菜不能生长。

(3)图乙表示争辩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可知,与A组相比,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大量用于还原C3,其含量低;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缘由是菠菜水分蒸发,气孔开放度降低,所需的CO2削减而导致光合速
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缘由是较高的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削减水分散失。

5.(2022山西高三考前质检,29)灌浆期是农作物开花后有机物储存在子粒中的一个阶段,当有机物含量不再增加时,灌浆期结束。

争辩发觉温度对小麦子粒干重的影响与小麦灌浆期的长短有亲密关系。

某科研小组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如下(图中15/10 ℃、21/16 ℃、30/25 ℃分别表示三组不同的昼夜温度组合)。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曲线可看出,小麦子粒干重最大的为组合,缘由是。

(2)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一般在五月初进入灌浆期,请据图推想其灌浆期时间约为d。

假如在此期间遇到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其灌浆期会,子粒干重。

(3)假如灌浆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小麦子粒的干重会,缘由
是。

答案(1)15/10 ℃灌浆期最长
(2)30~40(答案处于此范围内均可)缩短削减
(3)削减光照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有机物积累量削减
解析(1)据图分析,随昼夜温度上升,小麦的灌浆期不断缩短,子粒干重不断削减;小麦子粒干重最大的为
15/10 ℃,缘由是灌浆期最长。

(2)五月初的环境温度一般为21/16 ℃,则灌浆期时间约为30~40 d,假如在此期间遇到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其灌浆期会缩短,子粒干重削减。

(3)假如灌浆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
天,小麦子粒的干重会削减,缘由是光照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有机物积累量削减。

6.(2022河南八市第三次质检,31)下图曲线为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下表为a~d 4种植物的单个植株在自然CO2浓度及最适温度下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种类光补偿点
/klx
光饱和点
/klx
a 1.555
b0.2565
c135
d0.157.5
(1)植物在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上通过光反应把太阳能转变为储存在ATP中,再通过暗反应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于中。

(2)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之间,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为;光饱和点之后,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为。

(3)光照强度为0.4 klx时,表格中(填序号)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多于光合作用吸取的CO2。

四种植物在群体中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的要高,主要缘由是。

答案(1)活跃的化学能糖类(有机物)
(2)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
、c植株间存在遮光现象
解析(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通过光反应,将光能首先转变为A 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通过暗反应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于糖类(或碳水化合物)中。

(2)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之间,曲线的上升阶段,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为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影响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

(3)据表分析,光照强度为0.4 klx时,a、c植物没有达到光补偿点,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多于光合作用吸取的CO2,由于植株间存在遮光现象,导致光照不足,光饱和点增大,所以四种植物在群体中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的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