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臧克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心未泯”臧克家
作者:何宝民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09年第07期
这几年去北京,常在礼士胡同东头一家宾馆下榻。

早晚散步,出胡同东口,跨过南小街,沿着人行道向南走,不足三站的距离,就到了如今已经拆除了的赵堂子胡同旧址。

当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就住在这条胡同西口路北的15号。

1980年一个晴暖的冬日,我在这里第一次采访诗翁。

臧老的小院,北屋三间为正房,外带前廊,一明两暗。

正中一间是客厅,房内最引人注意的是满屋悬挂的条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名人的墨迹。

凡是去过臧老家的记者,无不在文章中要記上一笔。

臧老也会对来访的客人作点介绍,临了总要加上一句:很多,只有一批批轮着挂。

北房西头一间,像是他的小书房,靠南临窗一张小桌,两把靠背木椅,我们对坐而谈。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新文学经典作品,访问健在的课文的作者,是我一个专栏的任务。

臧老的《有的人》是文学史的名篇,自然是必访的一位,来之前已经预约定下访谈的题目。

臧老那时早已“谢顶”,银发稀疏。

个子不高不低,神态矍铄,行动敏捷,不像70多岁的老人。

说话带家乡山东口音,语速较快。

臧老详细地谈了《有的人》的写作经过、艺术感受,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

说到《有的人》决不是一时即兴之作,他读了写于《有的人》之前的《星点》一诗的片段:“‘伟大!伟大!’/说顺了嘴,/再也不觉得肉麻,/‘伟大!伟大!’/听惯了,/仿佛它就是你自家。

/伟大?什么!/不过是把人性,/调换了一副铁甲。

”“我爱一棵小草,/我爱一颗小星,/我爱孩子的眼,/我爱一缕炊烟,/缠起微风。

”说明写作的思想基础。

臧老一生追逐光明、鞭笞黑暗,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的审美精神也贯穿始终。

我曾写《臧克家谈〈有的人〉》,刊《河南教育》1981年第3期。

我在访问记文末记述:访谈中,“臧老对我说:‘不只是因为你们那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我家乡差不多,主要是我在河南跑过好多地方:潢川、固始、息县、唐河、南阳、睢县、叶县、邓县……我的不少诗就是在河南写的。

’”这是那天又一个话题。

全面抗战爆发,年轻的臧克家就奔赴前方,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

有一长段生活是在河南度过的。

1941年秋,他在第三十一集团军编书出报,驻扎在河南叶县寺庄。

第二年5月22日晨,万鸟声中,诗人写出了名诗《春鸟》。

春鸟“真理一样的歌声”,“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引起诗人活泼自由的遐思。

他联想到青山、绿水、草木、大地,到处都变得春意融融,人类的“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

他却不能和春鸟自由地和鸣:“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我想唱,像你一样,/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

”《春鸟》是臧老苦吟的心灵乐章。

他忘不了寺庄,他说,“这个沙河臂抱中的小土镇,它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心。

宁静、朴素,我飘零的心找到了家。

”他忘不了那里的田野、土寨上的黄昏、沙河、卧羊山山头的古迹、早市……(《生活和诗的历程》)我们说到《春鸟》,臧老很兴奋,音调渐高,语速更快。

谈话中他常常会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他的《诗选》,翻开书,给我朗诵。

40年前的军旅岁月,与战友“比翼穿过战烟的日子”,仿佛都回到眼前。

他深深地眷恋着河南:“戎装踏过三千里,泥土芬芳似故
园。

”(《题〈中州今古〉》)他问我有没有去过叶县,问我河南农民的生活。

他听着,有时面显忧思,有时爽朗大笑。

笑的时候神采飞动就像个纯真的孩子。

1991年,《中学生阅读》杂志编辑部曾拟出关于读书的四个问题向全国作家学者求答。

臧老也作了回答,对“请介绍你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一问,他的回答是:“我每天坚持用脑十多小时,有工夫就读书。

我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顺手在书上做批注,准备日后考查,发现错字就要在旁边纠正过来。

”“答问”发表在当年第十一期《中学生阅读》。

说来也巧,在同期杂志上,有一篇《臧克家的“以我为主”读书法》,文中一个差错就让臧老给“逮住”了。

我们11月寄去样刊,臧老12月1日就来信说:
收到《中学生阅读》,翻阅了一下,觉得编得不错。

十一月号45页倒数第九行“……怦怦而动”之下,漏了一个“灯”字。

(应为“灯为之大放光明”)能更正一下吗?
臧老“答问”中所说的“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此信可证。

1905年臧老生于山东诸城,200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他在新文学的土地上耕耘了70多个春秋,生前被国际诗人笔会授予至高金奖。

但先生当年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对干校生活的诗化回忆以及诗歌艺术上的不足,也受到了非议和批评。

成就与缺憾,自有公论。

臧老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位关心民众、亲切和蔼的老人。

一腔激情燃烧。

一颗童心未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

1923年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

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先后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受到文坛的好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军中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后到重庆。

1949年后,在华北大学、人民出版社任职。

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

有《臧克家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